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环球原创

转山去会“溜溜调”

2022-12-19 16:00:15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杨俊富
大号 中号 小号
  来康定的游客,没谁不想去跑马山打卡。没来康定的人,没有谁不期盼来一次康定,上一次跑马山,探寻那首脍炙人口的情歌密码。若能赶上“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成为转山人群中的一员,亲眼目睹、亲耳倾听“康定溜溜调”非遗传承人演唱的“老康定情歌”,更是一件荣幸的事。
转山去会“溜溜调”
跑马山“四月八”活动 (康定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供图)
  “云直播”助力转山会
  转山会是康定人每年盼望的一个重大民俗节日。
  这个日子的时间节点太好。四月初八,冰雪消融,大地复苏,春暖花开,跑马山的林子生出嫩黄的叶子,杜鹃花漫山遍野地开得火红。经历漫长冬季的人们,正好相约到跑马山转山、耍坝子,拥抱自然、享受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沐浴融融春光。
  最早的四月初八,是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的节日,后来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随着历史的进程,渐渐发展为康定各族群众的一场盛会。
转山去会“溜溜调”
跑马山俯瞰(游建中 摄)
  据史料记载,跑马山以前叫拉姆则,是“仙女山”的意思。明永乐五年,明正土司从木雅地区迁到康定城之后,视拉姆则为他家的山神,每年转山会都要到山上祭祀、跑马,拉姆则才逐渐被康定人称为“跑马山”。后来明正家日渐衰败,祭山神的活动渐渐终止,转山会却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早年,康定之外的人很少知道跑马山和转山会是《康定情歌》让它们名扬世界。之后,康定便成为世人心中的浪漫之城、情歌之城,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哼唱着溜溜调的旋律,追寻情歌里的跑马山来到“溜溜城”打卡。四月八转山会也声名远播,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融入了这项民俗活动。
  2014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康定转山会”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康定市政府着力打造“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的城市名片,在本地市民转山、郊游、聚会的基础上,依托《康定情歌》,大力传播“浪漫之城”“情歌之城”的魅力,不断丰富活动内容——非遗艺术文艺汇演、赛马、赏花、登山、美食、非遗产品展示等,成为游客喜闻乐见的体验项目。
  今年的跑马山转山会比往年更加亮眼。大会首次以“云直播”的方式,特邀藏族歌手阿兰·达瓦卓玛,沿康定城12个主题景点,开启了一场3小时不间断的演唱会,让网友足不出户便能云游康定城,感受转山会的热烈氛围,使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不断焕发新的魅力。
  代代传承的“溜溜调”
  关于溜溜调的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来自陕西方言。
  清朝时期,康定地区的商贾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人数最多的是陕商。“端端”“溜溜”这些叠音词,是陕西户县一带的方言俚语,而在康定的陕商恰恰以户县人居多。这一点,从“溜溜调”非遗传承人毛云刚身上可以得到证明。
  毛云刚今年74岁,家住康定市榆林街道南无村。他祖籍陕西岐山县,祖辈行医,在陕西很有名气。清朝中期,康定的陕商患病,便邀请毛云刚的祖辈来到康定行医。到了毛云刚爷爷毛常华这一代,依然爱唱陕北民歌,还加入了当地的民歌团。
转山去会“溜溜调”
“溜溜调”非遗传承人毛云刚
  《康定情歌》就是这个民歌团里一位有才华的歌手编唱的。歌里的“张家大哥”“李家大姐”真有其人——张家大哥是康定城张裁缝的儿子,老家川西荥经县;李家大姐是康定城郊卖凉粉的李家女儿,老家川北。据说,一天张裁缝的儿子去跑马山砍柴,突遇下雨,跑到一棵大松树下躲雨时,遇到一名拣蘑菇的女子也来躲雨。
