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稿件

绘制公园城市蓝图

2024-09-30 10:55:19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大号 中号 小号


鹿溪智谷。

蓝天碧水、鸟语花香、风景如画……人们毫不吝惜对一座风景优美、产业基础良好、活力四射的城市的赞美。四川天府新区,是未来城市的“标杆”。作为一名资深的城市规划者,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规划管理处负责人罗锦与同事们一道见证了四川天府新区的生长嬗变。

“人生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很幸运参与一个城市最初始的顶层设计,见证了天府新区从白纸绘图到塔吊林立,从黄土荒丘到拥绿亲水,从灰墙土瓦到银城彩市,公园城市画卷在不断地铺展、渲染……”罗锦自豪地说。

创新实践,塑造典范

“说句老实话,当初我们也不知道公园城市怎么建。肯定不是‘公园+城市’那么简单。”姜莹说。她2014年来到天府新区,作为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国土空间规划处的规划师,深度参与了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的全过程。

这点,也从罗锦处得到证实。“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首提公园城市之前,天府新区的城市骨干路网和生态骨架已初步成型,但产业载体和住宅小区还不是很多。按我个人的理解,公园城市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但究竟怎么建,还是有些云里雾里的。”

借智借力,汇聚全国力量,必须以更高更宽的视野探究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天府新区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建立了具有前瞻性的总师制度,聘请了段进、匡晓明、宋建明、张饮江、刘玉龙、章明6位总师分别担任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总顾问、总规划师、总色彩师(兼顾夜景照明)、水生态总顾问、总建筑师、总景观师。

“这6位总师,在国内都卓有建树。他们并不是简单的6个人,背后有6支国内最出色的团队作支撑。”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理想街区处负责人郑小波说。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匡晓明最早受聘为四川天府新区总规划师,也是天府新区首位总师。他从事城市规划工作16年,有实践作品600多项,多次获得国家与省部级荣誉,在城市规划领域可谓“大咖”。他是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专注于探索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尤其擅长于城市设计理论与管控、生态城市设计、控制性详规、城市更新等细分领域。

2017年8月,受聘总师后,匡晓明便带领总规划师团队,开展了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形态研究,主持编制了天府新区多层次、多类型的规划设计方案。在总体层面,编制了天府新区直管区(南拓区域)总体城市设计;在重点片区层面,编制了天府总部商务区城市设计、兴隆湖周边城市设计、鹿溪智谷核心区城市设计等近20项规划设计。


鹿溪智谷。


天府总部商务区。

“我们的规划,改变了过去沿路发展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式,创新建立了以沿水、沿绿发展为主导的空间引领模式。主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空间、高效能治理三个重点进行规划设计。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尽量保持原有的地貌、地势,保护原生植被、避免大挖大填,更多的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复、治理、提升。”匡晓明说。

知晓城市规划管理的人,都知道过去的规划管理,是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规划,由此进行城市建设、管理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其实是一套底线管控,比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化率等。“原来的管控方式已经不太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城市建设的要求。”匡晓明肯定地说。

以匡晓明为代表的第一批3位“大咖”汇聚天府新区,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能。3位总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在理论研究、规划理念和具体方法上不断创新,强化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指导性。

2023年11月2日,四川天府新区举行2023年总师聘任仪式暨总师座谈会。在原聘3位总师的基础上,又新聘了3位总师。这3位总师,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章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刘玉龙。在聘任仪式上,同时揭牌了总师办公室。此举,标志着天府新区总师制度的系统提升,进一步构建起“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科学统筹和专业指引相结合”的城市规划建设决策支撑体系。

“构建总师领衔的专业支撑体系和层级完善的规划体系,是天府新区着力践行‘公园城市首提地’使命担当的创新实践,也是天府新区推动公园城市理论先行、实践先行、标准先行的具体举措。”匡晓明说。

鹿溪河是锦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兴隆湖是在鹿溪河低洼处雍水而成的湖泊。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张饮江担任天府新区水生态总顾问后,以改善鹿溪河整体生态环境为中心,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等要素,科学化、精准化、全方位、多维度,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有效发挥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全面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增强了生物多样性及景观生态健康,实现了人水和谐共生。兴隆湖湖心区域部分指标已达到Ⅰ类水质,湖水透明度最深处达到4.5米。前来越冬的鸟类越来越多,高峰时达6000多只,形成亮丽的生态风景。


