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稿件

大熊猫,从“爱情走廊”走向世界

2022-12-27 10:47:00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天上有牛郎织女相会,地上有雌雄熊猫鸡冠山约会”,一句朗朗上口的俗语道出了四川省崇州市鸡冠山所承载的浪漫。
  每年4、5月份,这份浪漫在丛林中如期到来:出于避免近亲繁殖的天性,成年的大熊猫偏爱在自己的领地之外寻找伴侣。它们跋山涉水,只为寻得自己的“意中人”。
大熊猫,从“爱情走廊”走向世界
  位于鸡冠山境内的鞍子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被视作野生大熊猫两大种群相互“通婚”的天然“爱情走廊”,吸引着大批的中外科学家前来挖掘野生大熊猫迁徙、繁衍的奥秘。
  “爱情走廊”的诞生、大熊猫种群的延续和扩大,得益于崇州市近年来有力有效的保护与科研。或许,这正如一个硬币之两面——没有保护,就没有文化交流传播;没有文化交流传播,保护也会大打折扣。
  为了守护这条“爱情走廊”,背后究竟有哪些努力?而这些保护成果又是如何转化为文旅资源,助力大熊猫文化符号走向海外?漫漫长路,跟随笔者一同探寻。
  追踪二十载,巡护人撑起“保护伞”
  卖萌、约会、觅食、倒立撒尿圈地……红外相机的镜头里,是野生大熊猫生活的轨迹;镜头外,它们有着绿色广袤的家园。
  “现在,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也增加了。”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的巡护员付强看来,这也增加了巡护人、红外相机与野生大熊猫偶遇的概率。
  时钟拨回10年前,那时的付强和其他巡护人时常面临各种挑战。
  由于保护区与鸡冠山森林公园紧邻,常常有游客无视保护区界碑,闯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破坏大熊猫的生态环境。
大熊猫,从“爱情走廊”走向世界
工作人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巡护
  付强记得,那是2015年春节前夕,他和同事周红林、古永强准备再次登上鸡冠山巡山。经历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走,付强和同事来到了“爱情走廊”界碑处。在这里,他们遭遇了当天第一批试图进入保护区的游客。
  见此情形,付强和周红林赶忙对这批6个人的团队进行劝阻,并告知该区域属自然保护区,如果强行闯入,会对区内动物造成影响。但对方依旧执拗:“我们是来旅游的,同伴已经进去了,下不为例,放我们过去嘛。”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又一群规模约20人的驴友到达了这里。这些人身上印有某户外俱乐部的徽章,登山杖、雪爪等装备一应俱全。在付强等人表明身份进行劝阻后,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一名青年男子突然用身体撞击付强,试图强闯。
  由于冰面光滑,被撞击后的付强一个趔趄,差点摔下土坡。而人群则趁着这个缝隙,鱼贯而入。望着这群人远去的背影,付强和同事有些无奈,类似这样的冲突,他们都经历过,“有些人觉得进去玩玩没什么影响,但其实只要人类进入,就会对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熊猫的踪迹已经后退到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人类活动影响动物生存环境,哪怕你只是走过去,也可能改变动物日常活动轨迹,打破生态平衡,引起连锁反应。”付强说,“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的。”
  随着这两年宣传引导工作的广泛开展,不少驴友意识到这一行为对保护区带来的伤害,违法闯入的行为日趋减少。
  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管护总站副站长王磊的心中装着一组数据:1987年全国大熊猫数量普查时,保护区内的野生大熊猫数量是5只左右;2001年时,这个数字是8到10只;到2015年普查后统计出来,保护区的大熊猫数量已经是16只;如今,这个数字达到了26只。
  王磊说,大熊猫保护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是20世纪后期开始实施的天然森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显露的成效。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熊猫“爱情走廊”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在王磊看来,不打扰是对野生大熊猫等动物最好的保护。以红外线相机拍照记录为例,“红外线拍摄的工作原理是,当温血动物从相机附近经过,红外传感器就能感应到温度高于周围环境温度,从而触发相机开始拍摄记录。”他说,通过隐蔽伪装的红外相机采集野生动物信息,是“动物友好型”的不打扰方式。“这才是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它们在自己的家,享受自在生活,人类对其最好的保护就是照顾好它们的家园。”
