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子”。
成都东部新区在创建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展现了一系列创新做法,这些做法不仅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还为创建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验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区域合作的典范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成都东部新区在开展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中,就应用了“新”做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新模式。成都东部新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天府国际机场的转场运营、成渝中线高铁的建设等,实现了区域内交通的快速连接和互联互通,为同城化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产业协作共兴共赢的新机制。通过打造航空产业集群、联合开展招商引资、策划实施重点项目等方式,成都东部新区推动了产业的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形成了区域内产业互补和共赢的新机制。
开放平台共建共享的新路径。成都东部新区积极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如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生物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室等,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打造了开放创新的新高地。
政务服务同城共享的新探索。通过设立“成德眉资”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了政务服务的同城化无差别受理,推动了政务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区域内居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的新实践。成都东部新区通过深化联合监督、联系协调、相互检查等机制,推动了生态环境的共保共治,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
教育资源供给的新策略。通过建设优质学校和增加学位供给,成都东部新区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还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区域内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和机会。
这些“新”做法不仅体现了成都东部新区在同城化发展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有助于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成都东部新区正在逐步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成都东部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坚持问题导向,正视发展差距,着力回答好和美乡村“在哪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等关键问题,推动工作取得新进展。
成都东部新区应急局乡村振兴处张兰梅告诉记者:成都东部新区明确了划定一个重点片区和打造一批重点示范点,解决了“在哪建”的问题。
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将成都东部新区城乡融合基础好、产业载体优、重大项目多的贾家街道、高明镇、海螺镇等8个镇(街道)27个村(涉农社区)划定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片区,着力推动片区功能完善和场景营造。有规划的十万亩伏季水果产业园区、海螺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区等现代农业园区,有海底捞—萌海科创农业生态谷、新希望种子乐园等农商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等优势资源。
海螺粮油产业园。
新区建立先行村重点村梯度培育机制,充分考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等核心指标,经村社自主申报、镇街自查初审、部门联合评审,筛选培育一批区级先行村、重点村,择优推荐培育成都东部新区贾家街道快乐村等2023年度市级先行村2个、重点村5个,高明镇石岗社区等2024年度市级先行村2个、重点村5个。
那么,我们该“怎么建”?
首先,新区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建设布局。加强规划引导,深入推动镇级片区、村级片区规划及行业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深度融合、有效衔接。同时,编制出台成都东部新区农村住房风貌导则及推荐图集,建立完善农村建筑风貌管控机制,引导塑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农房风貌。
同时,新区强化专班运行凝聚建设合力。成立由分管委领导担任召集人的工作推进专班,每月调度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各镇(街道)同步建立专班推进机制,形成新区党工委牵头抓总、专班协调推进、镇街主抓落实、国有公司深度介入、村社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此外,新区强化系统集成整合建设资源。以先行村重点村的基础补短、产业增效、风貌提升为重点,整合财政衔接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水美乡村资金、耕地恢复资金等涉农资金,统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民生服务等建设项目。研究出台配套奖补政策,对命名达标的先行村重点村,在市级给予150万元奖补资金基础上,按照1∶1比例给予区级奖励。
我们要“建成什么样”?
其一,设施配套完善让乡村生活更宜居。有力实施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工程和村组道路提档升级工程,改造提升农村道路90公里。推进城乡学校校舍改造、设备设施更新。“1+4+30”基层卫生强基工程加快推进,30个村标准化卫生室基本建成。基层阵地、通信网络等设施水平和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服务水平同步提升。
其二,产业活力增强让乡村发展更宜业。“1+2+N”农业产业园区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粮食稳面增产进一步抓牢抓紧,千亩粮油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提质见效,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6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5.1万吨以上,累计创建成都市星级粮食产业园区4个。
其三,组织引领强化让乡村治理更有效。实施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清零消薄”集中攻坚行动,抓好驻村工作帮扶,选派30名第一书记帮扶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15个。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推进“互联网+政务”向农村延伸覆盖。评选文明镇村15个。
其四,环境整治发力让乡村风貌更优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持续深化,提升农村区域标准化四分类收集设施419处,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5%、100%。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四治四化”,先批启动快乐村、小河村等先行村和重点村农房风貌改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