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段书婷,是校研究生会的宣传部部长、班上的文体委员、青年志愿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还有一重身份,作为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2019级研究生第一团支部书记,她近期荣获了校“魅力团干部”称号。
从“个人志愿者”到“共青团干部”的自我转型
段书婷上大学时,加入了当地志愿者组织,常常利用空余时间参加志愿活动。当组织想要培养她成为管理者时,她却拒绝了,“我那时比较年轻,想着自己当好一个志愿者就行了,害怕去做管理,应付那么庞大又琐碎的事务。”
后来,段书婷来到四川师范大学攻读硕士,转折点也由此开始。“最初投身党团工作,是因为好奇心吧,人到了新的环境,也想尝试更多的东西,” 加入研究生第一团支部几个月后,负责相关工作的学长要外出实习,便将资料一股脑儿塞到段书婷手里,她应允下来,开始学着一个人办活动,“直到次年有小伙伴加入,才感觉肩上担子轻松了一点。”
画画时的段书婷
从研一下学期“单枪匹马,临时受命”,到如今担任研究生第一团支部副书记,段书婷逐渐习惯了“管理者”的角色,“让我能坚持下来的理由,是我们团队的小伙伴都非常好,做活动时大家都抢着多做一点,给了我最大的配合与支持。”
这期间,段书婷以时政热点为学习重点,第一时间带领支部成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并参与了“聚焦‘两会’精神”、“学‘四史,迎‘百年’ ”、“秉持师大精神,坚守青年情怀”系列活动等12次党团活动。
线上党团活动
从“写稿达人”到“策划达人”的华丽转身
有段时间,向来“早睡早起”的段书婷,竟然一反常态,开启了挑灯夜战的模式。夜里十二点,室友从蚊帐里探出头来,发现段书婷还在对着电脑上的文档较劲,“原本撰写新闻稿的工作,是大家轮流来,到我写的那次,商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的书记聂冰青看到了稿子,自此便点名让我写稿。”
端起相机拍照的段书婷
被信任的背后,也有一份压力。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蔡纪忠主管校研究生会的宣传工作,他对新闻稿相当严格。为了写出完美的新闻稿,段书婷格外细致,每次写好后,都会翻来覆去地检查文字、标点和图片,斟酌标题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简练。“蔡院长经常指着照片对我说:‘你看这里,如果换个角度,是否会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段书婷坦言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严师益友”的指引和帮助。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段书婷在写稿上越发轻车熟路。任职期间,她带领成员撰写稿件20余篇,审核、发布稿件100余篇。
教室里的段书婷
挑起研究生第一团支部书记的担子,绝非易事。岗位职务向段书婷提出了更高要求:策划选题、组织活动。
“传统的党团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也不太高。” 一次,在学习某时政知识时,负责讲解的同学在台上说了一大通,台下却死气沉沉。“如何才能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增强大家的参与感呢?”段书婷不断思考,大胆尝试,在保留原来理论传导、视频学习、经验分享的活动基础上,推出了新的活动形式。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段书婷借此契机,策划了一场“党史知识竞赛”的活动,提前在群组里发放题库,供大家学习。活动当天,同学们现场扫码做题,即时出分数排名,不及格的同学需“补考”,考分高的同学还能得到奖励。这种“奖惩分明”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有的同学在活动结束后找到段书婷说:“以前我们是‘填鸭式学习’,总觉得这些知识和自己是割裂的。现在改变了方式,学习的劲头一下子就上来了。”
在党团活动的创新优化上,段书婷和团队的小伙伴频出新招。“商学院学生有时在写论文时,需要用到专业的建模软件,但他们连去哪儿下载都不知道,更不会操作使用;学计算机的学生,要举办活动比赛,在做经费预算时,常常倍感头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段书婷带着成员们策划组织了一次“商学院联合计算机学院跨学院学术交流活动”。这次活动,恰是将两方力量结合起来,便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后来,有同学向段书婷建议:“下次试试跨校的交流活动呢。”这再次给了她莫大的鼓励和信心。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张译丹也对这次交流给予了高度评价:“有趣,实用,接地气。学生们愿意参与,也在活动中学到东西,获得快乐。”
“商学院联合计算机学院跨学院学术交流”活动
在段书婷眼里,党团活动丰富多彩,既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也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她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善于将青年们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融入党团工作之中,不断促进青年的理性思考和交流,也让团员青年有了更多参与感和快乐感。
(图片由段书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