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州市小罗村,坐落着一处仅有31户的林盘,这林盘正是北溪湿地川西林盘建设的一部分,多年来被当地称作“英雄林盘”——晏家林。
“小小的晏家林里面,出了多位英雄人物,其中就有‘十二桥烈士’晏子良同志。”小罗村党委书记肖阳说。
宝贵的“红色财富”不仅凝聚着崇州青年的奋进力量,也是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如今已形成以晏子良烈士故居为中心,覆盖周边的林盘经济示范点位。扎根其中的,就有“十二桥烈士”晏子良影响深远的红色精神。
“穷人要翻身只有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08年冬,晏子良出生于四川成都崇庆县永安场小罗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时,他被送到杂货店当童工,被迫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杂货铺的工作繁重,还没有分文工资,只给吃点粗茶淡饭。
1929年,21岁的晏子良加入了四川军阀邓锡侯28军驻扎在温江的第三混成旅周世英部。在军中,这位正处于内心动荡阶段的青年志士渴望寻找到良师益友。
五四运动后,大批新思想涌入四川,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将志同道合的青年聚于一处。在他们的带领下,年轻的晏子良从进步书刊中汲取了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1930年10月,在中共温江支部书记康明惠的支持下,晏子良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的他已经懂得,只有代表穷人利益的共产党领导人们起来革命,才能彻底改变这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因部队驻扎于靠近家乡的温江,晏子良常回到崇州一带进行革命宣传。而且,他还是潜伏在军阀部队的“隐秘战线”的一员。
1934年的夏天,晏子良所在的部队奉命开赴川北追堵长征途中的红四方面军。按照温江党组织的指示,晏子良趁夜向红四方面军报告了敌军兵力和前线详细情况,并约定在红军撤走时,他带领全班士兵携枪械弹药投奔红军。为此,他一边与红军保持联系,一边在部队中对士兵开展教育工作。
然而,革命的进程总是充满艰难与曲折。因作战计划发生变动,红军突然悄悄连夜转移了。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晏子良措手不及,未能实现的起义也将他推入了危险的境地。经此事件,晏子良在军中的宣传教育引起了敌人的注意。
1935年夏,受到怀疑的晏子良因为“思想不纯”被除名返乡,并以“通匪嫌疑”受到地方监视。返乡后,与组织断联的晏子良几经辗转,终于与中共温江特支接上了关系。没多久,7月,中共温江特支遭到破坏,特支书记李信孚叛党投敌,晏子良被供出是“党小组长”。
“抓捕一名崇州籍的共产党人。”如今,在成都市档案馆内,仍能看到盖着鲜红大印的泛黄纸张。这是国民党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发出的密令,派特务李宗岱率便衣,前往崇庆县永安村秘密侦捕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报纸上刊登的晏子良事迹
1935年7月13日,李宗岱率便衣武装,前往安乐乡“严密侦捕”晏子良。这天黄昏,和侄子在坟地里放牛的晏子良恰好遇见前来侦捕的敌人。幸运的是,特务李宗岱并未认出他,甚至还向叔侄二人询问道:“晏子良家在哪里?我们是他的朋友,前来会他。”长期从事潜伏工作的晏子良立即警惕,面不改色,沉着应答:“就在右边那个院子,你们去找他吧。”待敌人转向离去,他当机立断,向侄子交代清楚重要事宜,便转身进入邻居家,翻墙越河而逃。
晏子良踏上了为期14年的坎坷历程。
决战进程中的“陈官庄起义”
从家中逃出后,晏子良于1935年底考入了国民党中央军校——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因“逃犯”身份特殊,军校毕业后,他几经辗转才加入国民党杜聿明第五军继续潜伏。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为保存反共军事实力,下令按兵不动,这导致晏子良所在部队一直驻守在远离抗日前线的云南后方。直到日军从越南进犯广西,该部才被迫前往抵抗。晏子良参加过昆仑关等战役,作为远征军到过越南、缅甸等地作战。在抗日战场上,他冲锋陷阵屡立战功,逐步擢升为营长、副团长。
