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未来医学城。
对伍豪来说,华西坝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之一。自从父母到成都扎下了根,成都便成为伍豪一家的亲情港湾。伍豪生于成都长于成都,对成都自然有挥之不去的感情。
很小的时候,伍豪就晓得了华西坝和发生在华西坝的故事。1905年,英、美、加三国五个基督教会决议在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随即在成都城南购置土地,建筑校舍。这所高等学府被命名为华西协合大学。又因这块土地平整,北傍锦江,风景清雅,于是,便有了“华西坝”的称谓。
在医学界,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之美称。这是因为五所学校都拥有百年历史,都是医学界的翘楚。华西协合大学的名称几经变更,如今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可以说,华西坝之于成都,犹如牛津、剑桥之于伦敦,清华、北大之于北京。成都是文化之都,华西坝可以说是“成都之都”了。中央作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后,四川设立了成都东部新区。成都“东进”的实施,让成都由过去的“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
成都未来医学城先进医疗成果转化中心。
对标美国德州医学中心、波士顿长木医学区、新加坡启奥生物医药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等国内外知名生命健康产业片区,成都东部新区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顶级医疗资源,建设成都未来医学城。
这个被民间誉为“再造一个华西坝”的举措,目标直指未来医学探索与创新前沿,医教研产融合与转化的典范。
在天府新区搞宣传工作的伍豪被吸引到未来医学城管理局,专门为各方建设者和各路精英团队服务。让伍豪高兴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都未来医学城已从一张张规划图落地成真。“再造一个华西坝”的愿望,正以惊人的速度变为现实。
规划引领 平地起高楼
从成都东部新区三岔站出发,沿着宽阔的三岔湖环湖东路,行驶10多分钟,就看到几栋玻璃幕墙的建筑。精美的造型、优美的曲线,勾勒出一道亮丽的城市天际线。这儿,就是已经投用的天府锦城实验室(成都未来医学城)。
天府锦城实验室是四川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依托四川大学等单位,打造的生命健康领域实验室。科研人员武国华从实验室出来,乘坐电梯来到13楼休息区。休息区可以喝咖啡,可以摆谈交流,还可以阅读书报……抬眼望向窗外,三岔湖的湖光山色尽揽于怀。
武国华来自成都未来医学城首批入驻的4个科学家团队之一的王书崎团队。“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吸引我们入驻的重要原因。”武国华这样说。
在伍豪看来,众多科研团队的入驻与成都未来医学城的定位密切相关。《成都未来医学城片区设计方案》对规划范围、发展规模、发展策略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划。
未来医学城规划面积14.79平方千米,建设用地6.52平方千米,是成都市首批24个“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之一,肩负着打造全球高能级医药健康领域承载地和高水平医疗健康“引领极”的重要使命。
规划形成了“一核四带四区”空间结构。“一核”,即国际特色示范医疗核,包括国际一流特色医疗中心、国际中西医教学科研中心、国际领先互联网医疗中心、数字化全程健康管理中心、健康险数据和后台中心5大产业功能。
“四带”,指四条结构性生态绿廊。挖掘保护丘区特征,引入健康主题,形成运动健康湖岸生态带、生命健康溪谷生态带、生境探秘河岸生态带、医药创新智谷生态带,提高区域生态质量以及廊道的自然景观价值。
“四区”,指四大健康产业社区,即初创孵化产业社区、现代中药健康产业社区、智慧医学数字产业社区、国际高精医疗器械产业社区。
蓝图绘就,建设快马加鞭。与天府锦城实验室对面的,就是加紧建设的先进医疗成果转化中心。稍远一点的,便是四川大学华西东部医院。“未来医学城要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构建‘医教研产’全链条创新发展体系。这里的一切都是量身打造,以最完备的服务和配套,为入驻企业和科学家团队科研成果转化提质赋能。”伍豪说。
目前,1平方千米的“一核”建设突飞猛进。为更好地服务各路精英团队,伍豪已在核心区附近买了房。按照伍豪的说法,“免得一天到晚都要往成都赶,耽误时间。”
其实,与伍豪一样的行动者已不是少数。
加速聚集 初露“锋芒”
呈现局部板块施工状态的未来医学城,早已开启了探索未来医学创新前沿、医教研产融合与转化典范的有益实践。
去年1月28日,天府锦城实验室首批科学家团队及公共技术平台入驻仪式在成都东部新区举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洛汀,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唐麟,剑桥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王书崎,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耿佳,携团队入驻未来医学城。
首批科学家团队的入驻,带动了大量的产业项目纷至沓来。2023年4月初,成都未来医学城举行了2023年一季度建圈强链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项目涵盖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实验室运营、金融服务和产业配套等领域,涉及金额超350亿元。
