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颇为辉煌的一个时期,诗文兴盛,诗人辈出,不少人在蜀地崇州写下了精彩华章。
王勃:神来之笔成经典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的王勃,在送别朋友到蜀地任职时写就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诗一脱稿,便八方传颂。
千百年来,王勃的这首名诗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崇州人也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印成了自己的文化名片,四海传扬。
高适:与杜甫神交
高适,生于公元704年,卒于公元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人。他在任蜀州(今崇州)刺史期间,与蛰居成都的杜甫的交往为人津津乐道。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杜甫入蜀的时候,恰好友高适调任彭州刺史。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秋,已满60岁的高适调任蜀州刺史。
唐上元2年人日,就是正月初七那天,高适在蜀州遥想在成都的杜甫,写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恭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诗中,高适晚年怀友思乡的情感喷薄而出,两人高山流水般的友情载入了华夏文明的史册。
蜀州四相:社稷苍生大于天
在崇州的唐安东路,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四相堂。“四相”指的是唐朝四位当过蜀州刺史、官至相位的钟绍京、张柬之、李岘、王缙。“远在天涯,胸怀社稷;高居相位、念系苍生。”四相堂的这副对联表达了崇州人对他们由衷的崇敬。
钟绍京以擅长书法而闻名。唐中宗景龙年间,他进入朝廷核心部门。当时韦皇后与武则天侄儿武三思勾结,一心篡夺朝政。钟绍京对这一切洞若观火。在刘幽求、钟绍京的支持下,李隆基杀掉了韦后,逮捕了韦后余党。钟绍京被晋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
张柬之出生于湖北,涉猎经书史籍。公元689年,71岁的张柬之参加贤良科目召试,得了第一,武则天立马将他从一个小小的县令提拔成了正五品的官员。张柬之后来却逼武则天让位,历史上有名的“神龙政变”就是他主导的。
李岘是宦官的天敌。唐肃宗曾把军政大事都委托给宦官李辅国,李辅国专权导致朝臣接连不断遭到诬陷。宰相李岘痛恨李辅国乱政专权,便向皇帝举报。经过李岘的多次劝谏,又看到李辅国的报复,肃宗终于醒悟,收回了大权,革除了弊政。
王缙是著名诗人王维的弟弟。安史之乱中,安禄山俘虏了“诗佛”王维,逼迫他当了给事中。战乱平息后,王维没有被问重罪,离不开弟弟王缙的周旋。王缙平乱有功,并为哥哥恳切求情。这份情义千百年来为世人传颂。
唐求:“一瓢诗人”自逍遥
唐僖宗乾符年间,崇州街子古镇大名人唐求当了一段时间县令,觉得约束太多,就辞去了县令,归隐到家乡味江河畔。唐昭宗时,王建帅蜀,欲聘唐求为参谋。唐求不肯露面。由此,百姓们称他为“唐山人”或“唐隐居”。
写诗每有所得,唐求就捻成纸团,投入到随身携带的葫芦里。晚年卧病在床的时候,唐求便将诗瓢投进了波涛滚滚的味江,随水流漂流。
唐求投放味江的诗瓢,被认识的人看到,连忙打捞上岸,只抢救出了35首半诗。后人编辑《全唐诗》时,专门给唐求编了一卷。唐求的诗多以歌山水、怀友人、赞古寺等为内容,深得后人喜爱。
清道光年间,崇州人为纪念唐求,在街子镇修建了唐公祠。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崇州 蜀中之蜀 蓉郊新城 》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