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安村的排排崭新民居。
金秋时节的简阳,微风带来丝丝凉爽,驱散了今夏高温带来的燥热,鸡仔养殖户段刚开着电动三轮车,穿梭在乡村公路上。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点点光亮,远处的农田传来丰收的香气,车轮下的道路起起伏伏,目之所及,时而平坦开阔,时而重峦叠嶂,简阳独特的丘区地貌在眼前展开。
如果这时天上有台无人机,会发现段刚正置身于一条乡村振兴示范环线中。全长40多公里、覆盖22个村落的它,是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创新实践。
在简阳,这条环线,绿色是基底,发展是主色,承载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希冀,也书写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大文章。
好看好耍,村里的人气旺起来了
段刚生活的荷桥村,作为“家风荷乡”成都市AAA级林盘景区,凭借其“北入口”一条联结成安渝高速连接线的公路,成为简阳乡村振兴示范环线的核心地带。俯瞰村落,千亩荷塘与潺潺流水相戏,平整道路与智慧农场相间,由家风学堂向四周延伸,家风文化基因融入山水,也滋润着村民的内心。
便利的乡间道路也由村内向外不断蔓延,触及的区域日益宽广。来回不到一小时,段刚就从8公里外的松林村送完鸡仔回来了,以往这段路需要两个多小时。

荷桥之路展示中心。(简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经过村口的网红景点“夫妻树”时,他忍不住多看了两眼。两棵枝繁叶茂的黄葛树相对而立,树叶颜色深、枝干壮实的那棵是丈夫,相较颜色浅、略显瘦弱的那棵是妻子,象征着村中的人文和谐。
“这几年因治病欠的债还完了,村里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了,是时候寻个老婆了。”想着想着,段刚的嘴角又不自觉地上扬起来。
段刚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正成为简阳1277平方公里的乡村土地上,诸多村民内心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为让村民真正生活在“田园美景”中,简阳努力绘就“青丘原野自在简阳”大美乡村形态,以特色镇(村)为中心,修建绵延绿道、打造精品林盘。乡村振兴示范环线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覆盖荷桥村、尤安村、连山村、八角村等22个村落,宽阔平坦的公路像一条灵活的巨龙,蜿蜒盘旋,串起丘田林塘、美丽人居。村落各自独具特色却又遥相呼应,俨然一幅美丽画卷。
画卷之上,简阳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大力实施“文旅+”“+文旅”战略,植入特色项目、营造多元场景,用设计点亮乡村、用美学升华生活。

荷桥村鸡仔养殖户段刚。
在这场追逐美的旅程中,“人性化”是主题语,“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在盘活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简阳市文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高文君介绍,为充分发挥本土活力,简阳还鼓励本土企业投资旅游资源,并通过项目提升当地发展水平,用外出学习、培训等方式,鼓励和发动当地新乡贤、返乡创业人员成为旅游带头人,带领乡亲们一起吃上“旅游饭”。
如今,家风荷乡、和乐尤安、千佛桃源以及金色丙灵4个成都AAA级林盘景区在简阳焕发新生,休闲观光、乡村民宿、生态康养、田园旅居等多种业态兼具,“召唤”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只要一得空,我就会去荷桥村的悠然岛坐上一天,喝喝茶,赏赏花,微风吹过成片的芦苇荡时,别提有多美了。”家住简阳城区的杨娟特别喜欢亲近大自然,而离城区不到30分钟的路程让她的“想走就走”更加从容,“这些林盘景区就像城市后花园一样,抬脚就到了,也无需花太多心思去规划。”
像杨娟一样,被这美丽乡村吸引来的,还有上百万人,单就2021年,简阳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09.4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5.1亿元。“入蜀最宜游简郡”正成为许多游客的内心旁白。

荷桥村韭黄种植户袁龙。
如今,简阳乡村旅游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大文章逐渐写就,高文君介绍,未来5年内,简阳力争将乡村振兴示范环线里的7个核心村文旅基础设施打造完毕,激活文旅活力,让简阳的好山好水走出“深闺”。而这条示范环线的成功打造,也将成为简阳样板,延伸出更多示范线。线与线之间相互交汇融合,最终织出全域旅游新篇章。
“以前村里空落落,现在人气越来越旺,推窗是美景,心里美得很,旅游旺季游客来了,还能卖一批农产品,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家住荷桥村的袁龙,是被村干部动员回来的返乡创业大学生,开展农作物规模化种植,他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年的创业梦当下已在田里生根开花,让周边近20户人家一并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如今,看着村里的人气越来越足,袁龙也动起了心思,想要在韭黄种植基地上开发蔬菜采摘服务,让更多人体会乡间野趣。
