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持续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高质量创建四川省人才工作先行区,全方位推动人才与产业同向共兴、彼此成就,不断塑造人才引领驱动的良好态势。
丁登伟
以科技之力,“护航”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丁登伟
“时间很快,没想到,我在天府新区一待就是7年。”
今年,是天府新区获批设立10周年。作为这里的“老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研究所执行所长丁登伟颇有感触。他亲眼见证,这些年里,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从全国各地来到天府新区干事创业。
2016年,在丁登伟的回忆中,是个重要的时间坐标。
那年,清华大学与天府新区“牵手”,共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次年,丁登伟来到天府新区,对电力设备在线监测及智能诊断技术领域的难题重点专项进行科研、产品研发。也是在那一年,他带领团队接下了艰巨的挑战——参与“万里长江第一廊”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建设。
项目有多难?丁登伟说,以往的输电线架在高空,该项目的输电线则需从长江底下以管廊的形式穿过,长度达6公里,“在常规的GIL(气体绝缘线路)故障定位中,通常采用超声波的定位方法。对于6公里级的GIL,如果每十米安装一个,至少要600个传感器,这一庞大数量,会对后期的运维工作造成巨大负担。”
历经上千个日夜的攻关,丁登伟和团队成员终于看到了“曙光”。“基于我们对电压传感的研究,仅需在GIL的两侧,各装一个这样的传感器,再在传感器外面增加一个监测终端,就能实现6公里级的GIL,达到米级的故障精确定位。”
设备安装完成后,面临的是极为严苛的耐高压实验。“实验中,发生了数次内部绝缘击穿。我们所研发的系统,在一分钟内就完成了精准定位,极大地缩短了修复时间,从而保证了工程的顺利投运。”丁登伟回忆。
在丁登伟看来,能啃下这样的“硬骨头”,既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潜心鏖战,也与天府新区的创新环境、人才政策息息相关,“这里环境美、潜力大、活力足,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优质的‘试验场’,也是沉下心攻关的好地方。”
他补充道,“近段时间以来,‘新质生产力’这个词被频频提及。‘新质生产力’的解题关键在哪里?在我看来,是人才。一方面,历经十年发展,天府新区已形成坚实的能源产业基础、完备的能源生态圈、聚集了大批优质创新资源,眼下也正加速构建一流创新平台,布局行业创新应用场景。这些,都为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来此,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促进相关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人才支持政策》等文件的出台,也让我们科研工作者更有干劲。”
眼下,丁登伟手头上的课题有十多个。他希望能在顺利推进这些课题的同时,尽快为变电设备监测与综合诊断系统完成首台(套)的申报。
“这些年,天府新区在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助益。未来,我还将继续在能源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攻关,为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护航,为四川电力产业‘建圈强链’提供有力支撑。”丁登伟信心满满。
杨其长
让万亩水稻在戈壁“疯长”
杨其长
“我国沙漠温室快速繁育水稻首次试种成功!”
今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从茫茫戈壁传来。眼下,新疆和田万亩沙漠设施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里,绿油油的水稻正茂盛生长。
“南疆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光热资源有利于作物产量、品质的提升。这次试种的是新疆当地水稻品种‘新稻1号’,采用快速繁育的技术。今年2月,我们将水稻秧苗定植到多层立体无土栽培槽里,从定植到收获仅用了60天,实现了水稻生育期减半!”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其长自豪地谈道。
在戈壁种水稻、60天内完成“疯长”,这些“黑科技”源自哪里?答案就“藏”在位于天府新区的“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
密密麻麻的水稻生长在多层钢架上,“头顶”有光源,根浸润在营养液中……站在“植物工厂”环视四周,仿佛置身科幻片片场。
杨其长说,“户外大田中的水稻,我们无法控制它的环境因素。而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调节‘光、温、水、气、肥’五大元素配方,让水稻在最舒适的状态下生长。一株株‘疯长’水稻背后,其实是科学家对‘配方’的精准调控。”
为了在城市建造“植物工厂”、试验出最优的快速繁育“配方”,杨其长带着团队走过了20年;为了让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沙漠,他们又潜心攻关数载。
时间回溯到2018年。彼时,杨其长受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委派,肩负着“边建设、边科研、边出成果、边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重担,带领筹备组的11名同事,到天府新区筹建都市农业研究所和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
次年,他和团队成员来到新疆和田,进行沙漠温室的试验研究,采用轻简装配式温室以及混合基质无土栽培等技术,实现了沙漠设施果蔬的高效生产,“基于之前的成熟技术,到了2022年,我们又设想,可否利用沙漠温室进行水稻的快速繁育。这样一来,也能大幅度降低水稻在人工光植物工厂条件下的运行成本。”
杨其长回忆,“两年,我们攻克了沙漠温室条件下水稻多层立体栽培、多光谱LED(发光二极管)精准补光、营养液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从成都到和田,从平原到沙漠,一条跨越3000多公里的“稻”路,涌动着丰收的清香。
