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稿件

高世扬:科学报国献终身,院士荣光泽乡梓

2022-12-27 15:43:00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高世扬:科学报国献终身,院士荣光泽乡梓
  7月,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崇州市白头镇大雨村的每一寸土地。蝉鸣绕耳,竹荫林立处,砖瓦砌筑的房屋尤显庄严肃穆,这里伫立着崇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高世扬纪念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学家怀揣着理想与热爱,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艰苦耕耘,开创了我国盐湖科技事业尤其是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的新局面,带动了盐湖产业的跨越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盐湖成盐元素化学奠基人高世扬,就是其中之一。他从大雨村出发,一路走来,成为被世人敬重的科学家。
  “跨越式”求学的少年奇才
  1931年,高世扬生于战乱的悲惨年代,强国复兴的梦想在他心中生了根。
  1938年10月,日军对我国一些地方进行疯狂轰炸,四川成为日机的轰炸重点。人们受冻挨饿,惊吓成疾,凄惨景象屡见不鲜。种种惨象,成了年幼的高世扬心中梦魇般的伤痛和挥之不去的阴影,“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让正在崇州关东小学读书的他愈发刻苦。
  高世扬小学未读完便考上当年四川的重点中学——树德中学。随后,他仅用两年时间便提前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化学系。“跨越式”的求学经历,也使他成了别人眼中的天才少年。
  在大学里,嗜书如命的他常被同窗好友戏称为“书痴”。同窗回忆,高世扬常常一手扒拉着碗中的饭菜,另一只胳膊肘撑桌,单手举着书却没有一丝晃动,就连眼睛也是死盯着书页,片刻都不愿意离开。刻苦的学习精神让这位天才少年再次提前修完学业。
  1953年,高世扬提前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在这里,他幸运地遇见了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柳大纲教授。
  作为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柳大纲教授是我国从事盐湖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曾先后6次进入柴达木盆地,指导一批青年化学家开展盐湖化学的研究,高世扬便是其中的一分子。1957年,高世扬加入柳大纲组织领导的中国盐湖科学调查队,进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
  在跟随柳大纲教授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高世扬不但深化了对盐湖无机化学的研究,还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继承了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
  多年后,好似命运恰如其分的安排,高世扬走上了和老师一样的道路,他将一生献给了盐湖,不仅自己为科研事业做出伟大贡献,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子。
  他曾教导研究队伍里的学生们:“这恐怕是上帝的安排,凡是地球上有盐湖的地方,都是那个‘鬼’样子。所以立志想搞盐,你要准备和这个‘鬼’缠在一起。你倘若吃不了这份苦,趁早打铺盖回去,也不勉强。”
高世扬:科学报国献终身,院士荣光泽乡梓
  “盐湖需要我,我需要盐湖”
  高世扬纪念馆中保存完好的笔记本十分引人注目。在玻璃柜里,摊开摆放的实验笔记微微泛黄,但页面却十分平整,上面写着:“2000年8月19日,实验NO.6……”
  在笔记本中,高世扬按照严格的模式详细记录了每一次实验的序号、名称、材料、反应条件等。因为环境艰苦、科研设备简陋,在需要通过图表记录实验过程时,高世扬会在笔记本上工整地贴上手绘的实验记录表。出现关键数值和重要拐点时,还会用钢笔细细标注。一丝不苟的实验笔记反映的是高世扬严谨的科研态度。
  在盐卤膨化盐化学系列的研究中,高世扬通过实验测定,确定了一种新的复盐——氯柱硼镁石,解决了苏联学者未能搞清的难题。此外,他曾参加“柴达木盆地盐湖勘探和开发利用”中苏合作项目,确认察尔汗盐湖富含钾镁盐,卤水经日晒蒸发可析出光卤石与水氯镁石。此后,他又发现大柴旦盐湖富含钾镁硼锂,是世界罕见新类型硼酸盐盐湖,具有科学研究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为发展我国盐湖无机资源化学奠定了基础。
  1958年8月,高世扬参加中国科学院盐湖调查队,随西藏地质队一起进藏,在世界屋脊进行盐湖考察。高原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过强的紫外线和多风少雨的天气使科研工作的开展异常艰难。他们每到一处考察地都要搭帐篷、生火。
  上世纪50年代条件艰苦,科研设备简陋,科考队员们每一次外出调研,都是对身心的双重考验。身处海拔5000米的高原,温差极大,人烟稀少,食物匮乏,罐头食品是主要的食物,偶尔吃一顿泡过的干菜和粉条,就是最新鲜的佳肴。煮不熟的米饭和蒸不熟的馒头也常被用来充饥。
高世扬:科学报国献终身,院士荣光泽乡梓
1965年高世扬在大柴旦盐湖边观察
  多年以后,高世扬给他的学生说起这段经历时,就会笑着问学生:“你们吃过‘冰镇’馒头没有?经过天然冰冻的馒头像石头,吃的时候,要先用嘴送一点暖气,化开一点,吃一点,味道可香了。”
  高世扬曾说:“盐湖需要我,我需要盐湖。”作为开拓者,他与科研团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畏艰险地在高原进行考察工作。
