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环球原创

筚路蓝缕,浇铸钢铁脊梁

2023-08-24 15:52:35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钢铁,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从远古的铁器时代到当下的高楼广厦,从手边的汽车家电到空中的载人航天,如果没有钢铁,我们习以为常的便捷生活将不复存在,某种意义上,人类进化史也是一部钢铁演变史。
  钢铁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回望新中国钢铁工业70余年的历史征程,从建立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到实现钢铁工业现代化,再到迈入世界一流钢铁工业强国行列,真正挺起中国民族工业的钢铁脊梁,离不开一代代钢铁冶金建设者的付出与奋战,中国五冶集团正是其中的一支劲旅。
  “全国焦炉之冠”见证大国钢铁崛起之路
  自1948年建企始,五冶就伴随着钢铁强国的梦想南征北战,先后承担和参与了东北工业恢复、重钢改扩建、西南厂矿建设、武钢一米七轧机和65孔焦炉大修等任务,成为中国冶金建设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通过的第二天,宝钢在上海长江口畔打下第一根钢桩,成为当时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头号工程。同年,接冶金部指令,五冶派出近万名精兵强将踏上东进的列车,奔赴宝钢建设的“战场”。凭借着先前良好的焦炉产品业绩,五冶独揽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焦炉——宝钢一期4座50孔6米炭化室焦炉的建设任务。
  焦炉是钢铁生产的重要一环,在这里煤将被高温干馏,生产出焦炭,为高炉炼铁提供稳定的原材料。焦炉建设中有一道极为重要的工序——在焦炉基础顶板埋设套管。套管之于焦炉,就如同支气管对于人体肺部,如果套管埋设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进出焦炉炭化室的气体不均匀,不但影响生产的焦炭质量,更会导致焦炉使用寿命大打折扣。
筚路蓝缕,浇铸钢铁脊梁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全景。
  宝钢一期的4座50孔6米炭化室焦炉共有12360根套管,安装量大、安装精度要求严格,建设者们需化身为“临床医生”精准“操刀”,才能圆满完成安装任务。为攻克这一难题,协助指导工程建设的外方专家建议照搬他们成熟的“井字固定法”,五冶建设者却没有盲从,而是通过自学、集中学习,在最短时间厘清各项安装要领,通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实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套管安装最优解——“顶针微调法”,即在套管上、下、左、右各安装一个用于定位的螺丝,当套管的位置产生偏差时就扭动对应螺丝,推动套管回调到预定位置,保证安装精度。
  在“顶针微调法”保驾护航下,五冶建设者开启了无数个日夜的攻坚苦干,最终4座焦炉共计12360根套管的安装无一超差,高标准完成了套管埋设任务,确保了焦炉“呼吸自如”。在外方专家拿起经纬仪将信将疑地逐根检测下,所有套管呈现出优异完美的安装数据。外方专家震惊之余更对五冶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躬不仅仅是对五冶创新能力的钦佩,更是对中国建设者智慧的致敬。
  最终,五冶人在宝钢一期焦炉建设中交出了100%优良率的完美答卷,被宝钢总厂赞誉为“全国焦炉之冠”。同时,由于焦炉建设质量好,炉体光滑,项目还被誉为“大理石般的工艺品”。
  美誉之下,五冶人开启了立足宝钢、征战全国的光辉岁月,北起本钢、鞍钢、首钢、河钢,南到武钢、沙钢、湛钢,西起攀钢、重钢、包钢、太钢,东到马钢、山钢、梅钢,五冶的建设足迹,就是共和国冶金建设的缩影;从焦化到烧结,再到冷轧、环保、热轧、钢管等产品,五冶见证了全球第一钢铁大国的崛起,并接连斩获鲁班奖、国优奖、冶金工业优质工程等荣誉奖项数十个,擦亮了“冶金建设国家队”金字招牌。
  “皇冠上的明珠” 铸就钢铁强国时代脊梁
  20世纪70年代,“什么时候能产出国产的刮胡刀?”的问题困扰着每一个工业人。由于当时国内钢铁厂只能生产中厚板、重轨等“黑、大、粗”的初级产品,而刮胡刀片所需要的基础原材料——薄钢板完全依靠进口,也被称作“洋铁皮”。为此,国家从日本和西德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薄钢板轧制技术放在武钢,开始了以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为开端的冷轧生产线建设历程。
筚路蓝缕,浇铸钢铁脊梁
山西太钢高端冷轧取向硅钢机组。
筚路蓝缕,浇铸钢铁脊梁
首钢京唐曹妃甸钢铁基地。
  自武钢起,五冶人相继赴上海宝钢、宝钢湛江,再到山西太钢、首钢京唐、首钢迁钢、马钢,承建了全国超过200条冷轧产品生产线,见证了我国冷轧薄钢板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再到实现出口的全过程。其中宝钢五冷轧带钢工程(一期)更是获得了2010—2011年度的中国建筑界最高奖项鲁班奖。