  野生大熊猫数量的增多,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完好,离不开像王磊、付强这些一线巡护人的辛勤付出。他们以山为伴,与水为邻,用长年累月的坚守换来野生“滚滚”们一个安稳的家。
大熊猫,从“爱情走廊”走向世界
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内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
  守护野生“滚滚”家园,他们齐上阵
  跟熊猫共居的村民,是保护工作中的关键一环。
  为了给野生大熊猫“挪地方”,一批当地居民逐渐搬离。成都崇州文井江镇鸡冠山村村民马玉群的家曾经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区。2020年,他签署自愿搬迁协议,一家7口来到山下,一边租房子,一边期待着搬进新家。
  马玉群说,搬迁后,不仅离开了地灾隐患点,也能保护大熊猫。因为村民们熟悉山里的地形、路况,当地还为生态搬迁户提供了生态管护岗位。
  除此之外,为了让大熊猫国家公园附近的群众生活更便利,有关部门修建了集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步道,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崇州还计划在当地的入口社区建设并运营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入口社区标志(访客中心)及重楼、黄连、白芨等中草药示范基地。
  位于鸡冠山深处的琉璃村,是尝到特色旅游甜头的一个典型。这里有近20家农家乐,不少店家都主打着近年来流行的“精致露营”路线。
  翠绿的崇山峻岭与清澈的涓涓细流相映成趣,一幅天然的“鸡冠山居图”徐徐呈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露营的发展,露营的发展也反哺了当地经济。“以前我们整个村都在做特色高山冷水鱼,但好多人并不知道琉璃村这个地方。现在露营的游客来了,带动了很多游客过来,他们就会来品尝我们的特色冷水鱼,这也给我们增加了一份额外的收入。”琉璃村何首乌农家乐老板文根玉说道。
  无独有偶。鸡冠山乡岩峰村里的熊猫小院也因常见到珍稀野生动物而被人关注。这里常年被植被包裹,似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院内,百年的青梅果树、黄柏树、名贵中药材、野菜、奇花异草等争奇斗艳,形成了春看山花夏乘凉、秋看红叶冬赏雪的景观。
  “以前在外打工每个月一两千元,还没法照顾老人孩子。熊猫小院打造好以后,我们翻新了家里的房子接待游客,生意还不错,一年可以挣个七八万元,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谈到小院的变化,小院住户、院委会委员马小玲很有感触。
  通过村民们的共同努力,2018年,熊猫小院成为首批崇州市最美林盘之一,鸡冠山村2021年成功创建为崇州市示范社区,每年旺季可以接待游客约3000人次。
  一处处营地、一幢幢民居民宿拔地而起,生意愈发红火……当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心结”解开,不仅使得越来越多的村民心甘情愿地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让步”,也让公众与自然在更加安全的距离中贴近。
  从巡山护林到自然教育,从巡护员、村民再到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大熊猫的参与者,有不少人还成了主力军。在多方力量的齐抓共管之下,保护区内的天更蓝、水更清,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我们将持续保护好以文井江镇为主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聚焦生态涵养这一基本功能,扎实保护好大熊猫国家公园、李家岩水源地,充分发挥生态引流效应,适度发展森林康养等旅游产业,筑牢成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崇州市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不久的将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管护总站也将持续在自然教育、营地教育等文旅新业态产业上深耕,走出一条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与自然教育共生共融、文旅产业发展与自然教育相促互通的新路子。让我们静待共管之花盛开。
  文化快车,让“大熊猫”走向全球
  统计显示,迄今为止,先后近60只大熊猫从四川出发,前往海外。无形中,四川的美誉度与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
