崇州有个白头镇,白头镇有个大雨村。
大雨村不大,仅有3.5平方千米,但大雨的“鲜道·幸福里”却有点火。这个被称为“鲜道·幸福里”的田园综合体,是由一个川西林盘保护开发的。背靠无根山,面朝子龙湖,一条柏油马路从无根山脚穿越而过。
子龙湖波光粼粼,四周被芦苇、绿树簇拥着。清晨,子龙湖升腾而起的白雾缠绕在无根山上,将大雨村幻化为仙境,让人如醉如痴。
子龙湖的来历,据说与三国时蜀国战将赵云有关。大雨村与大邑县相邻,传说赵云生前驻守在大邑县银屏山一带,爱民如子。赵云死后,便葬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蜀中名胜记·上川南道》记载:“有云墓及庙存。”如今,墓、庙均存。
整洁的柏油马路叫重庆路,长40多千米,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由重庆市对口援建的。重庆路穿越大雨村2.5千米,改变了大雨村的交通状况。游客们就是从这条美丽的乡村公路进出“鲜道·幸福里”的。
萌动新希望
过去,好山好水好风光,并没有给大雨村近3000名群众带来多少利益,大多数青壮劳力都到崇州或不远的成都打工去了,有的还跑到外省去了。肥沃的土地撂荒了,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残。无奈之下,山地资源和土地只好租给别人经营,一亩山每年只收300元的租金,一亩地每年只租600元,村集体积累为零。那时的大雨村,绿水青山并不是金山银山。
变化始于2017年。当时,成都每个贫困村获得了10万元补贴,用于壮大集体经济。资金到位了,大家都在为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发愁。看似弱女子的党支部书记冯进召集村干部开会,研究这个钱究竟咋用、办些啥。大家七嘴八舌,各说各的,尽管不知道具体干啥,但大家的心思是一致的,就是要办一个产业。因为,其他村都有产业,有的还不止一个,而大雨村一个产业也没有。不能太落后了!大伙儿的心不甘啊。
冯进是个高中生,也是班子里最年轻的人。虽然最年轻,但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却不比别人少。小的时候,父亲常年在野外工作,很少顾及家里。母亲和奶奶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幼小的冯进没人带,被火烧伤过。13岁的时候,母亲又生病去世了。冯进跟着奶奶长大,又送走了奶奶,养大了两个妹妹。
高中毕业后,冯进没有走进高考考场,因为她知道考上大学也没有钱读,便去学会计,做小生意。摸爬滚打的过程中,冯进吃了很多亏。亏吃多了,冯进也就从吃亏中慢慢成熟了。
冯进说,如果大雨村跟着别人的屁股撵,别人搞竹编,大雨村也搞竹编,肯定没前途,不能搞同质化竞争,要另辟一条新路,做一个自己的产业。她的目光跳出了大雨村,聚焦到成都。成都是个大市场,何不利用大雨村的稻田、子龙湖、小龙虾的优势,开农家乐,炒小龙虾,为成都的游客服务呢?
