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地谋篇布局的高频词,也是成都东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源源动力。
今年,是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立的第4年。瞄准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成都东部新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频亮新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奔跑”。
如何用活各区域资源禀赋?怎样实现“楼上研发,楼下转化”的无缝衔接?供需如何更好对接?机制体制如何助力提速?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都东部新区“一体化布局、各区域联动”的“解题”思路日渐明晰。
“医教研产”在一平方公里实现
全球首款基于纳米孔传感器件的治疗药物监测系统,已进入样机优化阶段,将解决精准医疗过程中高灵敏度药物浓度快检难题,打破国外对高精度药物即时监测设备的垄断;国内首个3D循环灌流培养的类器官芯片,已进入应用市场,将用于模拟人体器官用药的微环境,解决新药研发临床前有效性评价难题,降低新药研发成本、缩短上市周期……龙泉山下,三岔湖畔,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正迸发强劲“脉搏”。
作为“后起之秀”,未来医学城何以捷报频传?“在这里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大优势,就是‘医教研产’一体化的发展体系,能直接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中试熟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要素支撑。这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成都东部新区战略研究局科技创新处工作人员介绍。
这一体系的布局如何完成?登上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13楼,记者心中有了答案。
透过13楼的落地窗向外远眺:龙云一路与林栖大道的交会处,正缓缓起势的国家医学中心,将同天府锦城实验室形成创新策源的“双引擎”;仅一街之隔的四川大学华西东部医院,建成后将满足当地及成渝地区居民的就医需求;近旁的四川大学华西东部医学院,未来将成为年均培养3000名研究生的医工结合人才基地;先进医疗成果转化中心,能提供临床报证等工程化、产品化一站式服务……
从打通“高校学术论文到企业产品孵化”关键环节,到与相关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再到医院对成果进行临床评价,如今都能在园区内便捷完成。
在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楼上研发、楼下转化”的设想成为现实,曾经“不敢转”“不会转”“路不通”的难题迎刃而解。绵延的草地上,科研人员的步子迈得轻快。
未来医学城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沿这里出发,向西距离市中心约40分钟车程,向东距天府国际机场20分钟车程,向北10分钟车程便是成都东部新区核心区,20分钟可到成渝中线简州新城站,登车40分钟可达重庆;近500亩工业用地的企业自建区,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的空间选择;幼儿园、中小学、青年公寓、酒店、大健康综合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这是主攻高端医学的片区,却也更像是一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未来之城”。
这些量身打造的服务和配套,为企业、科学家团队科研成果转化提质赋能,“我们希望科学家们、企业家们能够安心地在成都东部新区生产、生活。”
“临空+科创”架起成果转化的“空中走廊”
在成都东部新区的核心地带,一栋栋富有科技感的大楼正拔地而起。这里,是被誉为“民航智谷”的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更是国际空港经济区(成都东部新区片区)(下称“国际空港经济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
走进示范区内的总部大楼,青年科技工作者们的身影往来穿梭,办公室内一派繁忙。大楼第三层,一个集成机场运控、航司运控仿真、3D驾驶舱飞行模拟器、RPAS运行仿真、区进塔管制模拟机等系统,能构建出空管、机场、航司等多主体空地协同环境于一体的一站式仿真平台正在搭建。
“有了这个平台,民航领域的诸多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测试验证,极大地提高运营效率。”民航二所空管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自去年底该示范区正式投用以来,民航二所及其下属单位搬迁至此,科研开发中心、无人机中心及国内首套民航生产运行全流程仿真平台也相继入驻。
在这喜人景象的背后,涌动着国际空港经济区的科创潜力,释放出临空经济赋能城市发展的重要信号。
“目前,我们正着手引入民航领域的跨国企业、龙头企业及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民航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民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同时,为校所、院所合作等方面牵线搭桥,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未来,也将设立民航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企业服务工作站,做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等。”成都东部新区相关工作人员谈道。
依托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一个“临空+科创”的新型业态加速构建,不仅将为空港新城聚集更多科技资源,还将推动成都东部新区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如何让人气、机遇滚滚流入,为国际空港经济区的“腾飞”助力?成都东部新区以天府国际机场为媒,在“飞”和“扩”中做起文章。
何为“飞”?依托机场的通达便利,成都东部新区积极探索“飞地引才”模式,着眼设立“孵化飞地”“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柔性汇聚全球科创人才,架起发达地区就近就地孵化、成果转移转化的“空中走廊”,实现人才“上午在实验室创新、下午在新区创业”的美好愿景。
何为“扩”?成都东部新区增强天府国际机场“双循环”枢纽能级,积极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国际高端论坛和国际知名展会,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打造超级枢纽之城和成都对外科技交流的窗口,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去年11月,第三届空中丝路国际航空合作论坛在成都东部新区召开,带来了“空中丝路”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全新机遇,多个合作项目在此落地。
如今,更多、更强大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向这里汇聚,航空产业链各环节相关企业、人才,都将同国际空港经济区一起“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架“桥”跨谷 构建“中试+”创新生态