生活巴适,更多人愿意留在乡村了
“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不仅仅是形态、业态,还有老百姓的心态。要让百姓生活富足,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村民能在家门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游客在这里找到自己愉悦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能在乡村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2016年底,乡村规划师曾文婷返回家乡,应聘进入简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志在营造这份“归属感”。
这份“归属感”,在简阳的“1+3+46”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里,有了明确方向,那便是构建“人地”新关系、打造“人居”新环境、培育“人产”新动能。三位合一,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让更多人愿意扎根乡村、爱上“乡愁”。
将纸上规划写入现实的过程中,让曾文婷尝到了“苦头”,“不同于城市规划发展多年并且理论完善,乡村规划领域更像一张白纸,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参考,亦没有成熟的理论可‘拿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如何快速找到“甜头”?因地制宜是良药。曾文婷介绍,简阳借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安吉县的乡村振兴样板打造案例,打造“一村一品”,充分挖掘乡村特色和资源禀赋,全面统筹自然风貌、建筑风格和大地景观,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品质融合场景,让农民最终受益;在相关项目打造时,注重可运营性,前置资源匹配,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真正普惠适民。
总体规划思路已定,前行的步伐更加轻快。曾文婷说,不同于平原地区,简阳独特的丘区地貌决定了它无法建设大规模聚居点,经多番讨论,便将成都此前在乡村规划实践中探索出的“小组微生”模式,植入到简阳农村安置小区场景。引导农民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打造微田园风光,遵循生态化建设。这种模式之下,村民生产生活水平有效提高,既能望得见山,也能看得见水,更能记得住乡愁。
人居环境得以优化后,产业发展也需跟得上。“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我们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均衡融合发展,一些区域不适合做旅游,那就坚决不做,着重强一产、提二产。”曾文婷解释道,和一产相应的食品烘干、农产品加工厂等第二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有效促进村民摆脱“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生产收入,从而为将来的三产高速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当前,乡村振兴示范环线上的十万亩粮油产业园、简阳天府农业科创园雏形正显,届时,现代化和数字化的加持,将进一步推动简阳农业产业补链强链延链,环线的“振兴”属性也愈加凸显。
因常常下村,曾文婷白皙的皮肤黑了好几度,曾经爱美的姑娘对这些已满不在乎,“找到了适合乡村发展的道路,再看到规划一步步落地,惠及广大村民,就什么都值了”。
以曾文婷为代表的简阳乡村建设者,将构建活力乡村的种子撒向一片又一片地方。如今,种子陆续结出果实,让村民真正尝到了甜头,也牵引着村子自上而下不断创造美好新生活。
距荷桥村20余公里的尤安村,春季来临时,上千亩的桃花连片盛开,宛若一片粉色海洋,与白墙灰瓦的排排崭新民居相映生辉,接踵而至的游客在这里赏美景、购买农产品,也争相挂牌领养桃树,让自己与秀美景色产生愈发紧密的联结。晋良秀家便有好几棵桃树被认领,“平常我们会精心养护,等桃子成熟了,领养人可以来体验摘桃子”。
除此之外,游客们还可沿绿道上山俯瞰美景,晚上在船坞吃火锅、柴火鸡,尽享自在生活。
这两年,尤安村的桃产业种植面积已扩至一万余亩,桃树下套种青菜、大豆、柑橘等,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晋良秀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她常说,这些少不了村集体的有力托底。
作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2018年,尤安村在简阳立足“小城市带大农村”实际,在创新实施的“四合一”(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集体经营开发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改革中不断探索,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引导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现金折股等方式入股尤安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加快新农村建设。
