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地处成都平原西部,天府之国的腹心,素有“蜀中之蜀”“蜀门重镇”美誉。如今的崇州,高楼林立、汽车如流……每个人都会惊叹于她的现代和繁华。如果还想找一点古城的影子,可以到崇阳街道的唐安西路,看一看清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建的老城墙。
让人遗憾的是,这堵老城墙的年岁也不大,只有250多年的时光。想要探寻“蜀中之蜀”更久远的古城,只有翻阅发黄的典籍,一页一页细心地查找。
拥有4300多年文明史的崇州,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龙门街古城、蜀州古城、崇庆州城、民国县城……一步步走到今天,好奇的人们总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崇州古城经历怎样的演化?城市是如何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
龙门街古城的诞生
今日崇州境内,曾先后发现两处距今至少4300年的古城遗址:双河遗址和紫竹遗址。历史上,这些古城遗址被废弃后,再也没人居住。直到古蜀朱利部落在文井江边崛起,有为青年杜宇与漂亮女子朱利结盟,宣告了这里为古蜀国都城之地。但不知是何原因,杜宇、朱利夫妇舍弃了这块宝地,把都城搬到了“郫邑”。
在崇州城开始筑城的,最早应该是秦朝的张仪。《元一统志》称:古城,秦张仪筑。秦灭巴蜀后,张仪来到蜀郡,号召各地广筑城池,大的城池有成都、江州(今重庆)等。
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县令韩士元在张仪筑城的地方外,又筑了子城,城区面积稍稍扩大了。
自此以后,崇州不论是作为州城,还是县城,城址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尽管历史上古城多次被毁,但顽强的古蜀先民均在旧址重建、扩展,不断创造新的城建奇迹。
张仪在文井江边所筑之城,被人们称为龙门街古城。有文献记载:“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李雄据蜀,分蜀郡置汉原郡,亦以名县,郡、县治所皆设于龙门街古城。”《明统志》也称:“蜀州理晋原县,今龙门街古城是也。”
如今,贯通崇州市区金带街、杨祠街的街道被命名为龙门街,就是今天的人们对龙门街古城最好的纪念。
蜀州古城的兴起
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蜀州。从此,蜀州便给崇州烙下了深刻的印痕。武则天治理的大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为蜀州古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蜀州将治所稍稍向东移动了点,因为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小小的、破旧的龙门街古城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辟新的城区已成必然。人们便把过去的龙门街古城称为“旧城址”。新的蜀州城悄然变大。
新辟的蜀州城起初并没有修建城垣,仅每年砍伐周边树木,建起了一栋栋新房,以街为市、聚房为城。
其后,经历了汉原郡、晋原郡、晋康郡、江原郡、晋原县治所的变迁。虽然名称不断变化,但城址一直没有改变。
到北宋中期以后,蜀州古城的建设日益兴盛起来。首先完善了州城的设施布局,其次修缮寺观和游玩场所。这对州城的发展大有裨益。
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修复了天目寺。天目寺“大殿八楹,回廊四合”,意思是天目寺的大殿有8间房子那么宽,四面有回廊相通。高大、宽敞的天目寺一举成为州城的地标性建筑。
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10月,驾部员外郎(兵部驾部司次官)王清源发动军民4800人动工修筑土城墙,知州王易志也带领文武官员到工地并肩战斗。从秋到冬,干了110天,修成了高五丈、“十里环然其周”的州城城墙。
这次花大力气修筑的州城城墙,将新城、旧城全部包围。同时,还对新旧城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建设,规整了城内的街道、市场等。
纪录还在不断被打破。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江源县天庆观道士筑云层台,高9层,是为“列天地、星辰、岳渎之象祠”,成为江源县最高建筑。

崇庆县城示意图