兴隆湖及鹿溪河生态区全景。

“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总师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罗锦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进一步把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创新实践落到实处,天府新区在体制机制方面创新设置了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局,整合了国土、规划、建设、交通、房管等职能,内设公园城市推进处、理想街区处,统筹协调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公园城市首提6年来,天府新区深刻领悟公园城市建设蕴含的哲学内涵和为民情怀,坚持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把握公园城市的内在逻辑和时代意义,不断增强建设公园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大和谐观”,切实锚定生态、空间、公共属性,深化公园城市建设规律的把握;坚守“大实践观”,着力构建全链条工作、系统化标准、内涵式动能、多维度场景、高效能治理五大体系,探索出具体化的公园城市建设路径;锚定公园城市“首提地”印记,连续召开四届公园城市论坛,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创新的“新时代公园城市典范”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

站位更高,理念更新

“公园城市建设是时代课题,要答好这道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罗锦说,“站位要更高,理念要更新,措施要更实,办法要更多。”

建设公园城市,不仅要探新路,还要做标杆。事实上,从古至今,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探索从未停步。两千多年前,管子就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山见水。城市文明发展到现在,要解决从工业文明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自然与城市之间的相生关系,解决之前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

确定科学、合理的全域生态控制区占比,是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规划大师们通盘考虑了城市承载能力和土地要素等各项指标,确定了“29.9%的城市建设开发强度、70.1%的蓝绿空间”的城市格局。

从空间上看,天府新区沿鹿溪河布局了三个城市组团,即北部的天府总部商务区、中部的成都科学城、南部的天府文创城。每个组团之间,都有大尺度的生态廊道。组团内部,又划分了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和公园街区,形成了特有的四级空间体系,从不同的空间维度深化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把城市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将好山好水好风光引入城市内部。

生态资源是公园城市建设最大的优势,因此必须尽力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针对每一项生态要素,天府新区努力把原生态地貌控制到80%以上,塑造了15条丘体景观廊道,形成了“一山、两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的生态格局。

规划始终注重公园城市的美学表达,高标准打造“地上一座城”,高质量建设“地下一座城”。“地上一座城”优化布局,对每一栋建筑的尺寸精准把控,最终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皇冠形大美天际线,增添城市灵动性;把控每一条街区的尺度,融合市政道路、生态绿道、立体绿化等,让风景美、色彩美、生态美无处不在。“地下一座城”布局了15条地铁线路,总长300公里。每个站点,都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还规划了15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以往满大街的“蜘蛛网”。

城市空间布局的创新带动了城市规划体系的创新。李黄锐也是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国土空间规划处的规划师,一直以来,他研究的是城市发展规律,聚焦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换、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智慧治理等方面。“这就是天府新区的四级规划体系。”李黄锐一点电脑鼠标,只见一张由红色、蓝色、绿色标注的电子表格跳了出来。仔细一看,这四级规划体系,包含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专项规划。

公园城市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总遵循,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为主线,规划理念实现了四大转变,引领城市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四大转变是,发展逻辑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营城理念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中建公园”向“将全域建设成为一座大公园”转变;治理方式从“空间建设型规划”向“空间治理型规划”转变。

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天府新区强化空间规划“多规合一”,形成了“1436”总体思路,构建“1536”规划体系,建立了公园城市建设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1436”总体思路,即坚持公园城市“1个发展模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发展理念、“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个基本遵循”,生态属性、空间属性、公共属性“3个实践路径”,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社会“6个价值目标”。

“1536”规划体系,指公园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1组顶层规划”,总体安全、自然生态、宜居环境、城市形态、产业能级“5大核心维度”,特色地形保护、自然生境空间体系等“36项重点规划”。

还首创了“城市设计附加图则+公园城市附加图则”双重规划控制引导体系和公园城市建设特色指标体系,把总体城市设计核心内容转化为可视化、可量化的规划管理依据,以“一张蓝图逐层深化”和“一套导则”逐块细化的管控方式,加强对城市形态、城市色彩、滨水岸线、立体绿化、第五立面、夜景照明等要素的规划引导控制,提升了城市设计的规划效力。

