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多城记”,不由让人想到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这部出版于1859年的长篇历史小说,通过几位主人公的个人经历讲述了民众心中积压已久的怨恨,描述了导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深层原因。其中“双城”指的是伦敦和巴黎。
在天府之国的成都温江,也在演绎一个个故事。与“双城”不同的是,“多城”演绎的是兄弟城区间和谐共舞、共谋发展的新篇章。这些故事,是温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立体式开放,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生发的新时代之歌。
“金温江”放眼世界,大撒“英雄帖”,“朋友圈”不断扩大。在合作竞争中,温江与成都高新区、重庆巴南区、广州南沙区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成就,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新动能,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如今,友谊的种子,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温江与高新区、巴南区、南沙区,友谊之手越牵越温暖。
相互赋能,彼此成就,携手打造高质量协同发展高地
“这下好了,货运大道两边连通了,往后就方便多了。”家住成都市高新区的货运司机陈刚说。
陈刚说的货运大道位于高新区与温江区之间。因历史的原因,两边一直未彻底贯通,附近的居民和车辆往来十分不便。最近,温江区与高新区将联合启动双向连接工程,这个消息让两区附近的居民喜出望外。
早在2021年,温江区就认识到发挥地域相近、边界相邻、产业相通等优势,对于加快推进毗连区域衔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率先走访高新区的党政和企业,达成了合作发展的共识。成都市作出“三个做优做强”战略决策后,温江区与高新区决定提升合作层次,签署了《成都高新区与成都市温江区战略合作协议》,以共同跨区域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为牵引,规划建设毗邻合作区,探索城市新区与中心城区联动发展新格局,同绘协同发展新蓝图。
“两地地缘相邻、人文相亲、产业相通,‘好邻居’理应成为‘好朋友’。”温江区发改局区域合作科负责人说。
作为成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承载地之一的温江,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三医融合”发展理念,专注深耕大健康产业14年,走在全国前列。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同样强劲。双方携手,共同承担起做强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重点产业链发展使命,完全能在城市新区辐射能级的新跃升和中心城区发展动能的再增强上,相互赋能,彼此成就。
按照这一理念,温江区与高新区下真功夫,着力推动毗邻区域衔接发展,共同打造产业发展带、经济繁荣带、景观生态带;协同发展优势产业,争取重大产业政策、平台,引导两区企业积极布局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共建共享平台资源,发布两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供给及需求清单,加强生物医药供应链合作;集聚发展现代金融,共同研究设立合作基金,协同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倾斜;创新实践合作模式,围绕“一区多园”发展理念探索相关领域合作模式,携手打造高质量协调发展高地。
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无疑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地和创新地。作为成都市“三个做优做强”24个重点片区之一,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涉及了温江、高新、郫都、金牛四个区,全长28公里。温江片区的核心区域达9.9平方公里,布局有“四个组团”,即“BT(生物医药)和IT(电子信息)”新经济组团、林盘新经济组团、三医智造产业组团和宜居生活组团。而高新片区则聚焦集成电路、柔性显示等重点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公园城市智造发展示范区。
目前,双方正铆足劲加快项目落地见效。2月6日,温江区2023年第一季度“三个做优做强”重大项目开工。这是温江区以成都医学城为承载地,携手高新区和郫都区,紧扣“科创+转化”两大抓手,聚焦BT、IT两大产业,共同建设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培育形成超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连绵集聚发展带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的快速推进,这个跨越行政界限成长起来的产业带,必将推动IT与BT的跨界融合,抢占‘BT+IT’前沿领域的制高点,产生不可估量的放大效应。”成都医学城党工委副书记李振华信心满满地说。
寻找共同点,解决痛点,友谊之路越走越宽广
经过30年的发展,成都医学城集聚各类企业2000多家。系统构建的“三医+大数据/AI”主导产业体系,已成为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和高端诊疗产业链的主要承载地和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地。
无独有偶。在重庆巴南区木洞镇,也有一个重庆国际生物城。它是重庆市统一规划布局的重点生物医药聚集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要承载地,也是重庆高新区拓展园、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园区构建了以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为核心,涵盖中试生产、动物实验、一致性评价、检验检测等创新体系。
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后,温江多次派员到巴南考察、衔接。“巴南与温江区位条件相近、产业特色相通、自然资源互补。”参与考察的成都医学城的庞启献说。
