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成长。(简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一座城的幸福度,在于它的人情味,民生因其美好多彩,民心因其丰盈甜蜜。过去5年,简阳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6.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提升至98%、94.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改、扩)建敬老院31所,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数字交融之下,一幅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就此织就,简阳人都是这图景里的生命因子,他们用各自生活的“分镜头”,诠释了幸福简阳的不简单。
家门口有好学校
“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我有了第二胎,那时候就开始烦心孩子的上园问题。”家长彭丹所住的简阳新城区,当时只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没有摇上号的她最后只能咬牙将孩子送去了私立幼儿园,“孩子每月在幼儿园的花费要2000多,我的工资除去家里基础的开销几乎全填进去了”。
2017年对于彭丹来说是一个转机。从那年开始,简阳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新增6000多个学位,使数千个家庭松了一口气。彭丹将女儿送入射洪坝第二幼儿园,主题活动房宽敞明亮,户外运动场地视野开阔,“一学期只要不到3000元”。这让彭丹轻松了不少。
作为公立幼儿园,园长冷莉在教育理念上丝毫不含糊,制定了全新的教学计划,几年下来,效果显著,彭丹感叹:“女儿现在不仅很懂礼貌,而且上小学后也没有明显的不适应,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做得很好。”现在彭丹的小儿子也即将入学射洪坝第二幼儿园,彭丹可以继续当“甩手掌柜”了。
近年来,简阳市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城乡资源配置。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完成全市“空心学校”撤并工作。5年间,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54所,提供学位6.8万个,实现每一个镇(街道)至少有一所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办幼儿园的目标。“政府共投入了67.6亿元,这样的投入力度是相当大的。”简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多所学校已完成光环境改善,新建、改扩建食堂,优化学生学习环境。
教育要想高质量发展,关键在教学质量。为此,简阳正多措并举跑出“加速度”,写就“家门口的好学校”中的那个“好”字。负责人介绍,简阳以教育联盟为抓手,开创区域交流学习新局面,成都市区域教育联盟共同体学校达63所,与雁江区、乐至县成立“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联盟”,牵头成立的成渝双城古道教育协同发展联盟规模已覆盖11个区(市)县。
简阳不断优化办学思路,自身办学能力强势提升,2018年以来,教育科研先后获省级奖18项,获成都市级奖64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连续5年获评成都市优秀等级。
“我们还邀请成都主城区优质学校来简阳领办学校,共享优质办学理念,并大力引进优质人才。11月7日,成都石室中学与简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将与成都石室中学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简阳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对内,简阳建有29个名师、名校、园长工作室,以经验交流分享的形式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负责人介绍。
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这是简阳教育人的座右铭。如今,简阳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育学校特色项目,打造“一校一品”,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推进职业教育进程,不再“唯成绩论”;一批示范类学校加紧建设,擦亮简阳教育名片……特色、温度、质量、底蕴成为简阳教育的火炬,引领下一代走向更加光明的远方。
大病能在县里治
2021年3月的一天,李云英(化名)正俯身在地里干活,腹部一阵疼痛,听闻简阳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这几年成功救治了很多像她这样的人,还没花多少钱,她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医院的大门。
“当时的情况已经很危险,有癌变的可能。”肝胆胰外科主任张伟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形,在做好充分沟通后,李云英同意做手术。

工作中的张伟(左一)。(秦建华/摄)
这一次,李云英接受的经脐单孔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术式。手术中,在麻醉团队配合下,张伟仅在病人脐部经脐窝上缘做了一个2厘米的切口,然后将手术器械经脐孔放入腹腔,实施精准微创操作,李云英左半肝的病变部位被成功切除。手术疤痕几乎“隐形”。
2016年,作为引进人才,张伟带着具有丰富单孔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团队来到简阳市人民医院,成立肝胆胰外科,加速开展学科发展和技术研究,先后独立开展了30余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研究,成功开展了腹腔镜改良ALPPS等10多项国内领先的新技术。如今,原本肝胆胰外科需要转至上级医院的手术病人90%都留在了简阳。
让百姓享受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简阳市卫健局的目标。近年来,作为四川全省最先拥有“双三甲”医院的县级城市,简阳不断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技术水平,兜牢民生健康。首先便是积极“请进来、送出去”,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国内外一流院校、顶尖机构来简合作办医,实现资源互补,与此同时,加快本市医学人才对外交流学习步伐,构建专业人才队伍。此外,作为成都市首批医共体建设试点单位,简阳通过优化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配置,建成了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为龙头的2个县域医共体,实现了市、镇(街道)两级医疗机构全覆盖,患者在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县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就医也更加省时、省钱、省心。
为优化群众就医环境,当前简阳1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完成基础设施提升改造,4家乡镇卫生院项目正有序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急救中心等5个项目竣工,市精神病医院项目主体也已竣工。村级医疗网点正不断夯实,设置卫生室303个、686名村医,实现了一村一医全覆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如今,简阳群众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互联网+”服务的全面推广,让群众的就医路更智慧、更便捷,大家也更加愿意在县里看病。无数像张伟这样的医务工作者,守住了县域卫生大门,也兜住了“大病不出县”的底。
日常出行半小时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山间的雾气还未完全散去。新建村里的赵婆婆早已背着箩筐,等候在村口的17路公交车站点,最近辣椒都成熟了,得尽快卖掉。这时,侯学彬开着17路公交车缓缓驶来。回忆起10年前,侯学彬感叹,“那时路线少,车也少”。
如今,17路是当前简阳最长的几条公交线路之一,全程24.3公里,贯穿新建村、简阳老城区以及新城区。从乡间美景到热闹繁忙再到高楼林立,窗外的景色变换多彩,车前的道路平坦开阔,车内的乘客自如舒适。
十年间,简阳公交线路由8条增至45条,设置公交站点近700个,日运行达3200余班次,580公里的公交路网铺就了一条条畅通便捷的民生路。

