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专区
您的位置: 环球人物网>>国内
她们的人生不设限
2025年02月08日14:16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冯群星
小号 中号 大号

下午3点30分,一天的最后一节文化课结束,邯郸少林智勇武术院(以下简称武术院)的孩子们鱼贯来到5层的训练馆。教练安排散打一队练习打靶,两人一组,一人以靶子代替对手并不停调整靶位,另一人练习多角度攻击。

被击中的靶子发出砰砰啪啪的响声,500平方米的场地很快变得喧嚣起来。武术院院长李斌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学校目前共有3支散打队,散打一队是成绩最好、最有潜力的学生组成的——当年,张伟丽入校不久就崭露头角,破格进入散打一队,很快拿到了河北省省级散打比赛的冠军。

回溯过去近30年,至少500名女孩曾来到武术院。对她们而言,不管是选择了散打还是综合格斗,都意味着走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从先天身体条件来看,张伟丽并不是其中最优秀的,但她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最远。

邯郸少林智勇武术院院长李斌(左)与张伟丽(中)、蔡学军。

沿着张伟丽的足迹,《环球人物》记者找到了她的师姐和师妹们。借由她们的讲述,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张伟丽何以成为张伟丽?新一代女性运动员是否有了更多选择?如果注定要离开那个充满荣耀却也无比残酷的竞技擂台,女性运动员又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探路

武术院一楼的校史宣传栏里有20多张照片,其中只有两张学生独照,一张是张伟丽的,另一张是张培培的——她是张伟丽的师姐,比张伟丽早两年拿到河北省省级散打比赛冠军,是武术院最早出成绩的女生。

张培培从小跟着李斌习武。1996年武术院建校,刚满10岁的她成了首批学生之一。学校初创,各种硬件还不完备,从酷暑到寒冬,孩子们就在露天的土操场上训练。她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个操场,每天跑步后都是一嘴一脸的土和灰。

经原国家体委批准,散打于1989年正式成为全国体育竞赛项目,1993年进入全运会,各省各市的散打队纷纷建立。不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最初只有男子赛事。2000年前后,一些女子散打赛事开始在各地出现。

李斌敏锐地看到了女子散打的发展趋势,组织张培培等六七名女生专攻散打。因为年龄尚小,张培培对散打谈不上喜欢。但她身体素质好,爆发力和耐力都不错,又愿意下苦功,“教练让做什么,一定要100%地做好”。李斌说,这正是练武的“好苗子”。

“高手过招,不分男女。”在李斌的教导下,女生们习惯了跟男生一起训练。张培培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每次比赛前的集训阶段,教练往往会安排车轮战,一名女生守擂,数名男生挑战,真正地“拳拳到肉”。“把这个人打下去了,立即迎战下一个。每次对擂都要拼尽全力,否则挨打的就是你自己了。”

起初,没有正式的女子散打比赛,李斌就协同各地武校打交流赛,带着女孩们天南海北地闯,增加实战经验。“只要赢了,就是高兴。”张培培记得,就是在越来越多的胜利中,她确定要成为一名职业散打运动员——不是对教练安排的服从,而是内心真正的渴望。

“后来参加全省、全国比赛,我们武术院的女孩子被认为是‘黑马’。可我们自己知道,是因为李院长带着我们早早起步,好成绩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我们算是全国第一代女子散打选手。”张培培说。

2002年,在武术项目“申奥”等背景下,中国首次举办全国女子散打锦标赛。张培培作为河北省队员出战,在48公斤级比赛中表现亮眼,因此被上海体育学院(现为上海体育大学)女子散打队(以下简称上海体院队)教练相中。

上海体院队网罗了来自全国的优秀运动员,仅张培培所在的48公斤级就有5人。遇到大赛,一个队伍只能派一到两名选手参赛,这意味着队内竞争相当激烈。张培培说,如果未能在队内选拔中胜出、获得比赛资格,“相当于你这一年就白练了”。从2002年参加试训到2008年大学毕业,她在上海度过了6年时光,最好成绩是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散打48公斤级冠军和全国女子拳击锦标赛46公斤级季军。

