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环球原创

公园城市的“新津表达”

2023-01-06 15:06:00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刘舒扬
大号 中号 小号
公园城市的“新津表达”
红石涵养湿地公园。
  夏末秋初时节,清晨7点钟的天色已亮,家住新津兴义镇的李嬢嬢(音同娘,四川地区方言,意为阿姨)从睡梦中醒来。稍加收拾后,她开着出租车向新津城区方向驶去,一天的忙碌就此开启。
  途中经过龙王渡大桥,车子驰骋在20米宽的双向四车道上,半分多钟就渡过了宽阔的西河。
  “以前过河费劲得不得了,哪像现在这么方便!”今年50岁的李嬢嬢是土生土长的兴义镇人。她至今清楚地记得,1987年老龙王渡大桥建成前,村里人要进城只能坐船。她常常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匆匆忙忙赶到岸边,却要等船坐满才能出发,有时一等就是三四个小时。一路折腾到城里,待不了多久又要准备回去,因为“再晚就没有船了”。30多年前,老龙王渡大桥的建成,结束了兴义渡船进津城的历史;5年前,大桥旧貌换新颜,由双向两车道拓宽为双向四车道加人行道,还配套了路灯等照明设施,更加方便了两岸市民的出行。
公园城市的“新津表达”
天府明珠公园。(高俊忠 / 摄)
  如今,李嬢嬢天天来城区跑出租,睡眠充足,时间灵活,还见证了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新津城乡面貌的可喜变化。有人问她,您更喜欢现在还是过去时,李嬢嬢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现在噻!路灯亮了,树多了,空气也好了,像个大公园!”
  住在一片“绿叶”里
  公园城市,正是新津当下的发展关键词。近年来,新津紧紧围绕“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定位,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引领本地高质量发展。新津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规划建设公园社区,以数字经济为引擎打造公园城市创新场景,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营造公园城市生活空间。当前,新津美丽宜居的“超级绿叶”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初步呈现。李嬢嬢对周遭环境的所见所感,就是这些发展成果的具体表现。下一个五年,新津还要优化“超级绿叶”城市意象,塑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新形态。
  人是一座城的主体。对于建设公园城市,生活在其中的新津市民如何理解?“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城市建在公园里,城市无处不公园。”成都市新津区公园城市建设局(以下简称公园城市局)规划科科长刘剑波认为,公园城市最重要的是宜居,但宜居不仅意味着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要满足市民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等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以建设公园城市,就是推动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生态是公园城市的核心价值,也是基础要素。就这一点而言,新津建设公园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从地图上看,新津的行政区划轮廓形似一片树叶,其间密布的水网、流淌的“五河一江”则如同纵横交错的叶脉——这便是新津“超级绿叶”城市意象的由来。“新津河流湿地的本底资源很好,成都整体湿地率在2%左右,而新津的湿地率达到了11%。另外因为新津地势平坦,水量分布也比较均匀。”刘剑波说。
  生态本底只是新津建设公园城市的优势之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匡晓明曾表示,不能简单地把公园城市理解为“公园”,人文要与生态相结合,例如中国传统的风景园林文化就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从这个角度来说,千年岁月凝结成的“新津记忆”,将在新津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中赋予其独一无二的精神特质与城市品格。
  2020年新津完成撤县设区,实现由“县”到“区”的千年之变,新旧转化之间,也孕育出诸多城市机遇。“新津是一个历史悠久又充满朝气的年轻‘新’区。一方面我们可以承接成都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传统五城区的人口外溢,另一方面也可以联动天府新区、高新区等城市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刘剑波解释道。
  目前,依托上述本底优势,新津营城方式经过再迭代,确立了三大城市营建策略:TOD营城、智慧营城和生态营城。其中,作为全面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途径,TOD综合开发成绩斐然,已成为新津的关键一着。
  TOD即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综合开发模式,主要是在城市规划中,倡导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以地铁、轻轨、城际列车等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以400至800米(5至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实现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混合用途”。TOD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城市开发策略选择,会广泛吸引优质市场主体参与城市建设,也能有效保障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019年12月,成都地铁10号线二期开通运营,共在新津设置7座站点,串联了花源、花桥、五津、宝墩等行政区域,有效提高各区域间的可通达性与联结度——如今,市民乘坐地铁,5分钟后,便可以从岷江东岸的花桥站到达5公里外、岷江西岸的五津站。
公园城市的“新津表达”
在河岸边运动的人们。
  10号线开通运营后,新津由此开启了TOD营城步伐。建轨道就是建城市,运营轨道就是运营城市。为切实抓好TOD项目的推进,新津高起点做好规划设计,深入学习借鉴上海、杭州、深圳实践经验,聘请国内外优秀团队,邀请专家全过程咨询;还制定了合理有序的工作策略,充分结合区县工作的特点,加快对土地经营、招商选资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通过试点示范,创造符合新津实际的可推广、可复制的TOD节点开发模式,并着力实现政府、企业、市民的多赢。
  多方努力下,新津目前已完成新津站TOD一体化规划设计以及花源中心片区和五津长岛片区城市设计。旭辉天府未来中心加快推进,“TOD+5G”公园城市社区示范项目初步呈现,地铁沿线形态风貌和商业业态优化提升。以股权开放引入社会资本实施TOD综合开发模式在成都全市推广。
  TOD营城策略在未来构建“一轴引领、四区支撑、多片联动”空间格局中,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片“绿叶”的蝶变
  2022年初,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强调示范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充分彰显生态价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着力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的“新津表达”
天府牧山数字新城。
  新津全域被纳入成都市天府新区公园城市示范区范围,这必将成为引领新津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
