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稿件

“牵手”高校,做强科创新引擎

2024-09-30 10:55:19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大号 中号 小号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0年间,四川天府新区散发引力与活力,不断扩大校地合作“朋友圈”。如今,一所所拔地而起的高校科研院所正不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吸引创新人才团队,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孵化前沿科技产品,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在天府新区高效流动、集聚成势。

携手“新朋” 动力十足

在兴隆湖畔东北角,几幢科技感十足的白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天府新区打造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天府海创园。2022年,由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携手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及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共建的创新装备研究院在此落子。

两年时间里,一批硬核科技产品从研究院诞生,飞向广阔市场……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一些细微的地表形变都有可能对地质安全造成影响。我们研发的这款产品可以提高对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的预警监测效率。通过实时监测形变动态,相当于不间断地给边坡做CT扫描。同时,通过智能算法,系统可以自动识别风险区域,判断风险级别,提前发出预警信息。”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封钦柱介绍的是研究院干涉测量实验室当前主要攻关的产品——新型边坡形变监测雷达系统。

这款产品采用了国际领先的MIMO-SAR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不仅看得远、看得细,而且轻巧便携。“在4公里内,该产品可以对监测区域内的各类边坡表面微小变化进行非接触式、精细化监测,精度能够达到0.1毫米,相当于2根头发丝的直径,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封钦柱说,不止于此,产品整机只有15公斤,能够实现车载或单人背负式运输,这在地质灾害、露天矿山边坡、水利大坝等领域的日常监测和应急抢险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该产品正处于市场推广阶段,已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刚果(金)和蒙古国等国家。

西南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在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领域的装备有较大的需求和市场空间。“成都以及天府新区在相关产品配套、供货、合作企业等方面资源丰富,为边坡雷达产品的转化落地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封钦柱说。

同时研究院建设了矿山安全监测大数据平台,结合人工智能预警算法+专家评判的模式,为矿山提供安全监测预警服务,实现了多次准确提前预警。该系统正在向铁路桥梁、高速公路和水利水电等方向进行拓展转化。

成果加快转化落地的背后,正是研究院两年来快速发展的缩影。院士领衔、团队落地……目前,研究院已搭建毫米波、空天遥感、干涉测量三个创新平台,聚集了十余个科研项目,实现多项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和企业孵化。“天府新区是19个国家级新区之一,也是国内科技成果转化走在前沿的一个新区,研究院目前的三个科研方向也比较契合天府新区的科研定位与成果转化定位。”封钦柱说。

未来,北理工和天府新区的火花还将持续迸发,校地合作的内生活力也将进一步激发,“今年6月,由天府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投资建设、研究院负责运营的天府新区创新装备产业技术平台正式对外开放,将向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科研服务、设备租用等服务,进一步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助力。”

对于接下来的合作,封钦柱充满期待。在他看来,天府新区通过“地方建平台、高校导资源、合作促转化”的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优势,进一步为成果转化加速,实现校地双赢。


天府像素太文化产业园。

默契“老友” 同频共振

“来到天府新区已经近9年,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可以说是跟天府新区是同频共振、共同成长的。”回顾校地携手走过的时光,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四川院)院长助理吕岚春感触颇深。

2016年3月,为落实“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2+2合作协议,打造能源互联网领域人才会聚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高地,清华四川院在天府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四川省校合作落地的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清华四川院是“先行者”,也是发展的样板。

“当年,3位清华的老师从北京来成都筹备建院工作,他们就在海昌路旁的几间集装箱临时办公场所,着手搭建研究院的组织架构,探讨研究方向,招聘工作人员。”对于清华四川院的起点,吕岚春记忆尤为深刻。

“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研究院发展必须持续招引高水平的研发人才,如果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想要创新突破是很难的。”吕岚春说,天府新区创新环境和政策优势的强大引力对研究院招才引智颇有助益。近年来,随着天府新区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在科研项目经费支撑、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支持与便利,这些条件也给了年轻科研人才更多留在这里的理由。

基于这些优势,清华四川院一方面充分导入清华大学的人才资源与创新团队,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培育机制,在一个个实践项目中孵化出优秀的本地团队。“从最初建院的三个老师出发,清华四川院目前拓展建设了一支近400人的国际化、高水平全职人才队伍。”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如何用创新成果转化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吕岚春认为,成果转化的方式是多元的,但根本是要让技术为市场产生价值。

清华四川院以知识产权作为载体,已成功孵化了23家创新型企业,累计估值接近60亿元。“四川易冲科技有限公司是我们孵化的首家公司,从清华校友创业团队到一家准独角兽企业,再到近期完成数亿元的战略轮融资,如今易冲已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充电产业领军者。”吕岚春说。

作为天府新区的“老友”,清华四川院接下来的校地合作之路还将不断拓宽。对此,吕岚春信心满满,他认为校地双方还有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未来,我们可以与天府新区共建一些创新平台,这是学校和地方都希望去开展的工作。”同时,吕岚春还提到,四川省建设的碳中和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也落地在天府新区,这让他看到了协作的更多可能。“清华四川院主攻能源和电力领域低碳转型,天府永兴实验室挂牌成立以后,清华四川院已经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当中了,未来对于天府永兴实验室的建设,我们可以做到更进一步的、持续的、深度的、全方位的支持。”


天府新区总部商务区夜景。

双向赋能 未来可期

“牵手”高校为天府新区做强科创新引擎提供了发展动能。十年之期已到,天府新区科创领域喜讯不断、活力澎湃。

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天府新区与多所高校携手,共同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这些平台汇聚了顶尖科研人才和先进技术,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研项目。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些平台不仅推动了关键技术的突破,还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引领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这背后,是天府新区10年来秉持“城市发展事业合伙人”的理念,不断扩大高校“朋友圈”,推进校地全面协同创新的努力。

10年来,天府新区坚定践行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坚持把校院地协同创新作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重要支撑,聚焦“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大维度,全力构建“智力群协同发展、多主体共生共赢”的校院地协同创新生态,初步形成以中科院系为支撑、国内高校集聚为主体的研发创新集群。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

天府新区创新采用“地方建平台、高校导资源、合作促转化”的总体模式,加速引聚高能级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目前已引进清华、北航、西工大等校院地项目93个,深度链接高校院所“母体”资源,打造吸附创新资源的强大引力场。


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

现如今,天府新区以校院地协同为抓手,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支持已落地研究院所培育高价值专利、转化高质量成果、孵化高成长型企业,紧扣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发展和人才服务需求,积极构建高效的产业生态链、专业的公共服务链。

校地携手,双向奔赴。新的10年已经开启,天府新区近有目标、远有蓝图,一路奔跑勇向前、乘势而上开新局。

责任编辑:邱小宸
关键词: 天府新区 高校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