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稿件

一湖碧水入画来

2024-09-30 10:55:19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大号 中号 小号


兴隆湖水生态。

沿着宽阔笔直的成都天府大道驱车南下,高楼渐渐隐去,城市日渐舒朗。行至湖滨广场处,一湖宽阔的碧水印入眼帘,水光潋滟,鹭鸟翔集,帆影点点。走下车来,漫步城市生态绿道,绿树红花,碧草如茵,生机盎然。邻水而建的栋栋楼宇错落有致,被绿树、鲜花和草坪簇拥着,一幅幅和谐、优美的湖景风光,令人赏心悦目。

面对仙境般的兴隆湖,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项目处的工作人员卢谦由衷地感慨道:“这一湖碧水,来得真不容易啊!”作为土生土长的天府新区人,卢谦对这片土地再熟悉不过了,不仅见证了天府新区的崛起,也见证了兴隆湖的变迁。

滩涂变湖泊

鹿溪河自北向南而来,流到兴隆湖处,变成了一片低洼的滩涂。以往,每年夏秋季节,暴雨如约而至,这儿便成了鹿溪河的泄洪区。年复一年,洪水与荒草、野树相互较劲。洪水一来,荒草与野树被冲得七仰八翻,歪歪斜斜地立在河滩上;洪水一过,荒草与野树又顽强地挺立起来,尽力恢复往日的模样。在卢谦的记忆深处,这儿是孩子们捉迷藏、玩沙子、逮黄鳝、网蝴蝶、游泳和放牛的天堂,除了有点野趣外,并没有多少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

人类的伟大在于化腐朽为神奇。“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成都向南发展,给滩涂的变迁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卢谦说。2013年11月,兴隆湖开工建设。卢谦像许许多多的成都市民一样,对这块滩涂的变化牵挂于心。

建设者们借鉴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传承川西传统农耕的生态智慧,依托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在鹿溪河下游修筑堤坝。“每天从旁边经过,老远就看见推土机、挖掘机、运输车一派繁忙。”卢谦说。

天府新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环境科学专业的卢谦于2014年5月来到了天府新区,他对兴隆湖的建设更加关心了。卢谦到天府新区工作的第五个月,堤坝顺利竣工了。堤坝的闸门一关,鹿溪河水便停下了匆忙的脚步。湖水慢慢地涨了起来,很快就形成了总面积达6500亩、水域面积达4500亩的兴隆湖。据专家测算,兴隆湖湖面东西长约2.6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平均水深2.5米,库容约670万立方米。

兴隆湖蓄满水的当月,天府新区获批全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这个消息,让四川人兴奋好一阵子。“我们都倍感鼓舞!”卢谦说,“干工作更有劲了。”兴隆湖就像一个蓝幽幽的聚宝盆镶嵌在天府新区,更像一只巨大、深邃的眼睛,注视着蔚蓝的天空,深情地告诉世界,它获得了新生。看着这一汪充满希望的湖水,不论是决策者和规划者,还是游客和市民,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浑水变碧波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水润万物,灵秀妩媚。凡是有水的地方,无不是万物竞长,城兴业旺。兴隆湖周边,天府新区招引的一些大项目,相继落地生根。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为天府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深入推动公园城市先行区建设,锚固公园城市“首提地”的鲜明印记,天府新区坚持“总体谋划、久久为功”的工作方法,于2020年8月启动了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

卢谦所在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局建设处,更名为公园城市建设局项目处。“治水”也是项目处负责的工程之一。落地的项目越来越多,项目处也由最初的2人,扩充到12人。卢谦笑称是“十二金刚”。

与历史上的治水不同,天府新区的治水是一篇繁琐、精细、科学的“水文章”。历史上的治水,主要采用疏、堵、截、导等物理方法,而天府新区的治水,既有物理方法,也有化学方法,还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相结合,多管齐下根治水污染。

