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莅临“人民学习”演播厅,带来了《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精彩授课。
姚景源首先带我们回顾了2021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表现。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尽管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姚景源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虽然中国经济面对的内外环境充满困难与挑战,但是我国在经济增长、就业、通胀、国际收支四大领域均超预期实现了年初所设定的目标,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目前,我们依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这一问题,问题的根源来自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
姚景源对以上三个根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一)需求收缩
需求收缩主要是指内需收缩,是投资和消费的收缩。我国目前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三个主要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受疫情影响,2021年1-11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0.5%。由于餐饮、零售、服务行业在疫情期间的停业,我国消费需求一度下降。在房地产方面,中国百城房价“先高后低”,年底跌势渐显,累计涨幅连年收窄,给政府财政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体现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于钢材、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经营面临压力。姚景源说:“目前我国的生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企业无法将涨价压力通过产品转移出去,就会造成一定的经营困难。”
(三)预期减弱
姚景源说:“我一直认为,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可怕。我们对预期的判断直接影响发展策略的制定。好的预期带来积极的发展策略,坏的预期带来消极的发展策略,消极的发展策略会造成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为解决以上错综复杂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姚景源认为:“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是要把握一个‘稳’字。”
(一)稳经济增速
姚景源建议:“没有必要追求过高、过快的经济增速,盲目求快只会导致更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姚景源认为,当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时,才能实现“政府有税收、企业有利润、百姓有收入”。
姚景源认为,稳住经济增速就是要稳住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要加大投资力度,将‘十四五’规划中的多个大项目前提,形成实物量;要刺激消费,研究如何让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要把握宏观经济政策,让出口这架马车发挥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稳就业
我国202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约为909万人,2022年底预计将达到1200万人到1300万人之间,就业问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姚景源表示,稳就业需要稳住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市场主体发展得好,稳就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稳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姚景源认为,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市场主体,采取降准、降息的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姚景源指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目前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产品存货增加、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资金流紧张。
姚景源说:“采用降准、降息政策的同时,一些好的财政政策要继续延续,比如减税降费。这样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企业有活力,才能吸收就业、创造财富,人民有了财富才会进行消费,消耗企业产品。”
课程的最后,姚景源表示,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比较优势的变化。过去基于大量廉价劳动力而实行的“大出大进,两头在外”模式,曾经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目前,因创新内生动力和压力不足,使得我们要把创新放在整个国家发展核心战略上;二是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投资等,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