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海,29年测量人生路

2024-03-21 17:29:13来源:环球人物网作者:修明霞
  “从起飞到降落,试验段2公里距离,无人机10分钟就航测完了,然而传统测量方式则需要近3个小时,陈师傅真是厉害啊。”长春经济圈环线二期项目测量员张威边操作无人机边感叹道。
  张威口中的陈师傅正是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技能专家陈兆海。由他带队引进的无人机航测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地形测量工作效率,为项目施工进度安排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陈兆海
  而看着测绘无人机在路基上空安全平稳地进行拍照,陈兆海也不禁露出满意地微笑。
  这位皮肤黝黑,左眼小、右眼大的中年人,有着异于常人的坚持。2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测量。
  1995年夏天,陈兆海被分配到了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带着几分稚气和期待,他迈入了测量的大门。期间,他参与建设了诸多重点工程,从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及我国首座航母船坞——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工程,到国内最长船坞——中远大连造船项目1号船坞工程,再到我国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大桥工程,我国北方寒冷海域首条跨海沉管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一项项工程的背后,都见证着他的坚持,他精益求精的匠心。
  眼疾手快,精在千锤百炼
  2004年,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进入大干阶段,陈兆海所在的测量团队肩负起基床抛石检验的重任,检验要求标高精度20厘米。“这看似很短的一尺距离,却深藏着极大的挑战。”陈兆海坦言。工程所处地区海况十分恶劣,水深30米,流速1米每秒,全站仪这些高端仪器无法适用于这种水深流急的外海施工,既要满足水下抛石的精度,又要满足施工进度的目标,这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实现。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陈兆海忽然想起了一个老法子——“打水砣”。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用来测定水底点至水面的高度,但受水流、水深及尺身型变等因素影响,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水砣触及海底的2到3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这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向来追求高精度的陈兆海决定亲自挑战。那段时间,陈兆海常常是一连几天吃住在海上,40多斤的“铁疙瘩”,每天要抛提成百上千次,一连几个月,几乎把所有工闲时间全部拿来练习眼力和反应速度,硬是把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300多米的码头,一年的校验时长,不服输的陈兆海一举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厘米级的奇迹。就是这样,他用超乎常人的毅力为水下基础施工提供了准确的测量数据,保证了沉箱安装的高效推进。
  困难重重,精在百折不挠
  2007年,陈兆海作为测量班长投身到了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工程建设当中,该工程采用湿法施工工艺,水下基础整平标高精度要求2厘米。面对巨大的履约压力和不断攀升的物资成本,陈兆海决定采用当时比较高端的设备——全站仪。然而测量过后,显示屏上的数据并未让大家感到一丝兴奋,受海上折光等因素影响,标高精度只能达到5厘米。“这么高端的设备都无法达到要求,我们该怎么办?”测量团队犯了难。有着多年测量经验的陈兆海并没有因此退缩,把事儿做细、做精一直都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全站仪不行,他又提出了GPS技术,但咨询过老师后,这一方案也被一票否决。“新设备用不了,那就试试水准仪这个老办法。”为了快速找到突破口,他再一次大胆地突破设想,将过去陆地测量的理论应用到了水下。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新麻烦又接踵而至。当时测量班人员大多为半路出家,对测量工作都是边摸索边成长,连一个成熟的辅助员都极少。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测量班里的行家柳师傅自告奋勇。翌日,海上风平浪静,人员、设备、船机全部就位,凭借着10多年的测量经验,陈兆海瞬间读数、一次搞定,“精度2厘米,达标!”内心掩饰不住的喜悦在他黝黑的脸上绽放开来。
  对标一流,精在技术革新
  南有港珠澳,北有大连湾。和港珠澳大桥不同的是,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是我国在严寒海域建设的首条沉管隧道,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测量精度需要对标港珠澳大桥,实现超差精度5厘米以内。
  为了实现目标,陈兆海一边向专家教授学习取经,一边同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技术中心攻坚“多波束测深系统扫测代替传统水工隐蔽工程验收方式”课题。从设计图纸看,海况地质十分复杂,多礁石多溶洞。而首次水下扫测数据与现有基床整平验收数据比对相差达10厘米。为此,他前往设备生产厂家调研,到港珠澳大桥项目和深中通道项目现场学习,并引进了第一套可以三维扫测的多波束设备。
  海底隧道施工环境远不如陆上安稳,风浪颠簸是常态。这对于需要严格依照水平和稳定的几何关系开展测量的多波束设备而言,极大影响了数据的精准度。设备是死的,但人是活的。经由折叠伞的启发,陈兆海团队研究提出为多波束系统的五个分部仪器定做连接架。经四个月的多次改进后,终于研发出一款可拼接、适合任何船型的拆卸式连接器,让仪器长出了抓住船舷和站稳海底的“手脚”。较于单波束6小时的工作量,多了手脚的多波束设备仅需30分钟,且超差精度达到5厘米标准。
  “他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练就了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以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为大国工程建设保驾护航。”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颁奖词中曾这样描述他。
  获得诸多荣誉的陈兆海始终不忘初心,“精益求精,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天的每一项任务,相信平凡的工作也能创造辉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者单位: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