治水的第一篇“文章”是系统治理,构建公园城市水安全。天府新区以全域水系规划为根本,系统梳理了兴隆湖水安全的关键要素,从源头、路径、终端、下游成体系治理,实施了分洪、引水、截污、治沙、沉沙、拦渣等工程,推进水生态、水生物、林水一体化等水质提升构建工程。创造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独创技术工艺路线、水环境状况调查分析诊断技术、基础环境条件改善技术、先锋植物群落构建技术、藻类生物量控制和透明度提升技术、长效植被系统建立技术、操控物种群落演替技术等,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水质保障屏障。以前的浑水,经过层层消解,变成了碧波。这一系列的治水技术,构成了具有天府新区特色的“天府生态工法”。

治水的第二篇“文章”便是生态修复,推进生态景观自然化。自然生态群落具有自我循环、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特点。要实现人工景观的稳定生长发育,必须以拟自然的方式提升群落的生态性。天府新区的建设者们,尽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生态本底,梳理残次植被,实施了全域生态修复。兴隆湖岸,打造的水泽-草泽-林泽-灌丛-河岸林带,水陆交错,构建起混交、异龄、复层的草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释放了邻水界面,形成了陆地生态廊道。同时,划定了生态保育区,为动物的栖息和运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线性景观中,引入近自然的草甸设计,既增添了物种的多样性,又丰富了植物的色彩,完美地呈现出生态艺术美学特性。

2021年8月底,兴隆湖“换妆”归来,惊艳了世人。细心的卢谦,拿出他第一次去兴隆湖施工现场时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与那时的照片相比,现在的兴隆湖已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鹿溪智谷。

美景如画来

漫步兴隆湖边,卢谦说:“湖水的色彩深浅不一,说明水深不同。”

宛若仙境的兴隆湖,系统性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构建起以兴隆湖为核心的湖城生态圈。按照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的理念,兴隆湖区域通过溶解城园边界、开放共享空间、绿色交通营建等举措,实现了由“社区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社区”的转变。

“整个城市,实际上就是一个无边界的公园。”卢谦这样解释他所看到的天府新区。确实,兴隆湖的绿色生态理念,不断向各个街区延伸和渗透,公园的本底、街巷、建筑,实现了自然与城市的无界融合。就连公园城市内的交通系统,都严控车速,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慢行、绿色出行需求。


市民在兴隆湖长滩休闲娱乐。

营造的多彩水岸,成为人们融入自然的最佳去处。建设者们以兴隆湖为核心,打造了许多亲水环境,配置了多种水上活动设施,让人们无拘无束地亲近自然。湖畔观鸟、散步休闲、沙滩玩耍……老老少少的需求都能满足。还有独角兽岛、河畔书店、儿童中心及咖啡厅等项目入驻,汇聚了时尚消费、对外交往、亲子休闲、科技发布等多种功能。举办的一场场酒会、生日会,以及夏日湖畔音乐会等,成为公园城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功能完善、绿色低碳的公园景点内,设置了多种绿色、低碳的普惠设施,供人们免费使用。围绕兴隆湖,建设了无缝衔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独立绿道体系,人们畅游其间,舒适惬意,幸福满满。

与兴隆湖一同生长、进化的,还有环湖布局的成都科学城。兴隆湖和成都科学城是天府新区生态价值转化的缩影。拥湖而成的成都科学城,既承担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决策,也承担了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的区域战略部署。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超算中心、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一大批国家级的实验室、大装置、国家队、高校圈被吸引而来,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汇聚到这里。

卢谦也把家搬到了兴隆湖畔,每天抬头就可以看见湖光山色。“出门散步,碰到的一个个普通人,说不一定就是一位位行业大咖。”卢谦说。这话绝非妄语,据不完全统计,天府新区成立十年来,引进、培育的高层次人才近1000人。

以生态投入吸引高水平的产业投资,又以公园城市品牌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天府新区尝到了甜头,正以创新创造的新质生产力为动能,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一湖碧水入画来。公园城市在有机生长,人民群众共享的幸福美好生活在节节拔高。

责任编辑: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