这期间,职业化赛事已经在国内出现。大学毕业前夕,受上海一家俱乐部邀请,张培培参加了一场由企业赞助的中韩拳击挑战赛,成功击败守擂的韩国运动员。俱乐部老板有心与张培培签约,但她左思右想,决定回到老家邯郸——一方面,她的膝关节半月板受过伤,长时间运动便会严重积水;另一方面,职业化赛事前景未知,她想回家“找个班上,赶紧挣钱,也多陪陪家人”。

对于运动员而言,伤病与经济压力是影响决策的常见因素。张静与张培培同龄,也是武术院最早练散打的女生之一。“我爸最开始是不支持我练武术的。我的名字叫‘静’,他就希望我静静的,有女孩儿家的样子。但我从小就有一个武侠梦,希望通过练武为国争光。”

张静的主力项目是52公斤级散打比赛,青少年时期的成绩稳定在河北省前三名。她后来被输送至江苏省体工队。然而,还没来得及在全国性比赛中取得成绩,她就在一次训练中伤到腰部,提早结束了运动员生涯。

“练了十几年,我好像一下子成了废人。在队里,没有机会参加比赛;回家养伤,也觉得自己很多余。”在巨大的落差中,张静又辗转了几个学校,最后回到老家,投身“据说很赚钱”的美容行业。“也是希望用经济独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张静退役后选择了自主创业。

张静笑着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上班的第一天,她一句话都没说——用那双直来直去、粗糙惯了的手去温温柔柔地帮客户按摩,真是太不适应。她一度打起退堂鼓,好在后来接触了美容针灸。“稳、准、狠”的散打功底用在扎针上,出乎意料地合适。

如今,张静已办起几家美容院,有了美满的家庭。她说,人生的选择既然已经作出,就不必后悔。但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过早告别了散打。有一次,她和客户聊起张伟丽,不由感慨万千:“通过拿冠军为国争光,伟丽做到了。她活成了我们过去一直想成为的人。”

张培培有类似的感受,她目前是邯郸一家大型汽车经销集团的中层管理者。“一些师兄弟退役后开了武馆,至少还在这一行。我是完全退出了。上海体院的教练前段时间还在念叨,说我们没有继续向母校输送人才。”得知张伟丽投身综合格斗之后,她基本上每场比赛都会关注,“在没有出成绩之前,职业运动员所有的比赛都要‘自负盈亏’。伟丽能打出来,真的很不容易。”

张培培现在是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可能只有20%的家长愿意支持女儿当散打运动员。”李斌说,在省级以上比赛中拿到成绩的学生,能通过高考体育单招扩大求学选择,这是最现实的收益。但早些年,许多家长仍会觉得“女孩多读书没用”“女孩不要离家太远”“反正迟早要嫁人”。在张培培、张静那一届,有个女生练得也不错,但因为拗不过家里的安排,早早成了妻子和母亲。

输赢

每每遇到好苗子要被家人带回去,李斌都要苦口婆心地劝。比张伟丽高一届的杨阳就是这样被留住的。杨阳母亲对女儿采取“放养策略”,不要求她遵循“社会时钟”,只是觉得练武太辛苦,想让女儿转学。母女俩约定离校的那天,杨阳打包好了所有行李,却迟迟没有等来母亲——原来,李斌把杨母留在办公室里,做了一上午的思想工作。

2004年前后,经张培培引荐,杨阳前往上海体院试训。当时,上海体院女子拳击队正在起步阶段。在教练的赏识和指导下,杨阳决定改练拳击。

女子拳击起源于西方,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8世纪。与散打相似,女子拳击的发展也曾面临困难。项目小众,未获国家体育总局立项,队伍运转经费也就有限,队员出去打比赛拿不到前三名,交通、食宿等便没有补贴,全靠队员自理。好在有母亲支持,杨阳在经济上没有太大负担,很快开始作为主力队员参加全国性赛事,主攻57公斤级拳击项目。

她形容自己是那种“没心没肺”的运动员,平日实战训练打输了,也不会长久沉浸在失利的痛苦中。但是从2006年起,连续3年参赛都是“一轮游”后,她的心态彻底崩坏。

“我知道自己的实力绝不仅限于此,但因为抽签、情绪等多种原因,总是第一轮比赛就被淘汰。再看看其他队友,有些人可能平时训练没有你努力,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第三年输掉比赛后,她摇摇晃晃地回到宾馆阳台,盯着楼下的千岛湖想了很久。“有一瞬间是真的很想跳下去算了。”

