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国家制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有关研究院、大学和企业专家与科技部生物中心负责人举行专题座谈会。
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启新一轮的GMP修订工作,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特点,同时涵盖欧盟、美国FDA、WHO对GMP的基本要求,使我国制药生产企业在质量等级和管理水平上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历经5年的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在2011年正式发布实施,对新工艺、新设备提出更高要求,由此推动新一轮以质量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助力制药装备“更上一层楼”。
在这个时期,制药装备行业涌现了一批先进药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开发研制新产品,促进老产品升级换代,成为推动行业重新洗牌的骨干力量。
针对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大而不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低水平重复性生产严重等情况,2014年,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牵头大专院校、科研检验、医药设计、药机企业、制药企业等47家单位,成立了国家制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协会与联盟积极主动向国家相关部门介绍制药装备行业的作用、发展历程、现状、差距、制约瓶颈等情况,科技部社发司、创新司及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等部门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亲赴药机博览会、药机企业调研、考察。
2015年10月,科技部撰写《我国制药装备亟需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专题报告;2016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加快制药装备产业发展的报告》。此后,国家陆续出台有关制药装备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加快制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016年,制药装备14个项目进入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入库计划”。2017年,制药装备首次列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其中“重点方向”“关键短板装备”也首次把制药装备列入重点支持领域。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食药监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中,制药装备被列入重点发展产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发展方向。

新华医疗智能预灌封生产线
2017年—2018年,制药装备成功申报科技部、工信部国家重点研究项目7项,融资约7.5亿元,其中国拨资金近2.5亿元。这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地实施,大力推进了我国制药装备产业的战略性调整与跨越式发展。
随着多版GMP的颁布实施以及与国外先进标准体系的融合,制药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已建立起产品研发、合规制造、智能制造、验证体系等完整的全流程质量体系。
“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提出,要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
“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加工等技术逐步在制药装备行业进行推广,大数据、传感器、视觉系统、机器人及AGV小车等智能技术和产品在制药装备中得到应用,高端化、智能化制药装备在部分大型制药企业中开始使用。

天士力现代中药数字化提取中心
国家大力推广和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高效率、低能耗成为制药装备的发展趋势,具有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工艺和技术的产品成为市场热点,在位清洗/灭菌技术(CIP/SIP)的应用日益广泛。
信息化技术已在制药装备行业中得到普及,逐步实现了制药生产过程中数据的实时性与连续性、真实性与准确性、可追溯性与快捷性。
这一时期,一些技术实力雄厚的生产企业不断扩大对外合作,抓住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利用多年的技术积淀扩大产品领域,逐步向上下游产业链规模化生产迈进,实现了集团化发展;而占制药装备行业90%的中小型企业,也走上“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二者共同推进了制药装备产业驶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截至2020年,制药装备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6.56亿元,利润总额达44.88亿元,产品品种4000多种,不但能满足国内制药企业和保健品生产企业的需要,还远销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