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1300年前,著名诗人孟浩然登湖北襄阳名胜岘山时,发出了无限感慨。孟浩然之所以发出如此感慨,是因为古迹承载着人类历史的光荣和梦想、苦难与辛酸。拥有4300多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的崇州,到处都是先人活动的足迹。让我们走进崇州古迹,感受先人遗风。
罨画池
罨画池位于崇州市中心,乃蜀中名胜、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罨画,即彩色的画,大意为波光树影,杂然如画。罨画池极具南方园林的精致风格,是中国少数几处保存较好的唐宋衙署园林之一。
唐时,罨画池及其东南一带最初是蜀州州署的郡圃,兼有驿站功能,当时没有湖池。因蜀州风气“尚侈好文,俗好歌舞”,东亭也逐渐演变为蜀州地方官待客、游赏的衙署园林。北宋赵抃(音同变)任江原县令时,在为民大修水利的同时,灵机一动开挖湖池,将水引入东亭,修建楼台亭阁。清道光年间,崇庆州知州李象昺(音同丙)建起池心亭,竖起“罨画池”碑。
1916年辟为公园,1929年被命名为中城公园,1955年改称人民公园,1981年始更名“罨画池公园”,现称罨画池博物馆。

罨画池 (袁建 / 摄)

罨画池之“半潭秋水一房山”
陆游祠
陆游祠毗邻罨画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陆游祠原址为赵陆公祠,因北宋名臣赵抃曾作蜀州江原县令、南宋大诗人陆游曾作蜀州通判而得名,建于明洪武初年,清代在原址重修。1924年因破败不堪移到尊经阁下,称“二贤祠”。1982年在原址修建赵陆公祠,易名陆游祠。
陆游一生四处为官,而为他建专祠的只有崇州。放翁堂里塑有陆游坐像,陆游呈愁苦之态,忧国忧民之心跃然而出。同心亭是为纪念陆游与蜀州人张演相交40年的友谊。当年,两人在北伐前线相识,共风沙同雪月。
祠里还有一座“梅馨千代”庭院。陆游一生好梅,不仅有“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的潇洒,还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志向。

罨画池东隅的陆游祠,是南宋时期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纪念地
州文庙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崇庆州文庙简称州文庙,毗邻罨画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起正东街,北到尊经阁,在长约500米的中轴线上,依次有“万世师表”牌坊、月儿池、宫墙万仞、棂星门、泮桥、乾门、大成殿、启圣殿、尊经阁等建筑。在中轴线两侧,还分别对称性建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圣域、贤关两座仪门,孔踪、圣迹,东庑、西庑等。至今为成都境内唯一一座留存完整规制的文庙。
州文庙初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明代末期因战乱被毁。清代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开始重建,后不断增加殿舍。1887年再次进行大修,使成完整规制。20世纪90年代,兴建了月儿池广场,重建了“万世师表”牌坊等,文庙基本恢复原貌。

文庙大殿

崇州文庙之“宫墙万仞”
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位于崇州市元通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元通大姓黄姓人家的宗祠,为中西合璧式的一门两进四合院。其主体建筑结构反映了民国时期宗族观念及祭祀情况。二门尤为特别,砖石结构,牌坊式,门中开门。为何门中开门呢?原来,宗祠祭祀时,为显示庄重,大开大门。平常未祭祀时,大门不开。守护宗祠的仆人要进出,便开门上的小门。
用楷书阴刻于门柱上的对联为“宗祊树支本子孙百世江原,功烈著旗常名姓千秋照史篇”,门额上还有四字“贵本备文”,也是阴刻。联语极具文化价值,其撰写者林山腴是民国时期四川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曾担任过四川省图书馆第一任馆长,其诗、书皆卓尔不凡。黄氏宗祠既展示了一个家庭的荣耀,也展示了时代的沧桑。
昙云寺
昙云寺的地址位于三江中学校园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原名叫见月庵,是当地人张新茂舍宅而建的。当年张新茂请来文璧大师住持见月庵后,香火日盛。崇庆州知州吴昌荫捐薪俸塑观音像一尊、建大殿一座,并易名“昙云”。
该寺最大的特色是石结构建筑,每块石板重约1吨,石柱重约10吨。前殿用了60多片石板嵌为壁,后阑上安置了3道石匾,上刻匾文及鱼、凤图案;柱础上浮雕戏文,柱上阴刻对联。大殿用了80多片石板镶为壁,每柱上阴刻对联,柱础直径70厘米,上刻浮雕卷草花卉。
据说文璧大师担任住持后,发宏愿要建一座高檐大瓦、石壁石柱的大雄宝殿,为此四处化缘,寻找合适的石材,然后通过水运将巨大的石材运到三江,就地改为石板、石柱、石匾等。其石结构建筑和石刻文化,是川西地区极为少见的清初实物。
陈家院子
陈家院子位于元通镇,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院落,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两座四合院构成,两座院子的布局、形制、结构基本一样,然而面积却一大一小,仿佛小院子是大院子的微缩版。何以如此?
原来,这座院子记录了一段兄弟情深的佳话。陈家有兄弟两人,哥哥叫陈绍清,弟弟叫陈化南。陈化南外出经商,留下哥哥在家。多年后,弟弟因商致富,准备回家修新房。可哥哥却因贫困,依旧守着破屋。弟弟为了答谢哥哥代为尽孝之情,准备也为哥哥修一座新房。修新房的事便委托哥哥负责。哥哥感念兄弟情谊,于是将两座院子合并为一个院子。考虑到钱是由弟弟出的,便将自己的院子修得小一些,以示对弟弟在外辛苦奔波的尊重。
这个院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为川西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如今,陈家院子承载的不只是清代川西民居的风采,更有人世间无比珍贵的同胞情谊。
回澜塔
洄澜塔在文井江畔的怀远镇前锋村青杠墩上,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旧时的怀远常遭大火,一旦遭遇火灾,数百家民房便会化为灰烬。当时的怀远地方官相信风水,想借文井江的滔滔江水回流以克大火。于是,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兴师动众,建设洄澜塔。先后历时15年,终于完工。
怀远洄澜塔坐北朝南,为清代砖石塔。九级密檐式六角攒尖,通高39米,底径8米,塔身下部有楷书“汉源洄澜塔”5字,塔内由立柱隔为内外室,中心一孔一望到顶;塔身下三级有龛,墨绘“暗八仙”及山水等,串珠宝顶;塔基下有地宫。
塔内中空,内置旋梯,可以拾阶而上。登到最高层,美景扑面而来。由近及远,层林似波,远山如黛。塔顶中心有一孔,仰望似苍穹,这是不多见的。

怀远镇回澜塔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崇州 蜀中之蜀 蓉郊新城 》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