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硬”到“软”,特斯拉真找到“痛点”了吗?

2021-04-28 10:05:41来源:环球人物网作者:羊佳
原标题:从 “硬”到“软”, “失控”的特斯拉真的找到“痛点”了吗?
 
  环球人物网4月28日电 (羊佳)上海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持续发酵。最新进展是,特斯拉在市场监督总局的督促下公开了行车记录。对此,维权车主和企业对数据真假各执一词。
 
  事件尚未定论,围绕特斯拉维权的话题也还没有停止。
 
车主维权(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系统升级了吗?能耗过高怎么办?这个月还会降价吗?”在一个聚集了100多人的特斯拉车主微信群里,每天有上百条消息询问车辆操作问题、分享和客服的协商经过……这些车主大多是“车顶维权”事件后加入的。
 
  “我(的车)能耗230多了,不知道为啥?”河北唐山的特斯拉Model Y车主Wenjie(微信昵称)在群里抛出自己的问题。仅几秒钟后,就有多位车主针对Wenjie的疑惑分享自己的经验。来自深圳的Model 3车主老羊(微信昵称)告诉群友自己曾向深圳客服反映过能耗过快的问题,但在和客服交涉的过程中,他最直观的感受依然是问题没有解决,“车没问题,肯定是人的问题,路的问题。特斯拉官方也是这个意思。”提出自己的疑惑,希望解决问题的初衷很快变成了互相调侃和安慰。短暂的吐槽后,群里安静了。
 
微博截图
 
  企业隐身时,这里成为了车主们后方的技术支持地、个体情绪发泄地和采取行动前的缓冲地带。但企业若长期“潜水”,积攒的问题和矛盾就会浮出水面。
 
  4月19日,上海国际车展媒体日现场发生特斯拉“车顶维权”事件后,特斯拉在第一时间的回应相当强硬,表示没有办法妥协。随后,特斯拉被央视、新华社、中央政法委等官方媒体轮番点名。20日晚间,“不妥协”的特斯拉态度急转,表示将尊重并坚定服从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决定,尊重消费者,遵守法律法规,坚决坚定地积极配合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所有调查。26日深夜,特斯拉发布微博称,过去几日,我们让所有特斯拉车友们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对此我们感到万分抱歉。官方媒体和政府机构介入后,特斯拉的公关“刹车”似乎终于启动了。

  此前,特斯拉已在中国市场“高速行驶”了多年。2014年,特斯拉首次进入中国,中国消费者开始用真金白银的热情欢迎它的到来。2020年1月,特斯拉中国工厂第一辆车下线交付,标志着上海超级工厂的正式投产。特斯拉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显示,2020年全年,在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保证下特斯拉共生产和交付了约50万辆电动车,交付量同比增长36%,其中大部分增量源于中国市场。特斯拉2020年在中国销量为147,997辆,其中国产Model 3占94%。其全球销量为499,550辆,中国市场销量占比为29.6%。
 
  中国市场对特斯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特斯拉面对中国个体消费者和舆论前倨后恭的态度让人费解。我们虽然是在这里谈特斯拉,但我们其实谈论的是一种以该公司为代表的现象及实质:消费者遇到问题时,面对大型企业个体应如何发声?事实上,车主们无论是在微信群、车友论坛、贴吧还是客服中心吐槽或分享经验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然而,面对企业和监管部门,表达的再多往往并不意味着实际表达的诉求可以得到解决。
 
微博截图

  诚然,极端维权方式不值得鼓励,无论是涉事企业还是消费者,都要在法治框架内表达诉求,既不能鼓励维权者“一闹就灵”,也不该让人觉得企业方“店大欺客”。“如果事故原因是特斯拉,所有车型的车主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况就有案例可寻了。这样以后车厂们遇到问题也没办法私了,而是努力提升安全性了。”从事法务工作的Wenjie希望“车顶维权”事件后,大家能有一种更理性的维权方式。“车顶维权”的女车主付出了拘留的代价引发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再换来企业的关注。这主要是出于个体消费者在市场上缺乏能充分表达意见或建议的路径,并将其反映到商家和监管部门的决策和裁判中去的机制。转而寻求媒体和舆论的监督,变成了消费者维权的一种延伸和补充。舆论监督虽然重要,但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亡羊补牢。归根结底,汽车产品承载的是个体生命和公共安全,企业在不断发展和优化新技术的同时,能否关注利润和技术之外的个体表达和公共环境,提供给消费者一种更畅通的沟通机制,从而引导出能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无论何时,让消费者乐意买单的应是新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企业“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责任编辑:龚子程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