这个想法得到班子成员们的支持,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村上经营,要是亏损了咋办?上级肯定了他们用资源挣钱、用钱挣钱的思路,也指出了村上经营存在的问题。
于是,大雨村动员村民入股,最后有88户农户入了股,筹集到资金106万元,组建了蜀禹龙旅游合作社,决心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植入美食餐饮、主题民宿、体验农业、文创演艺等业态,对现有林盘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培育服务业企业,实现川西林盘生态价值的提升和变现。
寻找金手指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引进专业运营团队,犹如寻找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谈何容易?谈了几家,都没了下文。冯进的爱人是成都明远楼的厨师。他对冯进说,要不找高发敏试试。
高发敏是土生土长的大雨村人,大家从青屁股娃儿就开始耍,都是“毛跟儿”朋友。那时的高发敏在成(都)温(江)邛(崃)一带做餐饮,搞得风生水起,名气大得很。冯进与村两委一班的人马,多次去拜访高发敏,希望他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高发敏热情地接待了这些老乡,耐心地听完了介绍。高手就是不一样,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是先想好要做什么产品,而不是先建起来再去思考。与其他林盘不同,大雨村在投资之前就要酝酿好整个林盘的设计与规划。”
在村两委的热情感召下,高发敏回来了,带着他的团队、资金和技术回来了。
大雨村将106万元作资本,置换群众的资源(房屋、竹子、树木),规定树木胸径在20厘米以下的,为合作社作贡献,20厘米以上的适当补助。建立了“33211”新型集体经济分红机制,其中:三成作为土地资源激励金,用于资源入股,群众分红;三成作为资金激励,用于现金入股,群众分红;二成作为项目运营费用,支付合作社理(监)事会、人员工资和其他管理费用;一成计提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公积金,用于转增资本、弥补亏损,扩大再生产;一成作为公益金,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发展。
这个机制,增强了村民的股权意识,将农民变为股东,主动参与到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中。
制定、完善政策后,2018年开始在郭家林盘试点,两家农户出租房屋,两家农户要求置换,腾退出闲置宅基地和12.8亩林地、9.8亩建设用地。资源置换后,又着手完善规划,实施环境打造。
“环境打造,不是砍树栽花,而是如何想方设法保护这里的绿水青山。”冯进说。
房屋改造后,可安排60桌火锅、80桌中餐、15桌简餐(豆花饭),还有13间民宿、1栋茶楼。
2020年5月20日,寄托着全村人希望的“鲜道·幸福里”开业了。冯进兴奋地说:“一开业就受到顾客的追捧。”
离开水泥丛林的消费者,悠闲地吃着价格亲民、香浓地道的豆花饭,喝着一杯杯清风明月般的清茶……好不惬意。
“让游客在这里愉快地过个周末,做好‘36小时’经济,而不只是吃一顿火锅,或者耍一个下午。”高发敏说。
经营了一年,“鲜道·幸福里”就挣了2300万元。集体收入100多万元,群众分红几十万元,人人脸上喜气洋洋。
尝到甜头,第二年继续大干一场。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也收入了2100多万元。
续写新乐章
从“鲜道·幸福里”发端,大雨村先后发展了“竹海听涛餐饮有限公司”“老渔塘农家乐”等17家乡村旅游经营主体。
这些引进的经营主体带头人,不少和高发敏一样,是在外打拼多年后,返乡参与乡村建设的乡贤人士和有识之士,其中不乏退伍的团级干部、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
优秀人才回到乡村,参与经营川西林盘,他们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经验,还带着资金入股,给大雨村的林盘经济注入了活力。
这些成功人士回乡,也鼓舞了村民的发展信心。“鲜道·幸福里”开业后,需要很多员工,村民陈大姐以前在玻璃厂打工,离家远不说,还要上夜班。去年,村委会号召回村就业后,陈大姐便回到村里。现在,她在竹林中餐厅工作,在家门口上班,感觉轻松了不少。
川西林盘是一座座田间“绿岛”。保护开发田间“绿岛”,能使城乡共享绿色生态发展的红利,也能促进乡村振兴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的树木、竹林都是上百年的,是有故事的!”高发敏很自豪。为了搞好林盘经济,大雨村“可以为一棵树让路”。不论经济怎么发展,保护绿水青山一点也不能含糊。走在“鲜道·幸福里”,浓密的老竹林、挺拔的大树、茂密的藤蔓……依然郁郁葱葱,给人以舒适和宁静。
游客数量达到高峰的时候,“鲜道·幸福里”的滨湖火锅能够同时容纳1000多人用餐,竹林中的餐厅也能容纳700多人。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景区业态配置也不断丰富,增加了儿童游乐设施、咖啡厅等。
以“鲜道·幸福里”林盘为核心,临近的杨家扁、易家扁等10多个川西林盘也发展起来了。重庆路沿线的川西林盘连片综合开发正大规模启动。
大雨村,找到了一条“一个精品林盘培育出一家规上服务企业”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大雨村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崇州 蜀中之蜀 蓉郊新城 》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