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环球原创

民间艺人薪火相传新年俗,让年更有“年味儿”

2022-01-31 18:27:58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环球人物网1月31日报道 又是一年新春至,合家团圆乐融融。
  对于国人来讲,没有比“年”更重要的节日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发现:传统年味,越来越淡了。
  “以前的年,街头舞龙舞狮,老一辈人亲自剪窗花,毛笔写对联儿。现在过年,用的对联窗花都是工业生产的,也很少看到有人舞狮了。”关于年的变化,北京的王先生在记者走访中这么说。
  在“剪窗花”、“写春联”等文化活动中,“剪”和“写”才是年文化中能够寄托情感和温度地方,而这些包含中华民族温度的文化瑰宝,现在却面临鲜有人传承的窘境。
  和剪纸文化一样,糖葫芦、铸铜、舞狮等传统民俗文化,也少有年轻人愿意关注和学习,这是“年味变淡”的一项重要原因。要想让大家感受到地地道道的“中国年味”,就要从“年俗文化”做起。英雄联盟手游联合多位年俗文化大师,让传统年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剪纸大师李金波亲述年俗文化“剪纸”技法:胆大心细
  李金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剪纸”传承人。给他一把剪刀,他就能在一张薄薄的纸片刻画出让人惊叹的小世界——有时候是惟妙惟肖的典故场景,有时候是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看过他的剪纸的人,无不啧啧称奇。
民间艺人薪火相传新年俗,让年更有“年味儿”
  作为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民俗文化传承大师,他也非常愿意把剪纸里的小技巧分享给众人:“传统艺术剪纸最考究心细,胆大心细才能剪出好作品。”
  一张剪纸上的小世界,是中国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剪刀和纸在手上旋转打磨时,就能从里面去感受到中国年的温度。
  小相狮舞大师李金土的动作秘籍:变化多样
  小相狮舞,始于明代,清嘉庆年间达于鼎盛。上世纪90年代,已经甚少有年轻人再学舞狮了,李金土不想看到传统文化精粹就此中断,带领大家重拾旧业,终于在2008年,小相狮舞被国务院文化部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李金土12岁开始学习舞狮套路,26岁便形成了独特的高空狮舞技艺风格。至今,李金土已经从艺52年,是小相狮舞非遗技艺第22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民间艺人薪火相传新年俗,让年更有“年味儿”
  李金土常年坚持免费收徒,对于小相狮舞的动作要领,他给出的秘籍是“变化多样”。在手法,臂法,脚法,腿法上,讲究精益求精。
  我们相信舞狮文化能在像李金土这样的大师手里,能成为“中国年”文化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糖葫芦大师宋振忠讲糖葫芦手法:力道均匀
  “葫芦儿——冰糖的哎……”听到这声音,就知道北京地道的冰糖葫芦来了。老北京人宋振忠讲述了一个三代人和冰糖葫芦的故事。
  宋振忠,祖上镶黄旗,外号“阿龙”。60年代出生的他,用30年的时间,把一串传了三代的冰糖葫芦发扬光大。阿龙的父亲在1981年获得北京首个冰糖葫芦经营牌照,阿龙也想把老北京的文化传承下去,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胡同的儿子”。
民间艺人薪火相传新年俗,让年更有“年味儿”
  阿龙曾参与一带一路在鸟巢举办的文化节,表演蘸冰糖葫芦传统技艺。说起他的蘸冰糖葫芦的技巧,他分享了自己的实操经验:力道均匀。
  阿龙说,吃上一串酸甜可口的上等冰糖葫芦,这个年才算过得完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俗小吃,年,才有了自己的味道。
  铸铜大师安力授铸铜门道:手法要稳
  铸铜,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操作难度系数大,门槛高,少有人愿意去做。但铸铜大师安力,就是一个愿意将铸铜文化传承下去的人。
  安力能成为铸铜文化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他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安力从小跟着父亲——雕塑家安志柏接触各类艺术,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美术基础,安力也凭借二十多年的潜心钻研,终于将铸铜技艺发展到炉火纯青。
  安力曾经为巴塞罗纳中国馆定制45件套仿古青铜编钟、编磬倍受好评,在他讲述铸铜门道的时候,他只说了四个字:“手法要稳。”每一道工序严格把关,才有了一件艺术作品的展出惊艳。
  在新春街头游玩时,总能看到铸铜作品陈列在街头,更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作品背后的坚持与传承。
  用科技,为年俗文化注入新活力
  年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需要年俗大师们精益求精,还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和关注,那么如何让少年喜欢并传承年俗文化呢?
民间艺人薪火相传新年俗,让年更有“年味儿”
  英雄联盟手游联合年俗文化大师,用年轻人喜爱的游戏语言,将年俗文化重新解读。在大师们的躬亲指导下,将年俗文化中的门道与游戏中人物技法相结合,用更年轻,更有趣,更科技的方式让年轻人喜欢、了解年俗文化,通过游戏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进行赋能,让民俗文化大众化,也让年更有年味。
 民间艺人薪火相传新年俗,让年更有“年味儿”
  用传承,将年俗文化薪火相传;用创新,将年俗文化重新演绎,用科技,为年俗文化注入新活力。
责任编辑:李佩蔺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