  宝钢五冷轧带钢工程(一期)的亮点在于能够生产被称作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取向硅钢以及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由于生产工艺窗口窄、工序长、装备复杂,取向硅钢生产线不仅施工难度大,机组设备安装和炉体砌筑精度要求也高,但五冶技术团队不怕困难,孜孜不怠研究改进关键工艺工序。比如对于像“擀面杖”一样的生产设备——冷轧工作辊,五冶人通过对比试验的不同材质,对原有的5%铬冷轧辊进行改良,成功提升了耐磨性、热冲击强度和抗压性能,“擀面杖”升级为“金箍棒”。同时,为满足轧机快节奏工作需求,五冶人全面应用计算机控制淬火,解决了从生产到检测环节的多个品控难题,使项目生产的产品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近20年来,五冶人高标准完成了硅钢等高端冷轧产品生产线建设,助推这个一度被外国长期垄断的技术从“追赶者”走向“引领者”,五冶建设的宝钢、首钢京唐、宝钢湛江等工程更相继获得了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等行业最高荣誉,用一代代热血青春铸就了我国从钢铁大国迈向钢铁强国的通途大道。
  “双碳”智能解锁现代化“超级钢铁厂”
  如同硬币的两面,钢铁行业借助“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东风快速成长,但也成为我国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
筚路蓝缕,浇铸钢铁脊梁
中天绿色精品钢烧结项目。
  发展还得继续,只是不能粗犷。近年来,钢铁行业加大环保投入、科技创新,加强数字化迭代升级、新工艺装备升级,推动钢厂绿色化、智能化。五冶人也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将技能点都用在功在效率、利在未来的“智能”和“环保”上。
  繁忙的广东湛江港,船只穿梭停泊,货运往来不断,眺望大海深处,全国第五大海岛——东海岛上竟然也是一派工业盛景。这里不仅拥有一条28公里长的“中国第一长滩”,也是国内最先进、最节能环保的“花园钢厂”“生态工业园”——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的所在。在五冶承建的湛江钢铁基地项目中,湛江钢铁2030毫米冷轧工程是中国宝武打造的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性工程,也是湛江钢铁基地最核心的产品单元。作为一座“花园里的钢厂”,生态品质是项目建设不能触碰的生命高压线,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装备和生产工艺,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现超前治理是摆在五冶人面前的使命答卷。
  “只有环保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施工技术跟不上,再好的绿化环境也掩盖不了工程的污染,既要在工程建设中增强施工能力,更要注重在严峻的考验中提升核心技术实力。”项目负责人介绍,2030毫米冷轧工程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三废”排放标准远高于国标和广东地方环保标准,工程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比如,为了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项目采用了先进的退火炉燃烧废气三级余热回收技术,排出的燃烧废气均得到充分回收利用,实现“排气不见气”,将能源二次利用作为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节省能耗高达25%。为了从根源上减少废水排放、降低污染,项目团队采用了一系列废水处理的新技术。五冶建设者将打造“零污染绿色钢厂”和“高质量临海工程”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把湛江钢铁基地建设成为南海中的一片“绿洲”。
  面对智能化大数据与冶金化工工业深度融合、冶金化工生产智能化变革的新浪潮,五冶所辖智能维检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凭借钢铁业全流程检修自主知识产权,“问诊”范围覆盖冶金及化工产线智能运维、智慧维检、状态监测与故障智能诊断、智能高效工装研发、智能升级改造等全过程,成为不同钢厂、不同冶金工艺段智能制造研究的“智慧医助”。立足于行业内18个省市、50余家长期战略客户的驻点基地,五冶的维修大数据平台让服务和管理摆脱地域、时间、经验限制,更通过产线智能运维等增值服务,为国内各大冶金及化工企业打造了一个个极具自身特色的“黑灯工厂”,让老钢企焕发了新活力。
  钢铁挺起了共和国大厦的脊梁,也描绘出高质量的梦想蓝图。回望恢弘壮丽的钢铁工业画卷,一路荆棘,也一路荣耀,中国钢铁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再到“向未来”的跨越,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成员,五冶将继续把握时代脉搏,与科技智能同行,助力钢铁行业以领跑者的姿态,逐梦国际舞台。
  系列报道:
  开篇——
  初心——
  匠心——
  丹心——
  尾篇——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五冶,用“心”建造》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
中国五冶:更快·更高·更好

责任编辑:李佩蔺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