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发展,行业在进化,建筑作业不在是现场崩线、和泥、砌砖的“老三样”。走进位于成都简阳的中国五冶集团建筑科技产业园,会发现这里藏着一座生产装配式结构的“百宝箱”,里面有着现代建筑的新模样。

中国五冶集团(成都)建筑科技产业园。
雕琢“积木”
什么是装配式结构?如果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搭积木”。所以,科技产业园的装配式混凝土(又名混凝土预制件,英文名precast concrete,业内简称PC)生产基地也可以被看成一座大型的“乐高零件生产厂”。
一条PC专业流水生产线、一条PC固定模台生产线及一条数控化钢筋生产线,记者一走进这座装配式生产厂房,就会听到叮叮当当的生产交响曲紧张热烈,工人分布在预埋、钢筋绑扎、组模、喷涂、划线、模台清理、脱模等工位,聚精会神地忙着生产叠合楼板。
车间里,随处可见大型自动化工业装备,大部分工序在数字化设备的支撑下自动完成,智造信息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项生产数据和各个工位生产情况。
这样的环境,让一线工人“大为改观”,尽管他们挥汗如雨,但身上都是干干净净的。来访者穿梭在车间,从头到尾完成走访后,白衬衫还是一尘不染,这实在不是一座人们想象中“车间”的模样。
雕琢装配式结构的庞大“积木”,背后是数字赋能和绿色建造的双向奔赴。该基地专注于装配式预制工厂的智能信息化管理,通过数字化工厂的应用,为工厂提供基于云端、数据驱动、灵活可配置的多平台实时协同系统,通过一物一码、生产溯源、移动协同、堆场管控、自动报表,用轻量高效的方式帮助工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工厂无纸化信息化管理。
智能下料、自动振捣、智慧养护、“云端”中控等一系列工厂化、自动化手段,逐渐变“现场建造”为“工厂生产,现场装配”,大幅提高了混凝土构件生产效率。
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备成品质量优、现场拼装快、环境污染低等优点。据统计,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建筑垃圾70%、节约木材60%、节约水泥砂浆55%、减少水资源消耗25%、制造与建造综合降低碳排放18%,有效地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标,充分贯彻了国家双碳战略。
“我们坚持标准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模式。”基地负责人孟鹤飞表示,装配式建筑正在变革建筑形式,或许在未来,房屋建筑也能像生产汽车一样,实现流水线、全自动的生产。

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的南京国际健康城生命健康创新中心。
拼接“积木”
从工厂到工地,建造方式的变革也在加速。走进成都高新区新怡花园项目,8台塔机紧锣密鼓地运送着装配式构件。其中一台高达97米、最大载重18吨的塔机正在来回运转,为预制构件施工吊运材料。在施工现场,还有个智慧工地管理中心,每座塔机的速度、吊重以及当前风速等关键信息均被实时准确地投送到大屏幕上,塔机实时图像也清晰可见。
四川省装配率最高的示范项目——成都高新区新怡花园。
与其他施工现场相比,74%的装配率是它最大的亮点。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装配率达到60%—75%时,就可以被评价为A级装配式建筑。项目负责人介绍,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为建筑领域实现减碳目标提供了重要可行的发展路径。“地上部分现场混凝土浇筑量减少了45%左右,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用工数量节约了60%左右,同时建设周期也将比传统建造方式缩短20%以上。”
由于过去的技术限制,装配式建筑采用的装配式构件大多都集中在建筑工程主体施工阶段的水平构件,如楼板、楼梯,而主体结构中的剪力墙、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并没有被纳入到装配式建筑中来。新怡花园项目,实现了对这三者的纳入,包括楼板、剪力墙、楼梯、飘窗、空调板、卫生间沉箱、装配式装修等在内,都可用“搭积木”的方式来进行。
四川省在五冶示范项目举办装配式技术交流和现场观摩。
此外,五冶还响应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传统钢结构+新型围护体系”的组合创新模式,形成了完善的装配式轻钢结构农房体系,将其成功运用到西昌脱贫攻坚装配式农房建设项目中,还参与了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藏式民居(“崩科”建筑)的现代化改造项目,将装配式轻钢结构农房体系成功运用到对传统臧式民居进行现代化改造中,以钢代木,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守护神圣的“中华水塔”作出贡献。
五冶装配的不仅是一栋栋高楼,更是不断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美好未来。
系列报道:
开篇——
初心——
匠心——
丹心——
尾篇——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五冶,用“心”建造》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