  两个人没说一句话,却看上了彼此。回家后,张家大哥便要父亲去李家提亲。但张裁缝看不上李家卖凉粉,就没答应。张家大哥对李家大姐却已痴迷,想通过山歌把爱意传递给李家大姐,便穿上长衫子,包着头帕子,庄重地来到八大寨子,请八大寨子民歌团最会编山歌的人编了一首山歌:“跑马山上青松林,这方有我心上人。天上又下罩子雨,这个姻缘天凑成。
  “跑马山上一朵云,端端照在康定城。李家大姐一枝花,张家大哥看上她。
  “一来看她人才好,二来看她会当家。男才女貌都双全,跑马情歌代代传。”
  这首歌从八大寨子传唱出来,很快在康定城流传开。张裁缝被打动,同意了儿子与李家大姐的婚事,还给编歌词的人谢了一套长衫马褂。
  毛云刚一家是1958年从八大寨子搬下来的。他现场给我们唱了这首最古老、最原汁原味的《康定情歌》。嗓音虽然略带沧桑,却入心入肺地感人。
  毛云刚会唱1000多首山歌,都是由他父亲教的。毛云刚读书不多,10岁才上一年级,14岁时便回生产队上山放牧,晚上跟父亲学唱山歌,一晚上教唱几十首。
转山去会“溜溜调”
跑马山下的民族盛会(贺志富 摄)
  1966年,成都的电线架设队来到康定招工人。毛云刚爬杆厉害,便做了架线工。工作枯燥时,毛云刚就坐在电线杆上唱山歌。因为山歌里有许多内容是打情骂俏的,他被人举报了,于是又回到南无村当农民。
  这样一直憋到上世纪80年代,毛云刚才又开始唱山歌。他第一次上舞台是1990年,当时康定县政府邀请他参加跑马山转山会,与歌手亚东同台演唱。他用溜溜调唱了老《康定情歌》和《四季歌》,刚要下台,就听到观众的喊声:“再来一首!”“再来一首!”他一连唱了五六首,观众才放他下台。2004年,甘孜州文化馆带领本地30多名原生态歌手去北京,在央视演唱,毛云刚和他的女儿毛华雨都去了。
  毛云刚的孙女今年17岁,也是天生一副好嗓子,目前在成都龙泉驿区学音乐专业。毛云刚觉得后继有人了。他希望孙女学有所成,把祖传的山歌谱成曲,一代代传承下去。
  “溜溜调”可以见啥唱啥
  在雅拉乡三道桥村的村民孙志贵家里,我们喝着酥油茶,听着溜溜调当地一位非遗传承人王泽富的演唱,又是另一种风格。
  王泽富和孙志贵都是藏族人,唱的溜溜调是本地的“地脚话”,更加奔放。
  三道桥村是一条狭而窄的沟谷。当地人习惯用“溜溜”来指代狭长的山沟。除了陕西外,雅拉乡三道桥村被认为是溜溜调的另一个发源地。
转山去会“溜溜调”
跑马山观音阁
  “溜溜调有长调和短调,长调有6句或8句,是劳作时为驱赶疲劳和孤寂而唱;短调有4句,多是情歌,曲调轻松明快,喜庆撩人。溜溜调可以见啥唱啥。”王泽富用汉语讲解道。
  他们不仅会唱藏语歌词,也会唱汉语歌词。王泽富让孙志贵唱了一首《郎骑白马上高山》的溜溜调,就是汉语歌词:“郎骑白马上高山,勒马回头望牡丹。姐是牡丹头一朵,郎是太阳才冒山。”
  王泽富今年65岁,比孙志贵大两岁。周边有啥喜庆活动邀请,两人都一起去。
  小时候,王泽富家里很穷,兄妹八人,他排行老二,没读过多少书,很小就跟着村里老人上山放牧、砍柴,老人们唱山歌,他也跟着唱。不知不觉,一辈辈传下来的山歌全被他学会了,还成了村里最能唱的人。
  康定县举行第一届跑马山转山会时,县上要求王泽富邀请10名会唱溜溜调的人参加演唱。这一次,毛云刚也参加了。后来每一年的跑马山转山会,王泽富都与毛云刚一起应邀参加。2008年12月,他们同时被四川省文化厅评为“康定溜溜调代表性传承人”。王泽富记得,当时省文化厅为收集整理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邀请“甘、阿、凉”三州“非遗”文化传承人在成都唱了8天。后来,州文化馆又让他唱了一个星期,录下了996首长、短调。
  令王泽富感到遗憾的是,以前雅拉乡90%的人都会唱溜溜调,现在全乡只有二三十人会唱。好在他的三个孙子都喜欢唱,每到周末和寒暑假,他就教孙子们唱山歌。
  王泽富希望孙子们能把溜溜调传承下去。他还想建一个传习所,让溜溜调有一个传承场地,由专业老师指导教学,让“康定溜溜调”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热爱。
  相关报道:
  唱好新时代的康定情歌《《《点击阅读
  去康定,寻找情歌里的浪漫《《《点击阅读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康定情歌》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
唱好新时代的康定情歌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