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艺村不是一个村,而是在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内的一个以竹建筑、竹文化、竹产业、竹景观为依托,打造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竹艺村又是一个村,背山面田,域内有86户农家、295人。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构建了以竹艺村党支部为核心,以新村管委会、竹里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为平台的“一核两会”治理模式,促进了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融合、和谐共处。
竹艺村里到底什么样?
金点子就像一把金钥匙
自古以来,道明人倚竹而居,依竹而器。竹编进入了道明人的生活,融入了道明人的血液。
2013年,中央美院的专家应当地政府的邀请,实地考察了道明镇的竹编产业,首次提出将龙黄村靠近重庆路的九、十一、十三组,规划为一个竹艺聚集区,冠以“道明竹艺村”,打造“文创旅游创新示范区”。
金点子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人们封闭、僵化的思维,窄小的天空忽然开朗起来。在崇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竹艺村应运而生。按照政府牵头、市场主导的原则,崇州文旅集团担当起建设竹艺村的重任。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探索和实践。
钟书波是崇州文旅集团子公司诚瑞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当时,成都置信与崇州合作房地产项目。作为成都置信派驻崇州项目的核心成员,钟书波来到了崇州。
崇州的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崇州的房地产没有成都那么活跃,但崇州的乡村旅游与旅游胜地都江堰相比,有一定的优势。那时,崇州举办的自驾赏花节已搞了两届,盛况空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几个核心成员一商量,决定在白头镇五星村搞闲来民宿。
闲来民宿一开张,生意便很好。试水成功了,坚定了钟书波在崇州搞乡村旅游的信心。于是,钟书波把目光投向了离崇州城区不远的无根山与坝区的交接带,准备做一个依山而建的精品民宿。可到底建个什么样的精品民宿呢?钟书波跟大家一样,心里没有底。
陆游是崇州最好的形象代言人,他写的《太平时》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太平时》就是写竹林的,与龙黄村的情况差不多。要是把《太平时》转化为一栋充满诗意的建筑,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这栋时尚、现代、诗意的建筑便会像引子一样,引爆竹艺村的建设。
那时的竹艺村跟普通的农村一样,处于原生状态,断头路特别多,没有一间房能满足旅游的基本要求。家家户户各自为阵,编竹篓编帽子,一个人一天能挣10到20元,就满足了,竹编没有形成合力。
为了找到这个引爆竹艺村的引子,崇州文旅集团决定向全球招募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袁烽教授及其设计团队,反复研读《太平时》,根据《太平时》的意境,采用轻型预制钢木构架,支撑起一个内向折叠的环形青瓦屋面。这种造型,就是太极图的拓扑变形,也像无限符号∞,寓意着融合与无限。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这栋奇思妙想的建筑被命名为“竹里”。通过建模,立体、时尚、现代感油然而生,这里让人耳目一新。与周围环境比对,非常融洽。定型之后,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建造。
2017年4月1日,“竹里”正式投入运营。一经亮相,“竹里”便俘获了大批业内外人士的心,一举成为网红建筑。竹艺村时尚、文艺范儿的田园生活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时任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称赞道:“崇州,干了一票大的。”
当年,“竹里”代表中国乡村参加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荣获“艾特奖”文化空间设计奖。
走向大众视野的竹艺村
后来,崇州文旅集团成立了诚瑞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竹艺村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熟悉情况的钟书波被推到总经理的位置。
钟书波留在了崇州,把根扎在了竹艺村。竹艺村这丛竹子,在钟书波的带领下越发茂盛起来。
着手打造竹艺村时,李凤莲刚刚大学毕业。她看到崇州文旅集团的招聘公告,加入了营运团队。
与钟书波一同留下来的有原成都置信员工还张艳。
2017年9月14日,崇州正式启动了竹艺村的改造。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竹藤组织等机构也参与其中。按照“旅游法则主导、设计导则引导、建设守则指导”的原则,对竹艺村进行顶层设计,做到了从设计到策划到落地的全过程都有规划和指导。
政府划定的竹艺村土地面积仅300多亩。而这300多亩土地,大多是竹林、树木和房屋、稻田,真正用于新建房屋的土地并不多。土地资源有限,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搞文旅,很考验技术。崇州文旅集团与设计团队,认真梳理林盘生态机理,从空间的立体性、平面的协调性、风貌的整体性、文脉的延续性等方面规范管控、综合施治林、水、田、院。