红火生活舞起来。(王晓旭/摄)
“以前要换好几趟车才能到城里,如今坐车不到半小时就能去城区卖菜咯,巴适得很。”李婆婆感叹。
李婆婆口中“巴适”的背后,是城市通勤效率攻坚战的复杂工作。2021年,简阳高铁核心区5条市政道路完工通车,集中整治一批断头路,提高路网联通度,织就完整交通网。其次,简阳大力整改违规占道、乱停乱放等行为,同时通过加强交安设施管理维护,实现信号灯联网联控,改造“老大难”路口等,着力解决制约城市通勤效率提升的堵点与难点。

市民在公园健身。(高旭东/摄)
如今,同城“半小时交通圈”正成为简阳引以自豪的新名片,各乡镇场镇老百姓不仅到简阳市中心城区仅需半小时,从简阳市中心城区到成都市中心城区及天府新区、到周边区(市)县也只需半小时,加上“1空7高14轨22快”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加速成势成形,简阳“入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出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未来近在咫尺。交通的“快”,畅通的不仅仅是市民的生活,更是市民的期盼,一座城市的活力由此迸发,城市的宜居底色也由此彰显。
社会保障送温情
2016年,92岁的方婆婆摔了一跤,陷入了昏迷。她醒后,病情几经反复,最终瘫痪在床,下半身完全无法自主挪动。一辈子要强的她只能躺在床上,忍受无法自理的不便。“那段时间,我婆婆几乎不说话,心情低落。”60多岁的儿媳李女士患有腰间盘突出,因丈夫已去世,不得不独自担负起照顾婆婆的重任,同时还要照顾同样高龄的公公。
“他们的到来,让我松了一口气。”2019年的一天,简阳市医保局从社区得知方婆婆家的情况后,主动找上了门,护理员耐心地给方婆婆修剪头发、指甲,翻身擦洗。如今,护理员每个月来三四次,作为重度失能一级的方婆婆,眼睛里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每月还能领到1700元的补助。
这些都得益于简阳市医保局对于成都市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试点工作的有力推进。2017年,成都市开启长护险试点工作,从初期覆盖城镇职工到2021年初覆盖成年城乡居民、省本级参保人员,2022年7月1日起,将中度失能二级、三级的参保群众纳入保障,保障范围逐步扩大。简阳的参与力度一直名列前茅,“我们有两个第一,一是成都第一个享受长护险城乡居民待遇的;二是开展成都市第一例跨市评估失能人员”,简阳市医保局副局长姚伟说。
长护险制度是对失能人员及其家人的有力托底保障。截至2022年6月,简阳共有4000余名失能人员享受长护险待遇,分为居家、机构、上门护理等三种形式,100余名护理员分头并进,提供贴心护理服务。如今,简单的社保业务可在便民服务站办理。老年人认准了一个办理员,便年年过来。
此外,简阳市社保局还不断加大工伤保险推进力度,“因建筑项目事故发生率高,允许单独为工人买工伤保险,当前超龄人员也可以买,包括新业态就业人员的工伤待遇也正在全力推进”,局长张有芳说,每月每人几块钱的工伤保险费用维护了劳动者权益,也减轻了企业负担,一举两得。
为保障工伤保险基金的合理、科学使用,简阳在成都市范围内率先建立了工伤医疗待遇审核专家库,联合医院深入各工伤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工伤基金专项检查,服务百姓。
社保局服务队带着工伤保险政策进企业、社区、学校、农村,结合知识竞答等多种形式,为千家万户普及工伤保险及工伤预防知识,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上门认证服务,手把手教群众在网上办理社保事项,在“一窗通办”服务台服务好每一位群众。
精度、效度、温度,是简阳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词,这搭起了连心桥,滋养了民生情,绘好了“同心圆”。
文化站活动多彩
随着简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文化阵地,简阳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2021年,简阳多场川剧演出在各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上演,宽阔平坦的小广场上,川剧演员尽情表演,让新老戏迷过足了瘾,“以前镇上很少有这些活动,现在一有演出,文化站这里就挤满了人,特别热闹”。对于来自镇金镇的张丽来说,更可贵的是爱好川剧的她还有机会和演员深入交流,学习川剧日常表演技巧。
与川剧演出嵌套举办的简阳非遗展览、家风文化传播等活动,将本土文化深植百姓心中,润育自豪感。
综合文化站是简阳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简阳市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实现全覆盖,每个镇(街道)有文化站,每个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在此基础上,简阳优化公共文体设施布局和提档升级,培育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台子搭好,品质跟上,一场场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将文艺演出、公益展览、技能培训等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激活了基层群众生活活力;上千册的图书入驻各村文化活动室,群众不仅可以在这里看纸质书,还可云上听书,获取知识更加便捷。另外,盲人阅览室、儿童活动室数量不断增加,艺术普及、普法教育、科学普及、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多姿多彩地开展。
如今,“桃花杯”柔力球赛、“我爱阅读·月朗读”、简阳农民画、石桥镇九莲灯民间艺术表演等一系列精彩活动成为简阳市人民心目中响当当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品牌。群众广泛参与给了简阳文体旅局公服科科长王颖继续深化文化建设的底气,“我们将不断挖掘和传承区域特色文化的优良基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蔡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