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眼”丹景台。
春光融融的成都龙泉山丹景台旅游景区,车流如蚁,人潮涌动。成都东部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首席规划师杨兴地陪同客人再次来到丹景台上,举目四望,团团鹅黄的新绿像波浪一样向丹景台涌来,远处的三岔湖仿佛就在脚下,耸立的丹景阁就像一枚坚硬的松塔直刺苍穹……
三岔湖。
杨兴地一边为客人兴致勃勃地讲解,一边为未来的发展而兴奋。作为成都东部新区的规划者、建设者之一,杨兴地的心中有种苦尽甘来的甜蜜,还有一种白纸作画的成就感。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获批建设的时候,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的杨兴地就参与到天府国际机场和综合交通的规划之中了。从那之后,杨兴地便与成都东部新区这块沸腾的土地结了缘。
“刚过来的时候,这里全是农村,高高低低的小山丘就像一锅刚刚出锅的馒头。搞规划相当于是中国绘画里的大写意与工笔画。”这个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用通俗易懂又兼具传统文化的话语,道出了规划的科学、严谨与极端重要性。
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规划,成都东部新区的规划担负着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战略,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全局和省市发展大局的使命。这就决定了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担当。
规划专家们深刻把握成都东部新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建设成都东翼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现代化新城为主线,聚焦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先进制造业承载和创新策源转化等核心功能,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区新实践,支撑成都市构建“一山连两翼”城市新格局。
具体就是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划定了6条控制线: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有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二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三是划定地质灾害防控线;四是水资源管控线;五是历史文化保护线;六是安全底线。
规划引领,谋定而动。成都东部新区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正徐徐展开。
塑造蓝绿交织生态空间
成都龙泉山丹景台旅游景区是成都主城区进入东部新区的第一道天然屏障——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南段,森林植被丰厚,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本底良好。
2017年4月,成都以“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市民游客喜爱的生态乐园”为总体定位,全面启动总面积1275平方千米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
丹景台旅游区作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第一个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项目,规划建设了包括丹景台、丹景阁、丹景里及丹景亭四处特色功能性建筑。这些特色功能性建筑的建设与周边区域的综合景观提升、游憩设施建设、两条上山道路的改造,让“荒山野岭”变身为“网红打卡地”。
“一个地方,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生态了。生态优良的地方,人们的舒适度就会显著提高。”杨兴地感触颇深,“丹景台旅游区的规划建设,仅是成都东部新区塑造蓝绿交织生态空间的一个缩影。”
在成都东部新区,“一山一江三廊多湖”的生态格局,为塑造蓝绿交织生态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山”便是纵联南北的龙泉山。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是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东部新区通过对龙泉山的土地综合整治、森林公园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推进了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增强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保护了鸟类迁徙廊道,推动了生态价值的转化。
“一江”是指贯通成都东部新区全域的沱江及支流水系。通过提升沱江、绛溪河生态品质,增强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在沿江沿河布局大型城市公园,推动形成了拥江发展的格局,打造出城市核心的生态骨架、景观廊道,彰显了山水新城的特色和魅力。
成都东部新区城市核心区。