理想设计,锦上添花

再华美的蓝图,需要不折不扣地落地落实,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理想城市是人类对未来城市的畅想。建设公园城市就是对理想城市的不懈追求。理想街区是公园城市最小的规划单元,也是公园城市的营建载体,体现的是“城市的核心是人”的思想精髓。其实,理想街区就是在适宜的日常步行范围内,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

那么,如何建设理想街区?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理想街区处提出,要从“生活、空间、治理”3个维度进行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考”,将3大维度细化为“调研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评估反馈”5大流程,形成公园城市理想街区规划建设的实践逻辑闭环。而这样的理论也一直应用于实践之中。

麓坊街位于麓湖片区,是天府新区建设的理想街区样板之一,麓坊街从生活、空间和治理3个维度进行规划建设,打破了单纯的街道概念。以生活方式定义空间设计,鼓励慢行优先,通过景观化的地面处理,城市家居的景观营造,自然生态渗透,节点空间的场景打造,打造烟火气、时尚感的公共走廊,融入活力市集,利用绿道链接周边地块,开放生态步道,构建城市绿廊,共创高品质、高活力的区域生活中心。

走进麓坊街上,就走进了漫游化的商业街区。这里绿树、鲜花、草坪随处可见,城市界面赏心悦目,交通路径多种多样,让人仿佛置身仙境。“始终秉持‘生态优先’原则,设计时‘破水面’‘破街面’,把‘通行’转化为‘参与’,将‘灰色’转化为‘绿意’,实现了‘无界化、森林感’的街道一体化空间,打造了公园城市‘公园商业’理想样本。”郑小波说。

理想校园设计也是理想街区建设的实践案例。以前规划建设的学校缺乏公众和新锐设计师的参与,较少考虑教师、家长、学生的感受,导致学校空间不好用,出现校门口交通拥堵、缺乏家长等候空间、学校的体育文化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天府新区坚持“先策划、再设计”的原则,强化策划调研,充分尊重老师、家长、学生的使用需求,先后发放了2万多份调查问卷,组织召开座谈会、酷茶会等20多场次,征求老师、家长、学生对建筑空间塑造、校园品质提升、完善接送流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理想校园、社区共享”为主题,创新开展了理想校园设计国际竞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在理想校园设计国际竞赛过程中,天府新区把校园设计扩展到城市层面进行考量,打破了过去由一家设计单位设计的传统模式,转而采用“大咖邀请+方案海选”的竞争模式,评审过程全程网络直播,保证了竞赛的公平公正。云龙路中学理想校园设计国际竞赛拉开帷幕后,吸引了40多家国内外一流的建筑设计团队报名参赛。

为了保证所选设计方案高品质呈现,创新引入了设计师负责制,让设计师全程参与方案深化、施工图设计、重要建设节点质量把控等关键环节。海洋路中学实施过程中,中选单位广州长物建筑主创设计师蔡长泽积极参与方案深化、施工图设计,获得了国际竞赛一等奖。

毕业于清华大学、多次获得国际奖项的新锐设计师蔡长泽说:“理想校园设计竞赛实际上就是创新设计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公平公正的国际竞赛,让设计师们更具挑战性,会激发出更多的设计灵感,能让最优秀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

总结理想校园设计竞赛的经验,天府新区组织编写了《公园城市之理想校园——天府新区校园建筑空间营造创新实践》一书,提出了“多功能的育人场景、多层次的教学空间、多维度的美学体验、多样化的校园生活”和“学生向往、老师自豪、家长满意、市民共享”的理想校园核心要义,在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发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天府新区理想校园设计竞赛的创新模式和机制,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圳建筑双城双年展借鉴理想校园设计的理念,开展了“理想校园主题展”;重庆参照理想校园设计竞赛模式,开展了“未来校园”的设计竞赛……

在天府新区,人们所熟知的兴隆湖网红书店、儿童艺术中心、路演中心等,都是面向国际、面向新锐设计师征集的。这些优中选优的校园、街区、建筑设计,让城市更舒适更生态更美丽。


宁静的兴隆湖湖畔书店。


兴隆湖畔夜生活。

价值转换,生态优美

理想城市也应是低碳城市和绿色之都。天府新区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建筑更低碳更绿色更环保。