  成都春熙路的国际金融中心顶层,有一个著名的装置艺术——“爬墙熊猫”,如今已经成为“网红”文化地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到这里“打卡”,日本、韩国等国的综艺节目也曾在这里取景。
  都江堰仰天窝广场上,一只手握自拍杆、仰天而躺、悠闲自在的自拍熊猫,是全球知名的公共艺术公司UAP联手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为都江堰送上的艺术礼物。通过仰天窝广场专属的“熊猫护照”上的预设提示内容,游客可前往广场内四大区域的打卡点位进行打卡盖章,也可通过“自拍熊猫”的自拍设备与之免费合影。
  坐落在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前景观绿地里的“团团”,是许多游客来到成都看到的第一只熊猫。这一熊猫雕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源远流长的川剧艺术——“变脸”。风动结构的运用使得雕塑随四时变化而呈现丰富的光影变化。到了夜晚,“团团”身上的LED灯还会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如今,无论走到全球哪个地方,一提到四川,人们就会想起大熊猫。一提到大熊猫,人们就会想起四川。大熊猫,早已不仅仅是一个野生动物保护话题,更多地被赋予了文化意义。
  在此背景下,借助丰厚的大熊猫资源,四川本土与大熊猫有关的文创艺术产品异军突起。崇州也不甘示弱,追随着大熊猫的脚步,走向全球。
  今年3月,崇州花田里的“运动熊猫”格外亮眼。道明镇竹艺村的“一号营地”旁,有一大片河边草坪,一个个“运动熊猫”憨态可掬,灵动展示了田径、篮球、羽毛球、网球、体操、排球等运动项目,为春季的赏花节增添了动感和萌趣。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运动熊猫”均由崇州市道明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技艺制作,兼具原创性和艺术性。
  与以往传统的道明竹编立体景观造型不同,以大熊猫为原型的动物拟人化造型,需要不改变原有的形态特征,同时表达明显的造型寓意,具有相当的难度。为此,策划并实施打造“运动熊猫”的道明竹艺公司,请来设计师进行平面效果设计,运用泡雕的形式,先行制作出1:1的模型。而后,竹编匠人们根据模型,采用道明竹编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后期的编织,实现形象从“平面到立体”、效果从“二维到三维”。
  除了“运动熊猫”,道明竹艺公司还在“一号营地”的花海中打造了6.5米高的“艺术体操熊猫”。这只熊猫挥舞着绸带,昂首、跷腿、忘我地表演艺术体操,仿佛自带音乐律动感与赛场的氛围感。
  结合自身大田景观禀赋,崇州通过植入消费空间、休闲场景,打造大熊猫主题的竹编景观装置,让道明竹编与大熊猫这两个颇具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与表达,也让游客有了更多风景可看、更多记忆可留。
  依托古镇资源和传统文化,融入国宝大熊猫和现代生活、时尚旅游等元素,崇州正着力推进“熊猫古镇·理想新城”建设。项目包括:古镇文化度假核心区、熊猫生态林盘区、生态人文颐养社区、味江文化艺术聚落区及项目拓展区,将打造以熊猫夜游为亮点的全时段沉浸式熊猫IP旅游目的地。其中,熊猫生态林盘景区还将引进约40只大熊猫,建成集熊猫观光旅游、熊猫科普教育、熊猫亲子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景区。
  未来,这里将成为以“熊猫+古镇”为核心双IP,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对“熊猫元素”的融合、塑造,为人们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之中的审美愉悦,更有流淌于内心的文化认同。搭乘文化快车,融入现代创意表达,在崇州,从“爱情走廊”出发,更多不一样的“大熊猫”正在走向世界。
大熊猫,从“爱情走廊”走向世界
竹编“艺术体操熊猫”在2022四川崇州自驾赏花节一号营地中“舞动”

       相关报道:
  千年蜀中蜀,蓉郊新崇州《《《点击阅读
  历史文脉——
  古蜀流芳:古蜀文明现曙光《《《点击阅读
  典籍崇州:著书立说如江水滔滔《《《点击阅读
  城市风华——
  郊区新城: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点击阅读
  全域旅游——
  诗与远方,崇州“全域旅游再出发”《《《点击阅读
  智能家居:打造西部定制家居之都《《《点击阅读
  张露萍:开在七月里的石榴花《《《点击阅读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崇州 蜀中之蜀 蓉郊新城 》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
千年蜀中蜀,蓉郊新崇州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