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光树:“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024-04-16 14:09:00来源:环球人物网作者:廖伯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两句诗描绘蒲光树的退休生活,是最恰当不过的。
  蒲光树

  蒲光树何许人也?他是成都市双流区的退休干部。自从退休以来,蒲光树与文字为伍,撰写了大量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作品涉及亲情、友情,乡音、乡情,阅读感悟等方方面面,部分刊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四川文学》《华西都市报》等报刊。他还出版了散文集《烤红薯•方便面与拉钩钩》,先后获得第四届“四川散文奖”、四川省报纸副刊奖二等奖、四川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先进个人、第十届冰心散文奖等奖项,被评为双流2023“十大最美奋斗者”。

  许多人纳闷,要取得这样的文学成就,就是写了几十年的作家,也不一定能做到。蒲光树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何有这样的成绩?对此,蒲光树很洒脱,借用冰心先生的名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其实,这也是蒲光树人生事业取得成功的座右铭。

  爱的种子发了芽

  蒲光树的老家在川东北的西充。那儿历史厚重,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远有“诳楚存汉”大将军纪信、三国硕儒谯周、唐代高僧何炯……近有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创始人张澜……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小的时候,蒲光树就在父母和乡邻的讲述中,得知这些先贤的故事。上小学时,蒲光树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一天到晚搞运动,他对课文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老师叫背课文,蒲光树就使劲背,一本语文书背得烂熟。“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稻子笑弯了腰……”一些课文内容,蒲光树至今还记得。

  上初中的时候,供销社只卖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没有文学书籍。同学们私下传阅《林海雪原》之类的文学书籍,蒲光树便悄悄借来阅读。他读的第一本小说是《林海雪原》。一下子被主人公少剑波的故事吸引住了,读得如痴如醉,常常边吃饭边读书,甚至晚上借助豆大的煤油灯读到深更半夜。那时的煤油凭票供应,很缺乏,每天点煤油灯读书,需要大量的煤油,母亲很心疼,但并不反对,只是常常提醒他节约点。读完了《林海雪原》,蒲光树感觉眼前一亮,人都有了精神。于是,《青春之歌》《烈火金刚》《保卫延安》《苦菜花》《红旗插上大门岛》等,蒲光树相继读了近30本小说。这些小说中的好多故事情节,他都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那时,每个生产队都订有《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红旗》杂志。生产队长见蒲光树有点灵性,便把从公社邮电所领取报刊的任务交给了他。蒲光树每天下午放了学,就到邮电所去拿,这给蒲光树提供了读报的机会。回家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报刊,从第一版到第二版,直到读完,再给生产队长送去。蒲光树发现,报纸副刊很对自己的胃口,便悄悄地留下来,反复阅读。有一篇小说《三赶唐震山》写记者为了采访一个先进人物,跑了三个地方,通过三个地方的水利建设场面,反映了火热的现实生活。文章虽短,却很有趣,他读了好几遍。

  农业学大寨那会儿,每个生产队都要搞山头广播,生产队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蒲光树。每天早上,他手拿一只铁皮话筒,爬到山坡上向全队社员读报,宣传时事和方针政策。每天读完报纸,喝一碗红苕稀饭,再背着书包上学。“第一次读,很不好意思开口……读报纸,既挣了工分,又锻炼了我的阅读能力,我还是很感谢那个生产队长的。”蒲光树说。

  上了高中,学校要办黑板报。班主任老师发现蒲光树的作文写得不错,就叫他办板报。组稿、编稿、写稿,连抄带写,蒲光树的表达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他们班办的板报,算是学校里最好的板报了。

  高中毕业后,蒲光树回到了农村,但文学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里扎了根发了芽,他时不时都要写那么几句。尽管没有发表,内心却已经很温暖了。
  蒲光树

  一路相伴,爱有所获

  日复一日地干农活,太阳把蒲光树晒得黑黢黢的,暴雨淋在身上滋溜溜地滑跑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是,蒲光树保持了阅读这个好习惯。

  那时,农村青年要想跳出农门,只有三条路,一是当兵,二是招工,三是入学。入学要推荐,蒲光树没有机会;招工进城,更是想都不敢想;最后只剩下当兵这条路了。蒲光树的父亲被拉壮丁,成为川军的一员,两次出川抗日;淮海战役中被俘,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渡江作战,解放上海;朝鲜战争爆发后,第二批入朝参战,参加了长津湖战役。战争中,蒲光树父亲的右手臂被打断,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生活困难时期,父亲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把蒲光树兄妹拉扯大,吃尽了苦头。1976年,考虑到蒲光树是革命军人的后代,家庭十分困苦,组织打算让他去当兵。蒲光树满怀期待,参加了入伍体检,却由于色弱,没能过体检关。这个小小的打击,并没有熄灭蒲光树的希望之光,他想起了《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想起了那些小说中一个个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哪一个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文学的力量带给他许多慰藉和温暖。