1948年秋,解放军进入皖北,国民党集中数十万兵力,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决战——淮海战役——即将开始。此时,晏子良所在的国民党邱清泉第二兵团被解放军围困在河南省商丘市陈官庄等几个小据点里。蛰伏多年,他早已按捺不住对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愤恨,便和军队中有正义感的军官一起筹划起义事宜。他们常常关起门来,一谈就到深夜。
“晏子良率部队投共,并连续向国军各部劝降,煽动军心,请将其家属逮捕追究!”1949年元旦前夕,从淮海战役前线而来的一封电报令国民党将领们惊恐万分。鉴于川北投奔红军未能实现的痛苦教训,时任营长的晏子良在这次起义中把握契机,迅速串联,毅然率领该团官兵和其他团部分官兵,在徐州前线举起了义旗,趁深夜投奔了解放区,受到了解放军前线指战员的烈热欢迎。
烈士忠魂照吾乡
陈官庄起义后,晏子良终于踏入了心心念念的解放区。他接受组织的委托,率领起义代表前往开封、石家庄一带参观访问。
1949年1月,淮海战役刚结束,渡江战役即将打响。当时,南京警备司令部有个头目,是晏子良在军校的同学,于是他主动向组织提出只身前往南京警备司令部对同学做策反工作。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发表“引退”文告,南京城兵荒马乱,晏子良化装成一个被击溃的国民党散兵,潜入南京。他急忙去找在警备司令部的同学,却听闻对方已经被当局认定为“不可靠”而调往他处。
此时,晏子良陈官庄起义的事迹已在国民党内部传开,南京城内危机四伏,他当即决定回四川老家,转入敌人后方进行斗争。
1949年2月,晏子良回到故乡,继续投身革命。他秘密组织人员和枪支,凭一己之力拉起一支敌后队伍。
4月,南京解放后,晏子良更是利用各种机会向乡亲们宣传党的政策。无论是见到自己的亲友、故旧、教师或者豪绅,以至乡保人员,晏子良总是高呼:“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他走一处宣传一处,完全不顾及个人安危。虽然党组织曾对晏子良进行保护,但他的行踪还是暴露了。
1949年7月1日,晏子良在四川邛崃被捕,国民党企图撬开他的嘴,好抓捕更多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国民党特务将晏子良关押在邛崃县图书馆。面对辣椒水、毒烟杆、老虎凳、压木杠等酷刑,晏子良咬紧牙关,始终只答两句话:“邛崃会客,别无其他。”
当夜,晏子良趁特务困倦,忍痛撬开砖墙木板,却在逃离之际,不幸被看守发现。重新被抓回的晏子良受到更无人性的酷刑,他被加上脚镣手铐,在身上横压木杠,两端加上铁锁,再也不能动弹。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国民党特务头子毛人凤带领一伙特务乘飞机逃往成都。一到成都,毛人凤立即召集各大军统特务头目,计划秘密屠杀一批关在特种委员会监狱里的“政治犯”。
1949年12月7日,16名全副武装的国民党特务将革命志士从梦中拉起,谎称“奉命转移”。包括晏子良在内的32名革命志士被强行押上囚车,随后秘密杀害于成都西郊十二桥畔。20天后,成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晏子良等被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追认为烈士。1950年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起出32位烈士的忠骨,迁葬于文化公园内,立碑纪念。其中,第八号墓碑上书:晏子良烈士之墓。

晏子良烈士之墓

2021年4月29日,“欢迎晏子良烈士亲属回乡”活动在崇州举办
岁月变迁,时光荏苒,晏子良的革命精神与价值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消散。正是因为他,一代又一代的崇州人民因家乡英雄的伟岸而自豪,因革命烈士的坚韧而自豪,因甘于奉献、勇敢不屈的精神而自豪。
如今,崇阳街道小罗村以传承红色精神为背景,不断整合、挖掘家乡红色资源。2021年以来,小罗村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红色资源,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肖阳告诉我们说:“我们准备在红色林盘之中做一些产业,调动群众积极性,让老百姓参与进来。”
“穷人要翻身,天靠不住,地靠不住,只有靠共产党。”革命年代晏子良同志在家乡高声呼喊的口号,如今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成为年轻一代可感可知的现实。在这片播撒过红色种子的土地上,那些曾经为了革命奉献生命的英雄们,也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理想。

晏子良烈士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