包括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肿瘤中心主任、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领衔的单分子药物检测仪器及配套试剂盒研发、制造基地项目。这是未来医学城首个“院士”项目。魏于全是四川南江县人,著名的肿瘤治疗及肿瘤免疫学家。“把研发、制造基地放在这里,安心、放心、舒心。”魏于全坦言。
除了首个“院士”项目外,还有世界500强、医疗器械领域的头部企业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生物CDMO联合创新转化平台,以及成都斯马特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POCT仪器及试剂制造基地及中国总部、创新中心等项目入驻。
外国记者团参观天府锦城前沿医学装备研究院。
从年头到岁尾,入驻、开工的项目不断。11月28日,孔确单分子药物检测仪器及配套试剂盒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开工仪式举行;12月16日,由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牵头建设,天府锦城前沿医学装备研究院负责运营的先进医学装备创新平台授牌仪式举行;12月27日,斯马特POCT仪器及试剂制造基地封顶仪式成功举行……
“2023年未来医学城项目不断入驻,科研成果丰硕,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在《自然·通讯杂志》《临床护理杂志》等核心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与此同时,‘论见川药’医学影像前沿技术与创新转化沙龙活动等多个学术会议也在未来医学城召开。”伍豪自豪地说。
进入2024年,一个个项目更是加速聚集,研究成果不断涌现。3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检验医学研究中心与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耿佳教授和华西第二医院陈路教授联合团队在生物传感与蛋白质测序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项成果的发布,代表着我国生物传感技术与蛋白组学工具的原始创新能力进入了全球前沿方阵。3月15日,全世界首次在单分子水平上活体血液药物浓度的连续监测得以实现……
产业生态圈聚集态势非常明显,未来医学城“锋芒”初露。
布局前沿畅通转化渠道
布局前沿医学赛道,是成都未来医学城的使命。2023年3月,成都国际生物芯片产业建圈强链发展论坛在未来医学城举行。论坛邀请科学家及行业大咖,结合未来医学城“医教研产”一体化发展规划及战略资源,探讨相关领域研发、转化、审批、生产、销售各环节问题。
王书崎说:“生物芯片作为一种先进的、大规模高通量检测技术,在药物筛选和疾病诊断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今十分重要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新技术。”
拥有20位科研人员的王书崎团队正全力主攻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将病人的肿瘤组织取出后,通过体外微环境的重建,把肿瘤组织在体外进行培养,再加入不同药物,观察实际治疗效果,以期实现精准治疗。”王书崎说。
作为第一家入驻未来医学城的科学家团队,王书崎团队在未来医学城开展研发获得了许多支持。实验室研究需要一些重资产的大型设备。对于许多研发团队来说,这些大型设备都是一个很重的负担,未来医学城做好充分准备,为入驻的科研团队打造了实验所需的公共技术平台,大大减轻了科研团队的资金压力。
首批入驻科学家耿佳最看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未来医学城打造的“医教研产”一体化发展体系是开展研发、进行成果转化的最大优势,可助力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品生产、医院应用。“放眼全世界也十分少见。”耿佳说。
“从打通‘高校学术论文到企业产品孵化’关键环节,到与相关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再到医院对成果进行临床评价,都能便捷地在园区内完成。这是未来医学城独一无二的优势,也是吸引我们入驻的最大原因。”耿佳补充说。
耿佳团队已有5名成员常驻未来医学城,主攻生物传感及创新诊断领域研究,已研发出全球首创小体积便携式药物检测仪器。依托创新生物传感技术,能一次性完成用药检测的现场实施。“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设备工程开发,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希望能尽快和相关企业合作,进行临床试验并开展临床应用。”耿佳说。
为了全方位打造最适宜科学家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未来医学城以成果转化落地为服务目标,在专业空间、功能平台、政策导向等方面为科研团队提供帮助。同时,未来医学城打通科学家前沿研究、概念验证、临床试验、注册报证、创业销售全流程,构建创新创业全生态服务体系。
“未来医学城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发力。2023年,除全球首款基于纳米孔传感器件的治疗药物监测系统已处于样机优化阶段外,还有国内首个3D循环灌流培养的类器官芯片已进入应用市场、半导体基因测序仪已处于产品报证阶段……”伍豪说。
2年多时间,成都未来医学城构建的全国首个“医疗+产业+消费”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已进入“蝶变”阶段,“再造一个华西坝”已不是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