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杂志文章
1978—2008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2023-07-21 16:53:55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变革,是“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远见与决心。伴随着医药工业从高度管制到快速扩张,再到抓住历史机遇发展创新的节奏,我国制药装备行业也在厚积薄发、奋起直追。
1978年6月,为了加强医药工业管理,我国成立了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设置了局直属机械制造处,将分散在化工、商业、轻工、地方各部门管理的10余家制药机械企业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生产计划、材料供应、产品分配都由总局制药机械处统一安排。截至1980年底,13家归口企业固定资产净值6196万元,年产量10087吨,产值7820.7万元。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LLC350立式螺旋淀粉离心机(左)。 DPD445碟片式分离机(右)。

在“六五”期间(1981年—1985年),我国地方政府大兴药厂,制药企业猛增到几千家,但由于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薄弱,加工设备陈旧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导致产品种类少、品种不配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绝大多数产品仍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为此,总局投资上千万元,对计划归口管理的制药机械企业进行多项技术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产品还获得了国家技术进步奖。
同时,总局实施“开放搞活”“横向联合”“军民结合”政策。1985年5月,总局在长沙召开了制药机械新产品开发咨询洽谈会,邀请局属制药机械企业、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系统机械厂、设计院、研究所以及大专院校等80多个单位参加。在会上,总局专家介绍了国内外制药机械行业的情况和发展水平,并向参加单位发送了拟研制开发的产品目录以及附带照片、翻译成中文的国外制药机械样本集。总局提出凡愿意参加开发的单位,都将纳入全国制药机械行业规划。这次会议引起了航天工业部、航空工业部领导的重视,开始参与开发先进设备,并吸引了一批其他机械行业和军工企业加入制药机械行业队伍,形成了计划归口企业、非计划归口企业、军工企业三方组成的制药机械行业队伍,使行业的规模、装备水平、技术力量得到了迅速增强,为行业提高产品质量、产量,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制药机械打开了局面,另一方面,这也为行业贯彻GMP、生产先进设备奠定了良好基础。
至1985年底,全国制药机械企业增加到100多家,总产值近2亿元,我国已能够生产七大类近300个品种的制药设备,品种数量比1980年增加近10倍。其中,LLC350立式螺旋淀粉离心机、DPD445碟片式分离机等新型设备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同时,这些新型设备还起到了改善劳动环境、节约厂房空间、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革新了传统淀粉生产中的流槽工艺,使我国的淀粉生产在产量和质量上有了较大飞跃。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DHC500碟式分离机。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SC500萃取离心机。
又如,长期以来,我国生产抗生素用的碟式分离机、萃取机全部依靠进口,DHC500碟式分离机、SC500萃取离心机的研制成功,为我国抗生素大规模生产创造了条件,节约了大量外汇,同时,也缓解了一些主要制剂关键设备的供需矛盾。
“七五”期间(1986年—1990年),总局认真贯彻国家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打破行业界线,大力推进、支持外系统机械生产企业生产先进的制药机械,同时,与军工部门联合引进、吸收、开发了一批具有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的制药机械,并对全国生产药机的企业进行全行业管理。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中南制药机械二厂研发的BXSZ1/20安瓿洗、烘、灌封联动机组。

1986年,我国中西药厂已达2000多家,这些药厂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需要大量的制药装备。总局决定将原来每年春秋两季召开的两次全国制药机械订货排产会议,改为开放性展销会,隶属其他部委的123家制药机械企业积极参加。从此,制药机械行业市场逐步形成。为进一步开创药机行业新局面,1987年8月,总局决定全面放开制药机械产品供应,让所有产品都进入市场,不再实行统一分配,从此结束了我国制药机械产品的分配制度。
1987年,制药机械产品水平有了新的突破,从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上看,逐步结束了长期徘徊在上世纪50年代水平的局面,后续又开发了一批具有当时国际水平的产品。这些新开发的产品,突出特点是技术水平高、效率高、节能、机电一体化,符合GMP要求,主要性能接近、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在80年代前期的水平,为我国GMP的贯彻与实施创造了条件。这期间,国产替代进口产品的品种规格不断提升,同时,结构落后、效率低、能耗高的产品也被逐步淘汰。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航天工业部六二五所研发的GBJ150高效包衣机。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积极开拓出口渠道。向罗马尼亚出口的维生素A、维生素B6、磺胺嘧啶(SD)、甲醇纳中间体这4套生产原料药设备,是我国首次成套销往国外的制药装备。随后,电子数片机、泡罩包装机以及ZP19、ZP21、ZP33旋转压片机纷纷打入了国际市场,不仅如此,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小丸机也开始登上国际舞台。
在此期间,总局为提高制药机械的产品质量,加强了制药机械标准化工作,对制药机械质量管理和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1989年,国家正式批准建立“国家医药管理局天津制药机械检测中心”,这是我国首次建立行业级制药机械检测中心,该中心的任务是承担全国制药机械产品质量检测和标准化工作,从此以后,全行业的质量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进入90年代,我国制药装备行业走上快车道。1990年,全国制药机械企业近180家,年总产量达到34918吨,产值56754万元,比1985年增加了2倍,国内制药装备供不应求的局面基本缓解。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1991年,首届全国制药机械新产品博览会在天津召开。

“八五”期间(1991年—1995年),制药装备行业遵循国务院制定的产业政策,在成功研制单机设备和联动生产线的基础上,经过数年的联合开发,运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国内空白产品,先后完成了化学合成药、抗生素、片剂、水针剂、粉针剂、大输液剂、胶囊剂、口服液剂、密炼机组等13条具有80年代发达国家制药装备水平的机电一体化制药机械成套设备,国产率达到80%以上。
1991年6月,由总局主办的全国首届制药机械新产品博览会在天津召开,制药装备行业终于结束了“摆地摊”展销的局面。当届博览会成交额达1.1亿元。1991年9月,民政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从1993年起,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由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承办。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1992年3月26日,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1995年12月14日,全国粉针剂制药装备GMP讲座暨研讨会召开。