回到上海,杨阳被极度灰暗的情绪所笼罩。最严重时,她无法进入训练馆,一看到拳击手套就会呕吐。她干脆“躺平”,让自己完全不想成绩和比赛,才慢慢走了出来。

重新走入训练馆,杨阳开始更多地运用头脑而非肌肉记忆:仔细复盘输掉的原因,分析先进的技战术,并结合自己的长处与短板来确定个人风格。2009年春节假期,她留在学校训练。平日里热热闹闹、可容纳数百名不同项目选手的训练大楼,此时只剩下一个人。就在那一片寂静中,仿佛到了一个临界点,她突然“开窍了”。

“我的步法不够敏捷和灵活,所以适合防守反击。到了擂台上,我只要做好防守,等着对手在进攻中出现失误,就可以抓住机会得分。”3个月后,杨阳第四次参加全国大赛,拿到季军。她松了口气,感到终于对队里、对自己有了交代。

此后,杨阳在全国大赛中从没出过八强。2009年9月的全国精英赛,她在首轮遇上世界冠军,硬是凭借稳健严密的防守反击,以2点的微弱优势赢了对方。这场堪称“大爆冷”的比赛,登上了报纸。

“体育的魅力就在这里,你永远都有赢的机会。”杨阳笑着说,“客观地说,我的实力确实不如她。后面我们还参加了同一个交流赛,她把我按在地上打。”

就在杨阳感到自己“上道”的同时,女子拳击也迎来了春天。2012年,在男子拳击成为奥运会项目108年后,女子拳击终于“入奥”,同时也代表着奥运会常设项目全部向女性开放。2013年,女子拳击首次进入全运会。

大学毕业后,杨阳婉拒队里的挽留,搬到北京成为一名私教,并与异地恋两年的男友结了婚。如今,两人走入相恋的第十五年、婚姻的第十二年,感情依旧很好。谈到当时的果断退役,杨阳说,主要原因还是她对于胜利没有那么渴望:“做职业运动员,你要能狠下心,对自己和对手都要够‘狠’。我常常狠不下来。”

杨阳在健身房当拳击教练。

在杨阳眼里,同队的师姐、好友张琴就是那种能“狠下来”的人。有一次队内实战训练,教练安排两人对打,杨阳知道张琴身上有伤,出拳时总有顾虑,怕打疼了她。张琴就不会有这些杂念,“我打她一拳,她给我一顿揍”。张琴曾连续7年在全国锦标赛中夺冠,目前留在上海体院当教练,继续培养女子拳击人才。

在上海,杨阳与张伟丽有过短暂交集。2006年,张伟丽获得河北省“星河杯”武术散打争霸赛56公斤级冠军后,李斌将她引荐到上海体院试训——临行前,李斌特意安排锣鼓队到张伟丽家表演,让张伟丽的父母和乡邻都感到“伟丽有出息了”。

然而,少年离家又进入强手如云的环境,让张伟丽很不适应她陷入自我怀疑,一进训练馆就害怕,“好像喘不过气一样”。

作为老乡和师姐,杨阳常常宽慰张伟丽,但张伟丽最终还是选择离开。走之前,她用节省下的生活费给杨阳买了一只巨大的小熊玩偶,并留下一封信。信的末尾写道:“你在这里好好地练!你的前途一片光明!”

张伟丽写给杨阳的信。

“她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祝福,但最终闯出了一片光明的还是她。”杨阳知道张伟丽离开上海后过得不容易,转过行、受过伤、经过种种波折才重新站上擂台。她由衷地为张伟丽感到高兴。

2021年,张伟丽的21连胜战绩被罗斯终结,失去了金腰带。当时,网上充斥着对于张伟丽的“嘘声”。杨阳有过担心,但她坚信这些杂音不会真正干扰到张伟丽。她曾在3年的惨败中学会了输,而张伟丽“成绩这么好、舞台这么大”,肯定也在漫长的征程中经历了无数历练:“做运动员也好,做人也好,我们赢得起,同样也输得起。不管是输是赢,只要坚持就好。”