“三廊”指的是城市组团之间的三条楔形廊道。这三条廊道,由西侧的龙泉山延伸到东侧的丘陵腹地,承载了成都东部新区现代农业、生态绿隔、生态游憩、运动健身等多种功能。
“多湖”包括三岔湖、龙泉湖、龙马湖等多个湖泊。成都东部新区严格保护区域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加强湖岸线保护,严控滨湖区域建设。
对“一山一江三廊多湖”的生态治理和保护,使成都东部新区蓝绿空间的占比达到了惊人的72%,构建了城绿相融的“组群式”发展格局。
全域统筹城镇开发空间
经常坐地铁往来于天府国际机场与成都主城区的人们都知道,中间有一个叫“三岔”的地铁站。与其他地铁站不同的是,三岔站建在地面之上。出了地铁站,一眼就看见对面的林栖·活力城。林栖·活力城一头连着三岔站,一头隔林栖大道连着西部金融创新中心。杨兴地所在的成都东部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就在西部金融创新中心A栋5楼办公。
地铁18线“三岔站”。
林栖·活力城是成都东部新区首个商业项目。2023年8月28日,首批商家正式入驻。有星巴克、肯德基、茶百道等品牌企业,还有三岔湖汪氏羊肉汤、巷吃鲜鱼坊等“本土之星”。林栖·活力城一开业,便成为潮流、人气的集合地。在这里,可以随时逛最爱的品牌商家,还可以和朋友一起喝杯咖啡,再来一顿热辣的烧烤……
许多人并不知道,在林栖·活力城楼顶,有一个空中体育场。标准的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跳远的沙坑……可以满足多种体育锻炼和体育赛事。
林栖·活力城将街区商业和空中体育场结合,再与屋顶运动场的人工草坪、周边的林栖公园,形成了一道延续生态本底的城市“中央绿芯”。
“这种规划设计模式,将平地、坡地、水面、屋顶等全域统筹考虑,最大程度地呈现出舒适自然的生活方式。”杨兴地说。
全域统筹,让城镇的开发空间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将成都东部新区低碳、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各个区域的项目中。成都东部新区总面积870平方千米,下辖15个镇(街道)。按照全域统筹这个思路,整体规划为“2个新城+5个重点片区+14个产城融合单元+88个未来公园社区”。
2个新城为空港新城和简州新城。5个重点片区分别为:国际空港经济区(成都东部新区片区),规划面积9.3平方千米;未来医学城,规划面积14.79平方千米;未来科技城,规划面积60.4平方千米;天府奥体公园,规划面积86平方千米;简州新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规划面积60平方千米。5大重点片区锁定了50平方千米的产业用地。
每个重点片区,锁定了重点发展的产业。国际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制造、临空服务等产业;未来医学城重点发展先进医疗技术创新策源转化、高端医疗消费等产业;未来科技城重点发展创新研发、国际教育、智能制造等产业;天府奥体公园重点发展体旅文商国际消费、体育赛事、会展等产业;简州新城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绿色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业装备、智能消费终端、检验检测等产业。
总体规划之下,控制性详规也新鲜出炉。成都东部新区以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理念为指导,划定了14个产城融合单元和88个未来公园社区。每个产城融合单元,根据产业特征合理配置产业和产业配套、居住和居住配套,强调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形成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相统一。而未来公园社区,一般面积为1到3平方公里,是产城融合单元内配置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小单元。
城市功能由此得以做优做强。
全面彰显丘陵城市特色
“丘陵不是负担,而是特色。”杨兴地说。在成都东部新区,绝大部分都是丘陵地区。这些丘陵地貌,对于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恰恰是规划师最有作为的地方。
最吸睛的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内,就有多座自然丘体得到保留。在园艺师们的精心规划下,营造出怡然自得的园林胜景。北京园处于“两山相夹”的低地,毗邻成都园、天津园等6个城市展园。依靠自然丘体山坡布局,不破坏丘体构造,形成了“六园环拱,两山相护”的格局。亭台楼阁、植物景观和水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表达出“聚内外景致,汇四时芳华”的首都风貌特色和园艺文化内涵。
北京园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融入到成都东部新区的城市规划编制中。为了凸显丘区城市特色,成都东部新区专门编制了竖向规划,保留了200多个特色丘体。建设过程中,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轴线展示界面的丘体,对高度大于20米的丘体按台地弹性利用,实现“园中露丘、行路追丘、城中显丘”公园城市的丘区表达。
统筹建设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世界园艺博览园、汇流公园等多个城市公园和条形公园,均保留了丘体的自然属性。同时,认真践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以“公园+”的理念,植入公共服务设施、高品质消费场景,重点建筑进行底层架空和立体绿化,溶解公园边界,实现由“城市中建公园”向“公园中建城市、公园中享服务”转变,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无边无界的大公园。
