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境内的街子古镇凤栖山,有一座光严禅院。拾级而上,但见重檐楼阁,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光严禅院始建于隋,初名常乐寺,隋文帝赐“光大严明”匾额;明朱棣时,御赐“光严禅院”。因曾藏《洪武南藏》,又被称为“西川第一天”。
其实,《洪武南藏》中的“洪武”二字是后人加上去的。最初的名字叫“初刻《南藏》”。南,指的是南京;藏,原是古印度佛教典籍的计标单位,后泛指汉传佛教《大藏经》。宋代以来,历朝官刻大藏经共7部,而大明一朝即刻印3部:《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其中永乐二藏流传较广,独《洪武南藏》几近湮没。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暗中四处打探一个人——幺叔朱五六。原来,朱元璋年少时,父亲、大哥和母亲先后去世。为了活命,16岁的朱元璋不得不投奔皇觉寺内人称法仁和尚的幺叔朱五六,做了一名小行童,每天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
后来连年征战,朱元璋一直牵挂着幺叔,同时心生宏伟愿景:刻印经卷,让佛教呈现经出一门、万法归宗的盛况,并让幺叔坐守京师,设坛讲经。可惜一直找不到幺叔。
1372年春,朱元璋下令召集江南名僧到南京蒋山寺(灵谷寺),启建“广荐法会”,组织力量点校、开刻《洪武南藏》。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雕板圆满,历时27年。刻印完工的《洪武南藏》计684函,分1600部,达7000余卷,重逾3吨。因耗费巨大,当时仅印了两部。
仅10年后,1408年,一场离奇的大火烧毁了刻板。1409年,其中一部《南藏》在皇宫藏书密阁莫名其妙遭火焚毁。1416年,仅存的另一部《南藏》也神秘消失。
原来,朱元璋在世时,把儿子朱椿分封到蜀。朱椿来到蜀地不久,就找到了在常乐寺讲经的幺叔祖法仁和尚,这个消息令朱元璋喜出望外。1416年初冬,永乐帝降下口谕:敕赐常乐寺名号为“光严禅院”,并赐半副銮驾、两口皇锅,以及龙凤旗、琉璃瓦、初刻《南藏》佛经一部,以及印度梵文贝叶经《华严经》一部。
1644年8月9日,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攻克成都,寺庙、道观纷纷被兵火焚毁,光严禅院处处残垣断壁。当末代蜀王朱至澍投井自杀的消息传来,光严禅院任住持的海牛法师立刻率领寺内众僧肩挑背扛《洪武南藏》,奔赴汉藏边境的天全县善居寺,保住了这套孤本经卷。
1938年初,在重庆江津从事佛学研究的佛学大师吕澂收到了一个名叫释潜遵的和尚专程从数百里外寄来的厚厚一本经卷抄目摹样,随信附言:“国难当头,请为我中华佛学保存一缕血脉!”吕徴经过慎密的分析,考定数百年来一直藏身于西蜀凤栖山中的那部典籍就是遁世已久的《洪武南藏》。这条惊人消息一时传遍了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崇庆县(1994年撤县设崇州市)首任县长姚体信亲临光严禅院,在藏经楼中认真翻阅、察看了《洪武南藏》。他说,寺中已无人力财力能保存如此卷帙浩繁的国宝,并让人封闭藏经楼,将经书装箱,请省里的文物专家进行鉴定。随后,崇庆县征召了上百名挑夫,把3吨重的《洪武南藏》一路挑到成都,后来在四川省图书馆永久保存。
2019年3月23日,由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北京华严古籍文化研究院、北京华严慈善基金会组织的华严修藏团队,经过近8年的努力,重新修复国家珍贵古籍《洪武南藏》,还原了600年前的历史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