在他看来,这份“喜悦”,离不开团队多年的“耕耘”,也离不开天府新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天府新区以公园城市为底色,坚持人才先行的发展战略,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到此聚集。”
“成都市、天府新区是全国少有的创新创业的好地方。入驻六年来,这里为我们落户提供了300亩建设用地、10亿元建设资金,建成了10万平方米实验办公楼,每年提供3000万元项目经费。我们绝大多数科研人员还获得了‘天府英才’‘蓉漂人才’等人才经费支持,以及住房、子女入学等一系列保障。”杨其长感慨。
用沙子作土壤,在沙漠中建温室大棚,让戈壁变良田……当前,除水稻外,杨其长团队已在新疆同步开展了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和苜蓿等作物的快速繁育试验,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田基地的温室规模已达1.2万亩,未来3年内再扩展1.5万亩,并计划实现该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多年前,杨其长团队提出让耕地“拔地而起,向上拓展”的构想,其关于植物工厂的研究,正一步步向这份想象迈进。
多年后的今天,站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机遇之下,他笃定“未来五年,将是农业工程技术不断向现代农业渗透、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阶段,到时候我国的农业装备技术将会在现代农业领域大显身手。”
高旻
全国领先的元宇宙城市底座服务商
高旻
见山科技创始人高旻很忙,常常忘记了接电话和回复微信。这个来自四川雅安的帅小伙儿,浑身上下似乎潜藏着巨大的能量。
“那时好难,再难也要往前冲。”谈到见山科技的由来,高旻说:“见山,就是开门见山,做事高效嘛。”
给了高旻启发的,是在西南科技大学读书的时候,上网浏览谷歌地球。无论是外太空星系,还是大洋峡谷,只要浏览者感兴趣,都可以通过谷歌地球查看卫星图像、地图、地形和3D建筑。高旻一下子被谷歌地球吸引住了,他对这个让普通人通过数字化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平台充满了兴趣,畅想着大学毕业后做一个比谷歌地球更好的中国数字平台,服务于社会。
本科毕业后,高旻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先就业再创业”,去了一家开发企业。在这家开发企业,高旻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了建筑信息化。工作快满5年的时候,他想起学生时代的理想,便与几个同学商量,创办科技公司。有3个同学觉得高旻的想法很有前景。于是,他们4个人凑了50万元,于2016年在天府新区注册成立了见山科技,租了一套40平方米的小公寓做办公室。
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见山科技的实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活下来”的过程中,见山科技的核心技术研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2017年,见山科技涉及城市建设数字化领域研发的“BIM云”设计协同管理平台,投入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使用。2018年,在城市更新领域中研发的CIM智慧营销系统,应用于东半球最高住宅项目D10。这是见山科技研发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诞生的第二年,慕名而来的合作方达到了130多个。见山科技由此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业绩成倍增长。
从2018年开始,见山科技每年一个新台阶,茁壮生长。2019年,以西南第一高楼重庆AONE项目为试点,成功研发第二代CIM智慧营销系统。当年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研发TOD站城一体数字化分析系统,投入珠海横琴、天府总部商务区使用。打造的基于元宇宙城市底座多规合一系统,先后获得蓉漂杯比赛全国三等奖、全国鲲鹏杯创新大赛二等奖。2021年,见山城市元宇宙底座与国家电网和天府税务合作研发,打造了全国首个“城市楼宇双碳检测平台”……
见山科技的业务从成都起步,拓展到西南,再到中原、华东、香港……变成了全国领先的元宇宙城市底座服务商。员工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人。自主研发的元宇宙数字底座平台,拥有知识产权190多项,数字资产超3.41PB,覆盖全国16个省份35座城市,位居数字孪生行业第一梯队。
“见山科技是在天府新区成长起来的,成长过程中,天府新区对人才特别看中,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尤其是果断投入资金,为企业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旻说。
2022年,见山科技启动IPO工作。2023年完成了A轮融资,其中天府新区产业资本投了1000万元。“上市不是唯一目标,目标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富有、便捷。”高旻说,“诞生于天府新区这块沃土,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开拓更大的市场,服务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城市。”
近年来,天府新区始终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围绕公园城市长远发展战略全局,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全市战略布局,加快构建以人才为核心的政策体系、事业平台和价值生态,截至2023年8月,累计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856人、团队23支,增速位居成都市第一,推动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