依托网红建筑“竹里”,这里陆续建起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来去小酒馆、竹编文化博物馆等与竹文化、竹产业有关的旅游新业态。
三径书院做图书阅读,办放翁讲堂、上公益课。通过三径书院这个平台,让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搭建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场景,满足了去精英化的大众需求,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在大自然中、在诗书里,充盈自己的内心。
遵生小院的“民俗手工生活体验馆”与当地村民合作,研发出与竹文化有关的自然、健康、有趣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手工艺品。游客与当地老百姓一起搞民俗活动,既有参与感,又提高了动手能力,真正让广大游客感受、学习到了传统文化的真谛。
对原有民居的改造,遵循“不大砍大伐、不大拆大建”的原则,保留了院内的树木和院外的田野、沟渠,敲掉墙体上的瓷砖,开展除危加固和刷白,安装了玻璃窗,增加了采光量,保存了川西民居“外有野区、内有朴拙”的风貌,为游客呈现了一个自然生长的原生态村落。同时,探索推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在乡村旅游和新村建设中,盘活了农户的闲置资产,让村民的整体收入明显提升。
新业态的置入和新村建设,使竹艺村与竹文化、竹产业融合得更加紧密,拥有了展示、展览、会议、民宿、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
竹艺村不仅成了竹编艺人设计、创作、展示和交流的基地,还成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钟书波们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文化+文创基地+乡村旅游”相融合的文创产业发展新路。
几年的摸爬滚打,李凤莲已从一个青涩的学生变成了竹里营销中心的主任。张艳也当上了四川道明竹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道明竹艺村“第五空间”
让竹艺村“吸睛”更“吸金”
竹艺村成为网红打卡地,其本质是核心竹产品的文创研发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让竹艺村“吸睛”更“吸金”呢?
学经济管理的钟书波与他的团队坚持以“竹编非遗旅游”为内核、以多元场景营造为抓手,促进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发展,走出一条“艺术点亮乡村、文化延续未来”的创新发展之路。
竹艺村创立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众多蜚声国内的文化艺术及演出活动。除了与建筑和艺术相关的日常沙龙分享之外,还有海外艺术家驻留项目、儿童艺术节、非遗集市等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

道明竹艺村
前不久,为了让来自6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艺术家们感受到竹艺村的“竹文化”之美,李凤莲与运营团队一道,精心为他们设计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中国功夫、书法、竹编手工艺体验和中国茶品鉴。传统文化体验课不仅让这些海外艺术家印象深刻,而且在这些文化课程的体验和交流中,真正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广泛、良好的宣传效应。
在竹艺村,游客不仅可以赏竹品茶,还能欣赏当地竹编非遗匠人现场编织的竹子手工艺品。经验丰富的当地非遗竹编匠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意,为不同需求的客人“私人定制”各种文创工艺品。这些“私人定制”提升了竹编和竹文化的附加值,做大了竹子特色产业,竹编非遗匠人们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了。
通过网红建筑“竹里”,游客们对竹编和竹文化有了新的文化认同。要把这种文化认同的价值变现,以至于最大化,必须把低端竹产品上升到艺术品的层级,增加附加值,而不是仅仅靠传统的住宿,卖几盘回锅肉、几杯茶和几杯咖啡。
张艳的雄心就是竹编的公司化运营,不仅面向成都,还要瞄向世界。2020年,公司刚成立,就开展了非遗人才梯队建设,与遍布在全国各地的设计团队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他们有什么优秀设计都可以交给公司生产和推广;同时将本地单个传统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研发产品、开拓市场;创办营运推广平台,线上线下同步推广,以吸引更多的人爱上竹编、消费竹编。
以“竹”为核心的产业运作模式为村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经济利益,竹艺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50多岁的马天琼,人称马二姐,每天编织竹编,有100多元收入;吴秀英学习平面竹编画,既照顾了家人,又有稳定的收入,一改往日的模样。
组织起来的传统手工艺人每天有事干、产品不愁销,再也不是无事喝茶打麻将,而是竹编不离手了。
竹艺村,这个曾经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的村庄,如今蜕变为以竹文化、竹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和成都新晋的“网红”旅游目的地。
竹艺村的路子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