“星星”

李斌对《环球人物》记者坦言,建校至今,每届女生的比例是相近的。练武的女生如今仍是少数,但相对而言,家庭和社会对她们的包容度、接受度有了明显提升。这些女生凭着“文武兼修”走进高等学府,是最让他自豪的事。

目前,武术院散打一队有3名女生。她们来武术院上学、加入散打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张伟丽的影响。

周振宇(中)和师兄弟们一起训练。

16岁的周振宇老家在安徽阜阳,来之前和母亲了解过学校信息,知道世界冠军张伟丽是大师姐。她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也想成为大师姐那样的优秀运动员。但有时练得不好,觉得自己成为不了她。”

此前,周振宇在一次四省联赛中拿了亚军。在李斌看来,周振宇的身体素质和技术都不错,现在最需要磨炼的是心态,“还是不够自信”。如果能够克服这一关,迟早能拿到好成绩。

张德凤今年18岁,是一队女生的老大。她身高1.75米,从小个子高、体格壮,上初中时因此“无缘无故受到排挤”,比如被嘲笑“长得太另类”“长得比男生都高”。家人因此将她送到武术院读高中,希望她借习武磨炼心志。

张德凤在训练。

初来武术院,张德凤有些懵懂,“没想过未来有一天能打比赛”。她首先迎来的是精神上的放松:老师们总是强调“习武先习德”,校园氛围单纯,她的体格也不再是“异类”,而是优势。高二刚开学,她被调入散打一队。

按照武术院的安排,学生们每天清晨5点50起床,洗漱后晨跑6圈再去上课。除了文化课,每人每天的训练时间不少于4个小时。张德凤不觉得苦,只觉得累。“每天早上不想睁眼、不想训练,可又觉得半途而废太丢人。”抱着“不能丢人”的想法,她坚持了一天又一天。同寝室原本有6名女生,后来只剩下2名。

2023年7月,经过校内选拔,武术院安排张德凤参加河北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65公斤级比赛。那时她的体重已从刚入校的80公斤降到了70公斤以内,但赛前要继续减重。“跑步、热身、实战、强度,每天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全身肌肉都是酸的。”夏天的训练馆,室温常常超过35摄氏度,她浑身上下的衣服没有干过,就这样减到了61公斤。

因为对手弃权,张德凤直接进了四强,又靠着“武力压制”赢下半决赛。决赛的对手来自保定,以“快摔”见长,而这恰恰是张德凤的短板。她最终拿到了第二名,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对于首次参赛的选手来说,这已是不错的成绩。回校后,同学们不无艳羡地跟她开玩笑:“凤儿,你要成为第二个张伟丽啊?”她连连摆手。

散打是一项拳、腿、摔综合的运动。为什么吃亏在摔上?张德凤的总结是缺乏练习。摔技训练意味着与搭档贴身相搏,而她的搭档是一名师弟。尽管教练总是强调“想要练好散打,就别把自己当女孩”,她多少还是会觉得有些害羞。

经过这次比赛,张德凤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为了提升摔技,她放下“男女有别”的观念束缚,常常找师兄弟切磋:“别管男的女的,上来就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我想赢!”

取得好成绩后,张德凤收获的也不只是掌声。“一些亲戚和以前的同学会对我指指点点:女生练散打合适吗?你以后能找到对象吗?我觉得没必要执着于女生该干什么,男生该干什么,都是个人选择。”

她有些遗憾没能再早点练散打,那样也许可以早些出成绩,也早些学会面对那些异样的眼光和毫无道理的否定。“以前有人说我个子太高,我会内耗一整天。现在再有人说,我就回他:跟你没有关系。”她笑着说。

在张德凤看来,大师姐张伟丽就像一颗遥远而明亮的星星。她知道,比自己大16岁的张伟丽成长于女子散打及格斗刚刚兴起的时代,一定吃了更多的苦、挺过更多的非议,才取得今天的成就。“我离她还很远很远,但她有一种吸引力,吸引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责任编辑:蔡晓慧
关键词:

张伟丽,李斌,张静,张培培,杨阳,周振宇,张德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