在集体经济的带动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村里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当前,尤安村村集体下辖建筑、物业管理、劳务输出、农机等多家公司和餐饮酒店,集体经济总资产达上亿元。

禾丰镇连山村桃花盛开。(邹文泗/摄)
尤安村的安逸,是简阳市为破题乡村振兴动能不足,构建“四合一”平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就村民幸福生活的一个分镜头。
截至2021年,简阳市累计成立“四合一”集体经济组织636个,全市集体经济增长21.5%,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村(社区)增加至5个。
一场上层设计与村民的双向奔赴,为简阳乡村的活力发展汇聚了合力,美了乡村的“面子”,更殷实了乡村生活舒适的“里子”,“我以前都是在外面打工,现在村里产业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就业也能致富了”,令晋良秀更加高兴的是,愿意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村子里时常传来欢声笑语,朝气十足。
并肩前进,丘区里的乡村底气足了
作为成都的“东大门”,简阳95%的土地在乡村,有22个镇(街道)、291个村(社区),各村经济发展差距大。想要做优做强郊区新城,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乡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乡村。
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线上,作为全省“‘一干’连‘多支’”的重要节点,简阳依托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发展临空经济和高端制造业,剑指千亿级规模产业。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活在广袤乡村土地上的农民并没有被忘记,简阳决策者们把“打造全省乡村振兴丘区示范”作为简阳核心功能之一的决定,写实了这片土地兴旺的未来。
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植被茂密……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资源给予了简阳做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生态基底。但如何有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确存在难点和坎坷:大部分农民仍居住分散,村落建筑风貌杂乱;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对薄弱;东部新区成立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没有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
就此“躺平”?不,一张张自信的面孔给出了破题的底气。曾文婷说,当前简阳有14名乡村规划师,为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智力支撑。看着规划下的乡村一点点改善风貌,村民也对规划有了更多理解和支持,这坚定了他们继续做好规划服务的决心,也相信更多村子的产业会旺起来、环境会靓起来、村民会富起来。
高文君说,并入成都后,看到与成都主城区的差距,但简阳人民最不缺的就是做出好成绩的决心。简阳的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桃产业种植初具规模,相关农业技术以及技术能手兼具,曾经打造樱桃沟旅游区的优质文旅经验也可有效反哺其他村落,助力乡村提升发展能级。
袁龙说,村容村貌越来越好,道路也越加畅通,感觉好日子就在身边。作为乡村振兴的受惠人,也是参与者,他将继续为村子的发展贡献力量和才智,将好的种植经验引入进来,将村里好的产品推广出去,带动更多农户一起致富。
像他们这样充满底气的简阳乡村建设者还有很多,在这片热土上献策献力、挥洒汗水。他们是简阳做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可贵内核,是简阳破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难题的真正“答案”。他们有冲劲、有干劲、求创新,但又不失客观理性、稳扎稳打,就仿若他们生活的那片土地,相比平原多了一分变化与层次,相比山地又多了一分温柔与舒适。
人才的并肩前进,绘就了简阳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美好蓝图。这蓝图里,有清新怡人的自然美景,有村民宜居宜业的自如,更有坚定可持续发展的自信。
而这幅蓝图之美,正慢慢具化为村民内心的感慨。尤安村有一条人行绿道,一直延伸至文家山山顶,在那里有一棵百年黄桷树,站在黄桷树旁,可以看到简阳主城区。晚饭后晋良秀总喜欢去绿道散步,望着城区的点点光亮,她说:“不管是城里还是村里,我们过得都是有盼头的日子。”(蔡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