发源于成都平原东缘山脉的鹿溪河蜿蜒向南,进入天府新区兴隆湖前一分为二,环抱着一座面积达上千亩的岛屿。这里就是正在建设的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近零碳产业园区。

走进施工场地,机器轰鸣,可见塔吊机吊起一块块玻璃幕墙。“这里的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造,预制件都是从工厂造好后,运过来拼装的。”罗锦说,“岛上建设了一座能源中心,面向所有建筑集中供热供冷。建设者应用浅层地热能开发技术,打了33口地源热泵井,做到无任何化石能源燃烧及污染物排放。”

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太阳能路灯,建成投用雨水收集池满足公共绿地的浇灌,推进光伏屋顶建设……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是成都市首批近零碳试点社区,8个绿色化改造项目落地见效。据计算,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楼顶光伏发电一项,每年发电2万多千瓦时,节约标煤8吨多,减排二氧化碳20多吨。

让人惊奇的是兴隆湖北岸的中建低碳智慧办公大楼。这座建筑由10多个建筑模块错落“堆叠”而成。作为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能耗比成都市普通办公楼平均低1/3至2/3。绿意盎然的屋顶花园,玻璃幕墙外垂吊的油麻藤,为建筑穿上了一件绿色“外套”。夏季,楼内不开空调,温度却明显比室外低;大厅没有开灯,室内光线却明亮柔和。


近零碳建筑。

“外墙玻璃幕墙采用三银双中空玻璃,热反射性能和保温性能更好,夏天室内温度能比室外低9摄氏度。通过合理设置采光天井、光导管,将自然光引入室内,有效减少了白天开灯时长。”罗锦说,“通过保温隔热、光储直柔等技术,大楼每年可节省用电约186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1027吨。”

绿色低碳的理念,已深入天府新区的各项工作中。公园城市建设创造的良好的生态价值正不断向创新价值、产业价值和人居价值转化。

每到葡萄收获的季节,天府新区太平街道村级片区的大片葡萄景观基地,一阵阵微风轻柔拂面,一串串葡萄肉厚多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龙泉山脉的桃源归谷文旅项目拥有独特的山地深丘地貌和气候宜人的自然风光,可远眺蓬勃生长的城市新区,可近览连绵幽深的翠绿山谷,已成为“主理人”“新村民”的“归谷”、市民游客的微度假目的地。

太平街道村级片区是天府新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构建片区农业保护发展格局、规模化景观化种植、提升农田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塑造大美公园城市乡村形态的缩影。

“围绕‘林—园—田—居’要素,营造乡村公园场景,形成了‘山地生态茂林游憩、山前旅游环线观光、平坝田园人居休闲’三大景观风貌。”姜莹成就感满满的。

借力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和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太平街道村级片区的葡萄、樱桃种植基地实现了亩均产值提升3到4倍。现正加快建设“天府新区枇杷现代农业园区”,开拓果蔬加工冷链产业和物流加工体系;依托前进村葡萄示范基地打造全产业链融合性酒庄,形成葡萄酒产业、休闲农业体验、特色科普为主导的产业链。

游客钟情的共享院子是天府新区按照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建设指南,邀请乡村合伙人、主理人、运营师(企业、团队、个人等)与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共同盘活林盘、农房等乡村闲置资源,创造乡村共享经济结出的硕果。

柑橘公园位于天府新区籍田街道黄堰村,在天府新区最大的柑橘产业基地,种植柑橘已有30多年的历史。天府新区通过招引运营师团队,利用闲置的农房,规划建设柑橘公园共享院子。目前,8000亩的柑橘公园内,已建起橘香餐厅、柑橘直播中心、橘乐研学中心、橘LIVE音乐清吧、大橘大利商店等多种业态,构建起吃、住、娱、购、学一体的运营体系。

永兴街道红花村依托中草药产业基础厚实的特点,规划建设了红花·莲米本草共享院子;新兴街道茅香村规划为全沉浸式人宠旅游度假目的地、宠物经济乡村总部基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天府萌宠村……这些依托各地优势资源,发挥各方力量,规划建设的共享院子各具特色,不仅为城里人找到了诗和远方,也为村里人找回了乡愁和归属感。

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提升了城乡的生态价值,绘就了“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大美生态画卷。

责任编辑: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