中试是科研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走向工业化量产的“桥梁”。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试的成败。
走入简州新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下称“简州新城”),这座“桥”的雏形正逐步显现。
2023年5月,由中科翼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发起创建的大燃机试验测试中心在简州新城正式投用。同年12月,该中心成功完成了40兆瓦级轻型燃机大流量大功率低压压气机部件试验,填补了国内40兆瓦级轻型燃气轮机部件关键技术空白。“此举将有效带动燃机轮式试验测试、零部件制造、分布式能源示范应用等上下游产业向成都东部新区集聚发展。”该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谈道。
大燃机试验测试中心的率先突破,只是成都东部新区架“桥”跨谷的一个生动缩影。在成都东部新区的考量中,中试平台不仅是在产品量产前的工程优化,还需链接各方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立足简州新城已有的主导产业,成都东部新区正规划打造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园,以满足传统企业提档升级的检验检测需求,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做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据介绍,该产业园首开区主体工程完成90%,已提前锁定中检集团等27家意向性企业,企业创新平台也正加速壮大。
内外结合,方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久之道”。高效对接供需,才能推动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双向奔赴。
成都东部新区深谙此理。自2023年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行动以来,已陆续举办了11场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其间还推动了凯迈新能源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组建新能源锂电池安全技术实验室,引进了抗肿瘤药械研发实验室、器官生物芯片及生物反应器研发平台等7个成果转化重点项目。
西南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开局打出“漂亮仗”,又该如何乘势而上?为了更精准地对接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成都东部新区正着手建立起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并加快成立园区科协——技术经纪人能从创新源头挖掘项目,判断技术的成熟度、市场潜力等,助力项目成长。园区科协成立后,也将为每个片区配备一个服务专员,确保片区内的主导产业、企业创新诉求能够被及时吸纳。
在不久的将来,集“研发设计、设备耗材制造、检验检测服务+产业数字化”为一体的“3+1”检验检测产业链加速壮大;从实验室“挖宝”,到产业中“挖需”,成为技术经纪人、服务专员们的日常……一座资源、服务齐备的“中试+生态大桥”飞架而起,将为科技成果产业化保驾护航。
协同补位 各类要素“串珠成链”
西部金融创新中心一角。
得天独厚的蓝绿本底、“开窗见景,推门闻香”的人居环境、相继建成投用的各类高品质科创载体……位于成都东部新区西侧的天府奥体公园,处处涌动着活力。
这是成都东部新区的核心TOD。“一方面,我们首期所有的科创载体、金融载体都在这个范围内,科技服务业规模将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我们正加强与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共建国家体育科技创新融合示范区。”相关工作人员谈道,“同时,这里还将成为生态价值转化应用的示范区域,有7个绿色低碳科创载体也将陆续落地。”
“此外,天府奥体公园附近的交通相对便利,周围的人才公寓、商品房都是最先面向市场投用的。”该工作人员补充道。
优越的自然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加速汇集的优质资源,让天府奥体公园“中央活力区”“国际交流交往门户”的定位凸显,也使其成为成都东部新区人才聚集的样板高地:建设中的三岔湖人才港,将为企业提供从高端猎聘服务到人才引进、测评、培训等全链条服务;一支支高素质科技经纪人队伍,将不断提升服务主导产业水平和能力;一批专业设计机构和设计大师将汇集于此,执“工业设计”之笔,绘“未来之城”新貌。
这也是“智力”相对富集的一个园区。“先把人才、智力集中到这里,之后产出的成果,可以直接向国际空港经济区、未来医学城、简州新城这三个片区进行转化、输出。同时,三个片区的科技成果能在这儿进行集中展示,更加便于找到应用方。”
在成都东部新区,每个片区既有自己的定位,也能汇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国际空港经济区、未来医学城,是攻关核心技术的重点片区;简州新城则负责这些成果的检验检测、中试、生产等;天府奥体公园汇集了必需的金融、服务等要素。协同补位的‘打法’,也是我们的一大亮点。”
珍珠串成链,繁星伴皓月。协同补位的优势逐步显现,人才、创新策源平台、孵化载体、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产业要素加速聚集成链、成网,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澎湃动能。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东部新区依托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8家,集聚创新团队56个。在引才、留才方面,首届“东耀杯”人才创赛等创新活动已吸引超3000名人才参与。同时,新区持续实施“蓉耀东进派”青年人才前置引育计划,开发人才分类积分、贡献赋分、灵活消分的新型绿卡服务体系,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建设人才链,汇聚人才2.69万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成都东部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支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正式印发,涵盖支持建设多元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四个方面16条内容。
有了机制体制护航,在不久后,科技成果将更快迎来“变现生金”。
回到眼下,随着2024成都世园会的举办,成都东部新区人气高涨。借着这股热度,新区发布了一系列科技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吸引了国内多家高科技企业来电咨询接洽。
“我们希望利用好每一个像世园会这样的重大平台、契机,精准对接企业和市场需求,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成都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医教研产”在一平方公里实现、“空中走廊”加快人才与项目的落地、“中试+生态大桥”实现科技与市场的双向奔赴,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撑……在打通“最后一公里”梗阻的道路上,成都东部新区正迎着春风,自信向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