  时间很快到了1977年秋。蒲光树正在地里挖红苕。民办老师跑到红苕地说:“要高考了,你报名参加高考吧。”上大学读中专不是要推荐吗?蒲光树有点不信:“莫开玩笑哦,挖红苕都搞不赢,不要耽误我的工夫哟。”民办教师说:“都开会了,要求学生都报名参加高考。这回是真的。你不报名,你莫后悔哦。”见民办老师说得这么认真这么恳切,蒲光树就报名了。

  填志愿的时候,蒲光树问班主任填啥好?班主任说:“不晓得是不是当真的,你想怎么填就怎么填。”蒲光树心里想,我喜欢文学,想当记者,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于是,蒲光树麻起胆子(四川话大胆的意思)填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我那时不想当老师,没有填报师范院校。”蒲光树说。

  高考结束,蒲光树语文考了80多分,数学考了16分。蒲光树还算考得好的,上了大学体检线。当听到广播里通知他参加高考录取体检的消息时,整个生产大队都轰动了,人们纷纷跑来祝贺。后来,虽然没有被高校录取,但所有参加了高考体检的人,都安排到南充师范学校学习。

  从事教育工作后,蒲光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进修,一直笔耕不辍,每有心得都会记录下来,整理成文,贴上8分钱的邮票寄给教育刊物,篇篇都发表了。1993年,双流县广招天下英才,蒲光树被引进到双流中学教语文。因笔杆子过硬,后又调到双流县人大机关工作。几十年来,尽管工作在变,身份在变,角色在不停地转换,但不变的是对文字和对文学的热爱。

  “文学让心里平静,让工作有起色。”蒲光树深有感触地说。

  爱就永远爱下去

  一晃就退休了,蒲光树并没有失落感。这点,他是向苏东坡学习的。东坡居士不论身居何处,都是旷达的、澄明的、通透的。对于工作岗位的理解,蒲光树说,一个人,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要修炼自己的内心,珍惜岗位,珍惜每一天。回想起在乡下当农民的日子,耙田栽秧,他耙得平平整整的,田埂搞得光光生生的,秧苗也栽得横平竖直,是人人学习的榜样。即便是进城了,他对工作也是一丝不苟,多次获得上级的表彰和奖励。担任九三学社双流县主委,他探索建设九三学社精神家园,创造了“九三学社双流经验”。

  人生不过百年,四十岁前,追求个人成就;五十岁后,助力子女成就。蒲光树给自己的退休生活确立了三大目标:一是勤于锻炼,养好身体不添乱:二是做好家务后勤,让子女少一些后顾之忧;三是发挥爱好写散文。

  蒲光树说:“写了一篇好的散文,简直比吃了一盘回锅肉还香。”他把打麻将闲聊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独自在字里行间找寻人生的快乐。

  通读蒲光树的散文作品,大多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退休后,每天接送孙女上学放学,便成了他的日常。冬春季节,孙女下午放了学,就被烤红薯的香味吸引。看着孙女吃着香甜的烤红薯,笑成了一朵花,蒲光树的心里非常甜蜜。后来,孙女喜欢上方便面。为了孙女的健康,转移孙女对方便面的注意力,蒲光树让孙女背诵古典诗词,以小孩游戏拉钩的形式,约定吃方便面的次数。烤红薯、方便面与拉钩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烤红薯、方便面一旦拉了钩,就在小孩的心里种下了诚信守约的种子。这些来自于生活的丰富、有趣的素材,成为蒲光树的写作源泉。《烤红薯•方便面与拉钩钩》一文写成,受到各方热捧,202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时,便以此作了书名。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曹纪祖对蒲光树的散文评价道:“孝子情怀,舐犊情深;写岁月沧桑,观世道人心;记录寻常生活,问询天地良心;有忧患之大爱,颂生命之常新;为文无刻意,足以见真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蒲光树说他到双流三十年了,在双流的土地上工作生活,为双流发展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见证了双流的飞速发展,与双流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走上写作之路,他用手中的笔抒写双流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皂荚与银杏的深情守望》《棠湖韵味》《那一树桃花》《情满凤翔湖》《阿各的幸福生活》《小区书记的大情怀》等叙写双流的散文作品,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华西都市报》等报刊刊发,表达了对双流深深的爱。

  爱文学,爱双流。入选双流十大最美奋斗者,是激励,更是鞭策。蒲光树表示,要积极走进社区,贴近老百姓,让文学之爱与双流之爱结出爱的果实,以此回报双流这片土地给予自己的深情厚爱。“这辈子就这点爱好,爱就永远爱下去吧。”蒲光树说。(供图:李锴)
责任编辑:李璐璐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