  “新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公园城市建设,成立了公园城市局,强化了策划、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流程管控职能,对‘公园城市+数字经济’建设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指导。”刘剑波回忆道。
  2019年,新津整合公园城市建设等相关部门职能,组建县公园城市局,刘剑波“在生态保护方面有一点经验”,便从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白鹤滩公园)来到了公园城市局规划科。“规划科更多的是牵头开展城市设计这个前端环节工作。比如城市怎么发展、片区怎么布局,城市形态、产业体系等都要考虑,这是很复杂的一个系统,我们的职责是先规划一个空间出来。”
公园城市的“新津表达”
天府牧山数字新城E商坊。
  一个片区规划如何从概念变为现实?刘剑波从他的角度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一般城市发展目标和重心确定后,公园城市局与区政府其他部门共同讨论,进一步细化方向,比如“这个地方承载多少人、人口构成什么样、产业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面积,然后选择合适的片区来承载这个功能”。
  初步商定后,专业设计团队加入进来,几方共同形成策划;策划经论证通过后便进入规划阶段,“最终都要落实到这张图上,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需求,我们逐一商量,觉得‘哎,这个功能可以达到’,就把它固化下来,这样一步一步完成规划”。
  这之后,公园城市局把规划等前期研究成果传导至成都市新津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进行规划管理;继而由成都市新津区投资促进局开展招商引资等工作。
  这些流程走完后,项目建设方案再次回到公园城市局,由相关科室审定,“看符不符合最先的设计。如果符合,通过审查后就按程序开始建设。建设完成后再回到我们这,由相关科室验收,验收通过之后,这个项目才算完成。”刘剑波说,这样一套流程走下来,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从纸面到落地的过程中,项目“不跑偏”。
  通常一个新建项目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听起来是个不算短的周期,但若在每一个环节里放大来看,考虑到所付出的心力,每一步推进都是一个值得开心的胜利节点。“现在重点建设的片区之一——五津长岛品质生活社区,我们的规划做了一年。一年间,各部门不断碰头、讨论,最后通过‘公园城市+数字经济’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由新津区规划委员会审定通过。”
  除一些新建项目与更新项目外,对相关生态资源的管理与运营也在公园城市局职责范围内。在游览斑竹林景区、白鹤滩公园的过程中,若游客有心交谈,工作人员或许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公园城市局成立后,对园区内生态环境的管理更集中,也更严格,“一草一木,甚至淤泥的移动都需要上报,不可以擅自处置”。
公园城市的“新津表达”
景色优美的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
  踏实且富有创新性的工作写就了可圈可点的生态答卷。近年来,新津扎实推进“五河一江两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成津津绿道260余公里、公园湿地群落一万余亩,白鹤滩公园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湿地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新津先后获得“中国净水百佳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等荣誉称号。
  “看着一张张规划蓝图变成实景图,非常激动,也非常有成就感。”刘剑波感慨道。白鹤滩公园一年四季生机勃勃——冬天河道里成群的候鸟、春天大草坪上的家庭野餐,构成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场景。当地居民就地转化为公园管护人员后,更加珍惜这片土地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大家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也更强了。
  一片“绿叶”的愿景
  提能级、聚产业、护生态、促发展……过去5年,新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6%;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6%;人均GDP年均增长7.0%。连续6年进入全省十强县,圆满完成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今天,新津依然步履不停,为建设“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接续奋斗。
  面向未来,新津提出聚焦建设公园城市“全域融合”新空间,推动品质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构建“一轴引领、四区支撑、多片联动”空间格局。其中,“一轴引领”,便是指以地铁10号线二期为主轴,打造人口高度聚集、经济高度密集、运转智能高效的城市精明增长轴线。按照“物理城市+数字城市”双开发模式,实施“TOD+”城市开发,重点建设五津长岛等社区,优化提升地铁沿线功能品质、商业业态、景观形态,推动城市形态风貌绿化美化亮化,促进轨道与人、城、产的价值复合和良性转化,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精明增长。
  对实施智慧营城策略的思考与探索也在持续。下一步,新津将深化产业功能区建设体制机制,推动数字全方位赋能新基建、新制造、新农业、新消费,持续完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人才发展、创新创业服务保障,构建“人、业、场”智慧服务新生态,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全面增强产业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两山对望、六水涵养”的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也将被进一步筑牢。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青山绿道蓝网”景观体系和“城市建在公园里、城市无处不公园”的大美图景将展现在世人眼中。
  水,孕育了生命,沉淀了历史,带来了活力。新津,这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正和她养育的新津人一起,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春潮中阔步向前。公园城市,或许早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流淌在新津这片土地上,融汇于新津人的举手投足间。
公园城市的“新津表达”
五津风貌。(廖学林/摄)
  83年前,一名客居新津的沈阳人曾写道:新津的秋,“有寺观庙宇可赏,有梨儿、瓜子、柿子等可啖,有山可爬,有船可划”。他说,四川的秋天与北国的秋意是不同的。
  今天,若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漫步在新津街头,相信你会清晰地感受到,这座城市张弛有度、古拙又不失现代的个性,依然飘散在不同的时空场域里——南河两岸相距不过20米的茶馆竹椅和露营咖啡店,以及和着路灯与温柔月光纵情舞蹈的人们,或许就是“公园城市”这几个字的真实写照。(刘舒扬)
       相关报道:
       向新而生,津非昔比《《《 点击阅读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向新而生 津非昔比 》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
向新而生,津非昔比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