崇庆州城的变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刻也没有停歇。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蜀州改崇庆州。从此到明清,崇州一直叫崇庆州,再没变过。蜀州古城也就变成了崇庆州城。
明成化年中期,因自然、人为因素,城垣破坏严重,加之多年没有维修,有的地方已经坍塌。知州周尚文号召军民修筑城墙,“周九里三”,城区面积首次变小。
新修筑的城墙,还是没有抵住明末农民起义军的炮火。明末清初,张献忠攻破成都。战乱让成都平原十室九空,崇庆州也未幸免。公元1644年到公元1659年,崇庆州一直处于各方势力混战之中,州城饱经涂炭,残破不堪。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崇庆知州蔺开禧主持维修城墙。当时,州城人口大为减少,找遍全州,仅仅组织了六七百人。这与北宋皇祐五年驾部员外郎王清源发动军民4800人修筑城墙的壮观场面相比,大为逊色。这次维修,只是对倒塌、损毁的城墙做了简单的修补。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到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知州祁鉴重修四个城门,依然是简单的修补。
又过了近半个世纪,到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知州潘成栋到处劝捐,首次将夯土城墙改建为青砖城墙。这次修筑的青砖城墙周长1321.21丈、高1.3丈、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高5尺,费银34997两。建起的四座城楼,东叫迎紫门、南叫怀远门、西叫告成门、北叫拱极门。同时,还在城墙外挖了壕沟,防御敌人。
由土城墙改为砖城墙,城池坚固了不少,城防能力大大提升。此后60年间,历经数次战患,依旧安然屹立。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崇庆知州宣瑛重修了四座城楼。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蓝朝鼎率起义军占领元通后,继而攻打州城崇庆。四门城桥有三座被毁,城外辰居路上的民房大多被烧。入冬后,知州董均马上组织人力物力,维修四周城墙、女墙和桥梁,城防能力显著增强。次年,董均在西面和北面各修了一座炮台,挡住了李永和的军师何崇政率领的起义军。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知州程熙春增修四门月城、四隅炮台,将城墙增高三尺,加宽挖深护城河,州城防御能力空前提升。月城悬额,东叫农祥晨正、南叫解愠阜财、西叫民和年丰、北叫德洋恩溥。
清代的崇庆州城,城市格局基本形成。明代形成的唐家街、尹家街、朱氏街、剥麻街都在城外,但百货列肆,商贾云集。城内的街道路面全铺人头石,路中间镶嵌石板,主次道路宽度相差不大,约二丈一尺,街檐宽约三尺。各街进出口有栅子,尤以小东街红栅子、东学街黑栅子最为有名。
民国县城西风渐进
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1913年,民国政府废除清朝设置的府、州、厅。崇庆州因此而改为崇庆县,治城厢镇,今崇阳街道。1925年,金带街住户及街上店铺共同筹资,改人头石路面为三合土路面,两侧挖了排水沟。
1929年,县知事公署拆除公署外的照壁和东西辕门,修筑昌明路,建铺房20多间;整修城内主要街道,铺三合土路面,两侧挖排水沟;改罨画池为公园。后又辟西湖塘为体育场。
此时的县城与清代差不多,仍然是城周高筑城墙,四角设有炮台,东西南北有四道城门,外环城壕。城内庙宇、会馆众多。不同的是,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公馆时兴起来。
以城垣为界,城外东为向荣街、南为怀远路、西为金带街、北为辰居路;城内东为大东街、正东街,南为南街,西为西街,北为大小北街、三元街。另有八蜡巷、鸡市巷、西湖巷等20多条街巷。街巷结构小巧规则,主要呈“丁”字、“十”字形,大东街、西街、南街稍宽,其余都比较狭窄。街巷进出口多设栅栏,形成大小10多个街坊,夜间有更夫巡夜报时。
上世纪40年代末,县政府再次整修上南街、西街、三元街、大东街等主要街道。城墙环城内面积约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0.93平方千米,人口约7000人。
西风渐进,唯有清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改建的青砖城墙,依然有一段坚强挺立。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崇州 蜀中之蜀 蓉郊新城 》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