你来我往,认识加深,兄弟情浓。2020年5月26日,温江与巴南一致同意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协议签了不到半年,双方又有了更大目标,即携手共建“成渝双城”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成都医学城与重庆国际生物城志在业务交流、企业合作、平台互鉴、信息共享等方面推进合作,成立成渝生物医药产业党建联盟,搭建起跨区域、强联动、显实效的党建联络平台,形成第一批74个合作机会清单,涵盖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医疗大数据应用等重点合作项目。
双方合作不断加深。成都医学城与重庆国际生物城敲定开展GCP临床试验合作、共建绿色原料药飞地园区、建立生物医药产业优质资源库等。说干就干!重庆国际生物城GCP临床试验(温江)中心很快挂牌,全国唯一布局的国家级生物靶向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也在温江落户。今年3月24日,四川、重庆经信部门发布公告,成都医学城、重庆国际生物城联合争创,成功入围第二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巴南区党政代表团在温江区成都医学城考察
为进一步加强合作,温江与巴南结成共同体,组团参加重庆国际生命科学高峰湖人才峰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温江—巴南“赋能杯”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提升了双方产业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找到双方共同需求点,梳理解决对方痛点,至关重要。”庞启献深有感触。合作清单不时更新发布,双方未来合作重点已经确定,包括:借助成都医学城CXO先发优势,促进成渝两地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跨区融合;共享生物医学服务平台,推动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双向互认;由成都医学城牵头,协调重庆国际生物城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助双方园区内企业与重庆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开展人才合作,建立动物学、药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双选就业。
温江还利用全国知名花木之乡的优势,与巴南联手开展的“种苗+”全产业链技术研究和集中连片示范落地见效,率先探索出成渝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温巴路径”;同时两地在商贸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相互推介、教育领域彼此互鉴、城市管理交流互学、远程异地评标等方面加深合作,在取长与补短之间,彼此赋能。
融“湾”入“圈”,“江海”相联,打造陆海发展生长点
今年4月,王一飞格外繁忙,不仅要处理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的日常事务、带好硕博研究生,还要搞新药创新研究。
已经有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等身份的王一飞,在今年3月又被成都温江聘为人才大使。今年春节,通过中国教育集团的引荐,温江区人才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彩明就专程拜会过王一飞。在相互了解中,杨彩明发现王一飞的事业能够为成都医学城的发展提供很多助力,于是邀请他担任温江驻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大使。3月10日,鱼凫望海·温江湾区创新服务中心在广州南沙区正式挂牌。挂牌仪式上,温江区领导向王一飞颁发了聘书。
鱼凫望海·温江湾区创新服务中心位于南沙区明珠湾灵山岛尖,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央商务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创业。为深化与南沙区的战略合作,温江果断跨省购置物业,率先在南沙打造集城市会客、招商引智、双创孵化、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服务中心。

广州市南沙区明珠湾灵山岛尖的鱼凫望海·温江湾区创新服务中心
一年前,温江与南沙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这是温江与南沙跨区域合作后的又一个大手笔。一年来,两地互动频繁,往来密集,在对外贸易、科技创新、人才引育、金融服务等领域广泛合作。目前,招商在谈项目、目标企业超过300家。
地处内陆的温江以南沙为“前哨”,借助“南风”扬帆出海,逐梦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很好地助力成都加快构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以深圳鼎阳科技董事长秦轲、深圳梦派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丹等为代表的企业家已决定加强与温江合作,为企业发展寻热土,为温江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与传统的区域合作相比,温江与南沙的合作更侧重于优势产业的强强联手,对于促进科学研究、生产物流、市场拓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璐说。
王一飞新的研究方向,是艾草成分原料的开发及质量标准建立、艾草原料安全性和活性研究、艾草健康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由此,他牵头建立了广东省生物工程检测实验室,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分析技术,优化检测参数,对不同批次生产的艾叶精油进行成分定性、定量分析,建立稳定的艾叶精油质量控制方法。拟在温江打造医美检测实验中心的报告已经起草,考察落地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温江、南沙宣传部主办的双城线上摄影展,双方团委共建的“湾区连双城”青年区域合作也全面启动……

“湾区连双城”首届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
“江海”相联,陆海联手打造的新生长点已悄然发芽。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温江 一座为你留灯的城市》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