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青海的一里坪盐湖碳酸锂综合利用项目。
沙漠、戈壁、高原……一个个极端环境,考验着人类身体的承受极限,在这里建设工程,每一件事情都比常规地区困难百倍。面对超常挑战,中国五冶集团用勇气与智慧拓荒“无人区”,见证着国家的发展脚步。
戈壁上的拓荒者
柴达木盆地深处一排蓝白色板房前,35名身穿蓝色工装的小伙子围着一个水管头,看着一股清泉正从水管头喷涌而出,像小孩一般欢呼:“通水了,通水了……”
这天是2017年6月30日。这群建设者背井离乡,来到这杳无人烟的戈壁滩已经3个月,还没洗过一次痛快澡,能不欢呼吗?这个地方叫一里坪,距离最近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420公里,不仅是无水、无电、无通信、无人烟的“四无”地区,还严重缺氧。直到盐湖碳酸锂综合利用项目开启,这群拓荒者来到这里,沉睡数亿年的戈壁滩才算真正有了点“人气”。
难做的项目总得有人来做。
五冶青海一里坪项目负责人黄茂清回忆:初到一里坪,杳无人烟,天天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漫天的风沙和厚实的荒凉,接受高强度紫外线的照射,恶劣的环境让人心慌。
现在水通了,这是项目建设打的第一仗。水是从117.8千米远的源头,跨越沼泽地、湿地、草原、沙漠历尽艰辛引来,是整个项目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
276天的鏖战中,拓荒者们每天面对沙漠、戈壁、沼泽、盐碱地,经受烈日、干旱、寒冷、狂风、流沙、沙尘暴的多重考验,在他们坚持之下,最终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2017年11月30日,30万吨氯化钾厂区施工现场迎来了项目主体竣工暨试车仪式,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现场成为呐喊和彩旗的“海洋”。
青藏高原上架设电力天路。
如今,一里坪水通了、电通了、气通了、信号通了,氯化钾工厂、碳酸锂车间机械轰鸣,原料途经各个生产系统,源源不断地打包下线。氯化钾项目年产能30万吨,碳酸锂年产能1万吨,成品仓库整齐地堆满了新生产的产品。
盐湖碳酸锂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有效提高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利用率,为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贡献了拓荒者的无畏和力量。
沙漠里创建的世界之最
沙特首都利雅得以东80余公里的阿尔卡集镇背靠浩渺沙漠,要在其中新建一座世界日产能最大的水泥厂,无异于“无中生有”“白纸作画”。
五冶沙特YAMAMA项目负责人舒真理回想起让他险些退缩的第一次“碰面”:“2014年第一次去现场考察,满眼全是沙漠,没有参照物,我和考察组队员上去了找不到回去的路,转了3个多小时。”沙漠荒凉,反而更激发了大家闯一番天地的斗志。
2016年9月5日,随着五冶沙特YAMAMA项目的正式开工,舒真理也开启了自己的荒漠之旅。开工初期,没有道路、没有通信及网络信号,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地面没有参照物,全靠配备指南针找方位。沙漠中的毒蝎、毒蛇、蜥蜴还常常神出鬼没,一不小心就会遭到突袭。尤其是沙尘暴,经常来袭,工人上班都得戴面罩。
沙漠的考验远远不止这些。恶劣的地质条件、气候已成为家常便饭。项目所在地是热带沙漠性气候,10个月40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很多时候高过50摄氏度。另两个月也不得安宁,是暴雨季节。加之沙漠的沙子只有50厘米厚,下面是坚硬岩石,基础要挖17米深,难度大,进度慢,得先给挖掘机安装破碎锤破碎后,再进行挖掘。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0年3月,两条日产1万吨熟料的水泥生产线正进入建成投产的冲刺阶段,却遭遇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沙特同样也没能幸免。眼看胜利就在眼前,项目冲刺却面临暂停施工风险:窑体砌筑不能按计划组织国内人员进场;部分归国休假的管理人员无法再前往沙特;道路、地坪所急需的材料也因交通管制难以及时供应,甚至停供。面对种种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YAMAMA项目部团队果断地“另辟蹊径”,立即对筑炉环节采取了属地化招标,并迅速组建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队,汇聚力量战疫情,让生产仍旧保持高速运转。

世界日产能最大水泥厂沙特YAMAMA水泥厂。
这些独特的经历,为五冶人参与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工程打开了思路。两条4.6公里皮带超长输送通廊,中途只有一个中转站,中心线偏差仅0.5毫米,成为打破世界纪录的创新工法。
沙特YAMAMA项目中,五冶建设者创新工艺工法,获得专利71篇,省部级工法11篇,成果6篇,其中4篇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条天路圆了梦
“一带一路”的南亚大通道上,西藏日喀则仲巴县帕羊镇地处高原纯牧区,海拔高达5500米,距日喀则市约700公里。以前公路只通到镇上,2020年10月,一条新建成的黑色沥青路——帕偏公路从帕羊镇逸出通车,如一条黑色飘带,向南蜿蜒至偏吉乡。这条路因海拔全在4600米以上,被人们称为“天路”。
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帕偏公路项目。
高原苍茫辽阔,一望无际。蓝天白云下,牧民家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在山坡上啃草。悠哉壮美的高原美景背后,是严峻险恶的自然环境。要在海拔4600米、严重缺氧、气候恶劣的高原修路,犹如高空走钢丝。正如项目负责人卢华林所说,刚抵达目的地就迎来了高原“猛烈一击”——上吐下泻,头晕目眩,嘴唇乌黑,缺氧严重,一边跑医院,打吊瓶,一边咬着牙坚持工作,带项目工作人员考察现场,寻找资源,制定计划,在1个月时间内完成了临时设施建设,为后续建设人员的到来做好前期准备,先解决了吃住行的问题,同时也为项目后续参战人员起到示范引领、克服畏难情绪的作用。
帕偏公路是连通帕羊镇、纳久乡、偏吉乡的公路,全长104公里,沿途需要建大桥1座,中桥4座,小桥2座。其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是一个在海拔5600米山顶的作业点。这么高海拔,人爬上去尚且难受,更不要说施工作业。为了啃下它,项目团队把作业人员分成多个小组,轮番上山,每次都要经历头痛、胸闷、气紧的洗礼,下山后至少2个小时才能缓过来,有时会难受好几天。仅这个作业点,项目团队就花了近一年时间才攻下。
历经两年建设,这条“天路”通车了,建设者们用生命与汗水打通了不可能的道路,彻底改变了当地居民世代外出靠走,运输靠马和牦牛的原始交通运输方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五冶人的拼搏精神。为了高原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我们相信未来,新一辈的建设者会继续挥洒汗水,为这条“生命线”赋予更多的生命力。
系列报道:
开篇——
初心——
匠心——
丹心——
尾篇——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五冶,用“心”建造》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