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谢川:“上天入地”练就“火眼金睛”

2021-04-30 10:58:36来源:环球人物网作者:何竞
原标题:【成都工匠】姚谢川:“上天入地”练就“火眼金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也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环球人物网记者走近“成都工匠”姚谢川,看他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一身“真本领”。

 
  “有困难,找陕哥”。在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城东供电中心,有一位善于处理棘手故障和难题的“陕哥”,他原名姚谢川,山西运城人,来四川已有四十年,如今口音中仍带着浓郁的“家乡味”。
 
  姚谢川说:“我从事电力工作四十年,一开始做的是‘天上’的活,接着是‘地面’的活,现在主要管的是‘地下’。”从基层电力检修班组学徒干起,如今姚谢川已是城东供电中心的“台柱子”,2020年,他荣获“成都工匠”称号。
 

姚谢川
 
  战“天上”,咬牙爬上电线杆
 
  1981年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刚去单位报到,17岁的姚谢川就被班主带去龙泉山巡线,20多个工友挤在一辆东风卡车的货斗中。“龙泉山上很冷,风把搭在车头的帆布篷掀起来,身上都冻僵了。”到了巡线地,姚谢川手指冻得发麻,但还是咬着牙爬上电线杆,“如果不是身上绑着安全绳,我没准就会掉下来。”
 
  上世纪80年代,成都电网远不及如今的星罗密布,城区供电量不及现在的二十分之一。可姚谢川所在的抢修班,工作也并不轻松,他们负责包括城区、龙泉、新都等整个大成都范围的电线维修工作,加班加点是常事。“有时报修电话刚放下来又响起了,一天下来话筒都会发烫。”
 
  爬电线杆抢修,光靠体力可不行,姚谢川是个善于思考的人,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常见技术问题,想了不少办法,自己来改进工具,极大提高了拆卸、组装、更换配件的效率。
 
  作为见证成都电网建设迅猛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姚谢川说:“以前成都天空中到处密布着架空电线,我刚工作时,谁家门口有这些电线,是地处繁华地段的象征。而现在,电线下地改造后,在成都市区内基本看不到空中的电线网了,地下采用的入地电缆设备也更加先进。”时代的进步,城市环境的转变,暗合了姚谢川工作内容的改变。从线路工区检修工,到配网中心操作班班长,再到现在城东供电中心配电运检一班副班长,姚谢川经历过的电力检修工作可谓是“上天入地”。
 
  查“地下”,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姚谢川转岗“入地检修”,有种“重担当前、舍我其谁”的精神。“当时单位缺乏电缆故障查找人员,领导找到我,我是老员工,不好推辞的,同时也想挑战一下。”姚谢川的“底气”,来自他对新技术浓厚的兴趣以及钻研精神。他感叹现在的时代真好,只要懂得上网,就能学到天南地北的知识,体会学无止境的快乐。在决定转当“电缆医生”后,姚谢川通过积极自学、与厂家交流沟通、总结实际故障查找经验,短短一年就成为城东电缆故障查找领军专家。
 

故障车旁的姚谢川
 
  电缆故障的性质,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接地故障、短路故障、断线故障、闪络性故障、混合型故障。据姚谢川介绍,电缆埋在地下,要将“病缆”找出来很不容易,由于仪表精密度以及电缆敷设路径的影响,往往测距只能判断出故障点的可能位置,找到可能地段后还需要其他检测手段精确定位故障点的位置,这就是故障定位。常见的测距方法有电桥法、低压脉冲法、闪络法等,定位方法有声法及音频电流感应法。
 
  姚谢川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他凭借细致的“目视、耳听、头脑分析”,整理出一套电缆故障“分段定位法”,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故障判断和定位,还能有效缩短电缆故障的查找时间,从而及时处理故障、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供电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姚谢川在工作现场
 
  城东供电中心的新员工熊涛涛,曾在一次会上,分享了她在配电运检班的小故事:“当时下着大雨,由我第一次独立对线路依次进行分段升压排除故障,到晚上11点了还一直没找到故障点。当时正年休的姚谢川师傅闻讯,迅速打车赶来现场,经他指导,才发现是升压旋转按钮里面滑丝了。”
 
  在熊涛涛等新员工眼里,姚谢川是有“火眼金睛”的,他像是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看穿“皮相”直抵“病灶”,能以最快速度发现问题症结之所在。
 
  (本文图片由姚谢川提供)
责任编辑:龚子程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