结合丘陵地形和轨道站点,构筑二层连廊等立体空间,打造空间连续、人车分离的独立慢行系统。每个轨道站点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进行综合开发。依托三岔站、简州站,打造城市级功能中心;在5个重点片区,规划片区级、组团级功能中心;在普通轨道站点周边,规划建设社区级生活中心。
面向龙泉山东翼组群城市,成都东部新区努力构建文化展示、体育赛事等7大类20小类重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对沿山、沿水、沿交通廊道进行统筹布局,锁定了超过10平方千米的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结合成都东部新区吸引人群画像和未来公园社区建设,规划还聚焦人群需求,高标准配置了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同时,在每个产城融合单元内,统筹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将中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社区商业、公园等,沿主要的通勤路、生活道路布局建设,打造安全的、有烟火气的、幸福的上班路、上学路和回家路。
成都东部新区城市夜景航拍。
成都东部新区知·也图书馆。
布局城乡融合发展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差距如影随形。尽最大的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有效手段和载体。
成都东部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桥头堡,担负着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必须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出新路。
与以往的以城带乡模式不同,成都东部新区以城市新区带城市组团、带产业的新模式,统筹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基层治理,推动乡村与城市同步发展。
为此,成都东部新区规划了环港、依山、临江3个镇级片区。环港,就是环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空港新城综合发展片区,依托空港新城、天府国际机场“大城、大港”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粮油、特色水果、航食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以农业为本、空港为核、城乡共融的“东区共富样板,临空未来大地”。
这个环港镇级片区,被杨兴地形象地称为:“靠机场吃机场。”
航空链接了天南地北的资源,形成速度型经济。一些企业开始将总部建设在机场附近,享有酒店、商业、高尔夫球场、学校、高端医疗等配套资源,员工住在机场城市生活区,管理层飞来飞去参加各种会议。世界上,因航空而兴旺的都市不在少数。
环绕天府国际机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以农业为本、空港为核、城乡共融的城乡融合发展样板,是最科学的选择。
与环港镇级片区一样,依山镇级片区就是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重点发展生态农林、生态文旅等产业,实现农林筑基、文旅赋能,塑造公园城市大美乡村田园场景,打造成为“东麓生态绿心、品质文旅高地”。而临江镇级片区,就是依托简州新城,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等农业,促进山、水、丘等生态价值转换,充分承接简州新城外溢需求与功能,打造农商文旅体融合的“都市近郊休闲目的地”。
按照“地缘相近、资源相似、人缘相亲、治理有效”的原则,又将环港、依山、临江3个镇级片区划分为27个村级片区。围绕“临空+都市”优势资源,以新经济形态、新技术体系为引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向价值链前端迈进,充分挖掘和释放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等,推动“农业+共享经济+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会展博览等多元业态共生,打造公园城市语境下的临空现代城乡融合产业场景,形成农商文旅体研融合发展的产业空间。
具体来说,在环港镇级片区,围绕空港新城、天府国际机场产业的辐射效应,在机场北部建设国际农博冷鲜链物流组团、南部建设创意花果种植组团、东部建设特色果蔬种植组团,加速形成以“冷鲜链物流产业”为基础的临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片区。
在依山镇级片区,依靠龙泉山、三岔湖优厚的生态本底,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采取“保护+开发”的方式,在龙泉山顶部建设龙泉山生态保育组团,在丹景街道建设山水体育文旅组团,在山麓的贾家、高明、武庙区域建设山麓农旅休闲组团,建设山水生态文体旅游观光区。
在临江镇级片区,利用简州新城周边的规模化种植,培育研发特色农业,整合周边街镇资源,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提高产量。在简州新城北部、沱江以西区域,建设桃园培育种植组团;在简州新城以南、贾家街道以北区域,建设特色水果种植组团;在沱江以东,建设沱东精品种养组团,形成规模化种植的精品农业产业区。
既从大处着墨,又于细处精心描绘,成都东部新区这个公园城市新标杆,越来越靓丽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