  1958年11月下旬,考察队离开西藏自治区班戈湖返回柴达木时,要越过海拔5300米高的唐古拉山。高原的寒气和湿气对科研队员的身体产生了伤害。到大柴旦镇时,高世扬的风湿性关节炎发作了。意志如钢铁一般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坐也不能睡,只好趴在汽车上,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和颠簸,才被护送至北京治疗。
  待到病愈出院时,医生告诫他:“你的病容易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千万要注意,今后不宜在高原工作了。”可是对他来说,盐湖和科研就是他工作与奋斗的意义。高世扬义无反顾地返回了大柴旦,心甘情愿地在高原扎下了根。
高世扬:科学报国献终身,院士荣光泽乡梓
高世扬
  “让世扬事迹走向世界、泽被乡梓”
  得益于恩师的言传身教,高世扬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关爱。1998年,他应邀到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建立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兼任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在校工作期间,高世扬先后培养了40余名硕士和10多名博士、博士后及高访学者,桃李满天下。在他的栽培下,很多人现在已经成为青年一代盐湖学科的学术骨干。
  “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是老师对我们学生的殷切希望和教诲,时刻影响和指导着我的工作。我也将这句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话继续传承并告诉给我的学生。”在纪念高院士的文章中,陕西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怀着感恩的心情,写下了对恩师的感谢。
  多年来,高世扬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倾其心力,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一生为创立和发展中国盐湖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即使在病榻上,他仍关心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位点的申报工作和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进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20年,为了纪念高世扬院士,崇州在院士故里白头镇大雨村正式启动并设立了“蜀禹农高世扬基金”。这个以院士之名设立的基金会,在一年时间里募集了近百万元的资金。2021年10月16日,首笔“蜀禹农高世扬基金”奖助学金发放仪式在白头镇大雨村幸福里举行,55名经济较为困难,但立志求学、努力奋进的学子受到资助。
  此次“蜀禹农高世扬基金”发放奖助学金的总金额为20万余元。受资助的55名学子分为宏志生、职业技术人才助学和大雨村户籍学生三个类别,按照每人每年3500元进行资助。该基金还设立了奖学金,奖学金分为高中生、大学生和研究生三个类别,最高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奖励。
  该专项公益基金用于实施教育奖励和资助项目,激励有志于从事化学研究的优秀学生和寒门学子实现求学梦想,培育出更多的“高世扬”,让更多的崇州学子投身科研,为促进国家化学领域科研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在白头镇大雨村建立的高世扬纪念馆里,学生们能够了解到高士扬院士的生平事迹、相关著作、科研资料以及图像资料。这里不仅完整地记录了高世扬的生平事迹,还收藏了陪伴其在高原工作生活多年的科研笔记本和生活用品。风化斑驳的钢笔、卷曲泛黄的笔记本、老旧锈化的剃须刀和磨痕交错的近视眼镜,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刻满了岁月痕迹,它们记录着高原的风吹日晒,也记录着盐湖的绿水蓝天。
高世扬:科学报国献终身,院士荣光泽乡梓
高世扬纪念馆
  学生们通过它们,似乎得以望见高世扬院士奉献的一生。通过沉浸式参观,学生们学习了院士严谨的科研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如今,这里也成为传承院士精神的教育基地。
  高世扬院士是从大雨村、从崇州走出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盐湖化学家、盐湖成盐元素化学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揭示盐湖化学的奥秘,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盐湖科技事业。而今,以院士的名字设立的基金,又开始引导新一代的崇州学子,在求真务实、报国奉献的道路上启程、奋进。

       相关报道:
  千年蜀中蜀,蓉郊新崇州《《《点击阅读
  历史文脉——
  古蜀流芳:古蜀文明现曙光《《《点击阅读
  典籍崇州:著书立说如江水滔滔《《《点击阅读
  城市风华——
  郊区新城: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点击阅读
  全域旅游——
  诗与远方,崇州“全域旅游再出发”《《《点击阅读
  智能家居:打造西部定制家居之都《《《点击阅读
  张露萍:开在七月里的石榴花《《《点击阅读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崇州 蜀中之蜀 蓉郊新城 》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
千年蜀中蜀,蓉郊新崇州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