截至1995年,制药装备行业专产、兼产企业增加到近400家,年产值近12亿元人民币,为1990年的2倍,年劳动生产率达到了当时国内机械工业的先进水平。不少制药装备企业积极提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营销管理水平。这个时期,国内销售形势一派大好,高速、高效、节能、机电一体化、符合GMP要求的产品大受欢迎、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一批有竞争力的国内制药装备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出口创汇水平空前,5年累计出口创汇总额5429万美元。制药装备品种从“七五”期末的八大类635个品种规格,增加到近1100个品种规格,产品基本达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国际水准。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2003年,制药装备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
随着我国制药装备行业进一步成熟,1995年,总局决定,对所有制药机械企业不再实行计划管理,企业完全以销定产,按照市场需求自行决定产品结构和规模。
随着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更加关注人民健康事业。同时,我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后,药品生产必须与国际接轨。为此,1985年,国家制定并试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1988年正式颁布第一部GMP规范,1992年进行修订,1998年进一步修订,将企业“自愿”改为“强制执行”,由此拉开了制药企业GMP认证的序幕。这既整顿了医药生产秩序,又促进医药工业的大变革、大发展,同时给中国制药装备行业的进步和繁荣带来难得的机遇。
截至1998年底,全国6000多家中西药制药企业中,通过GMP认证的只有98家。随着GMP的贯彻、实施,制药装备是否符合GMP要求已成为制药企业选购设备时首先关注的问题,因此,研制、生产符合GMP要求的制药设备成为制药机械生产企业面临的极其重要的课题。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上海天祥健台制药机械有限公司(原上海第一制 药机械厂)研发的GZPK100系列高速压片机。
1998年,行政体制改革后,国家不再对制药装备行业进行直接管理。制药装备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在企业与政府之间架起桥梁,接受政府委托的任务,推进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发展,为我国制药工业现代化、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服务。越来越多的制药装备企业在协会大力支持下,围绕制药工艺、工程及GMP要求,开发出高效、节能、机电一体化的新产品,同时,改造现有产品,使之符合GMP的要求。经过产品改造升级,企业利润进一步提高,在“八五”“九五”(1996年—2000年)期间我国制药装备行业保持着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北京制药机械设备厂研发的 DPPS170铝—铝泡罩包装机。
进入2000年,我国制药装备专产和兼产企业增加到500家,全国生产的八大类制药设备已达近1200个品种规格,年平均产值约17.5亿元人民币。一些技术力量较强的民营企业和军工企业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新技术,研发了一批具有9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产品。同时,出口产品品种规格和数量也不断增多,其中制剂设备出口量最大。至“九五”期末,我国制药装备已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非洲、中国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199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明确规定从1999年8月1日起到2004年6月30日,所有药品生产企业都必须通过GMP认证,没有通过认证的企业将全部停止生产。于是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全国制药企业为通过GMP认证,投入改造资金高达1500亿元。在1998年版GMP认证中,有4000个制药企业顺利通过,1/3的企业被淘汰,这一轮强制认证对保证我国制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国内制药装备行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不仅给国内药机生产企业,甚至国外药机企业以及生产周边配套的企业都带来了爆炸式增长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一直平稳发展的制药机械市场,在2001年—2004年间出现了特殊的、短暂的、高速的增长。2004年,参加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举办的第二十七届春季制药机械博览会的企业达到951家,参观人数6万人次,成交额达10亿元人民币。那时参加一次制药机械展会,不少企业就能签到几百万元的合同,有些企业家几年就能成为千万富豪,骨干级别的药机企业往往能成为派生出数十家民营药机企业的“黄埔军校”,一些其他领域的机械生产企业也纷纷加入制药机械行业。因此,药机企业数量猛增,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的企业数占到全国药机企业总数的63%。
在第一轮GMP认证高峰过后,国内制药装备市场有所萎缩。为此,协会牵头协助会员单位和制药机械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组织企业到国外举办展览会,多次组团到东盟、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通过当地卫生部门、协会、商会组织召开推广介绍会、座谈会,宣传我国制药装备行业、企业和产品情况,邀请有关制药企业、代理商到国内参观、交流。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2007年,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代表团访问俄罗斯。

1998年,国家医药管理局被撤销,有关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的监督渠道中断,制药装备行业标准化工作一度停顿,这无疑对我国制药装备产品质量和药品安全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经过制药装备行业协会近5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国家经贸委批准成立“制药装备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8年,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成立全国制药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共制定和修订标准420项。同时,制药装备行业协会还积极推动产品实行国家监督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以保证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 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

2007年2月,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协会组团在印度孟买参加“第二十三届印度国际化工及医药设备展览会”期间,举办了中国制药装备推介会。
在第一轮GMP认证期间,制药机械企业也出现了调整,五六十年代成立的骨干国营制药机械企业多数进行了改制,一些海外制药机械企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我国的制药机械企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
2008年,制药装备行业产值超150亿元人民币,一批先进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已达到90年代后期或当代国际水准,部分产品取得美国UL认证、欧洲CE认证。产品品种和产量不但能满足国内5000余家中西制药厂、2000余家动物药厂和2000余家保健品生产企业的需要,还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此,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在企业数量以及产品品种、规格、产量等方面均居世界首位,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制药装备生产大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