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起被破获的大案要案中,崔国华的名字逐渐被人记住。他走了,但人们不会忘记他的故事。
|作者:王喆宁 尹洁 李璐璐
|编辑:许晔
|编审:苏睿
1月24日凌晨4点,“神探”崔国华去世,享年70岁。
在浙江公安系统,无人不晓他的姓名。从1977年到2016年,崔国华在刑侦战线工作了近40年,曾参与破获浙江省内多起大案。在案件陷入僵局时,他总能找到突破性线索,推动案件侦破。
崔国华曾是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浙江省公安厅首批刑侦专家、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痕迹专业委员等。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位兢兢业业、能力极强的前辈。
如今,崔国华匆匆逝去。提起他时,大家纷纷表示“走得太突然,一时间没法接受”。或许,“浙江公安”微信公众号写的这句话,可以描述他的一生:破案是他的事业,更是他的爱好。痛惜的是,从此南方再无他。
抽丝剥茧,切中要害
崔国华生于1952年,山东日照人。1977年,他从山东大学光学系红外专业毕业,之后被分配至浙江省公安厅,在治安处技术科从事痕迹检验工作。
1978年,他进入枫桥经验工作组,到诸暨市枫桥镇蹲点调研。次年,他前往公安部学习系统的痕迹检验。
经过多年学习的崔国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工作中大显身手。比如,嫌疑人的衣服可能在不同的监控视频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他就曾排除过因光学问题给案件侦破带来的干扰。1979年以来,他主持和参与了浙江省几乎所有大要案件的侦破。
1982年开始,浙江省公安厅从规模性、规范性、全面性方面建刑事技术3级点,主要解决技术用房和刑事技术员两大问题,与此同时,还针对法医、照相、痕迹检验三大内容,举办为期一年的刑事技术培训班。崔国华作为培训导师之一参与其中。
也是在同年,崔国华遇到了一起大案。
当年3月9日,杭州湖滨人行分理处被人挖开金库,盗走现金9.5万元。这是当时浙江在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盗窃案,轰动一时。然而,五个月过去,案件仍无进展。这给当地公安系统上上下下带来不小的压力。
8月28日,线索来了。在破获另一起案件时,警方发现,这枚鞋印与那起金库盗窃案现场提取的鞋印“有那么一点点相似”。但各路专家鉴定后,结果还是存在争议。
崔国华检验分析后认为,两起案件相隔近半年,鞋印花纹有所差异,属于连续穿着自然磨损形成,其鞋底裂纹等细微特征是吻合的,最终力排众议认定为同一双鞋。
彼时,嫌疑人已然入狱,却隐瞒了金库一案。正是崔国华将无数条看似不相干的线索串并、比对,才切中要害。
·崔国华旧照。
1990年初,海宁发现一具棉絮包裹的浮尸,当地警方久侦未破,请求刑侦总队支援。
崔国华实地复查现场,并在仔细检查现场勘查照片后指出:浮尸外层青苔生长已有10天,此处水草茂盛,外来浮尸不可能漂入其中,可确定尸体原来沉于水底,腐烂后就地上浮。
他还进一步抽丝剥茧:两岸都有村庄,嫌犯不可能远距离抛尸,应是附近人家所为;根据河湾状况,如是同侧岸边住家所为,尸体上浮必会招致怀疑,分析判定河对岸的那户独居人家最有可能作案。
旁听民警听后说:“这户人家已查过,无异常情况,他家上门女婿外出打工了。”崔国华立即打断:“马上再查,不然要出事的!”结果,这户人家的女儿(死者之妻)果然已畏罪自杀。她的父亲交代,因家庭纠纷,他与女儿合谋杀害了女婿。
在一起起被破获的案件中,崔国华的名字逐渐被人记住。
认真对待每一案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06年的一桩杀人案。
那年3月7日,宁波慈溪一户徐姓人家报警,称自家阁楼一个皮箱里发现一堆白骨。当地警方迅速来到现场,开始进行地毯式搜寻,最终搜到了全部的骨头以及被害人生前的衣服和证件,证件上的名字是徐家女儿徐丹10年前的男朋友胡建明。
徐家的房子是被围墙圈起来的独栋三层小楼,建成于1994年。房子后面有一条小河,有一段时间,邻居总觉得这里有恶臭,大家都以为是河水的水质不好,谁都不曾想过是尸臭。
被害人已经化为一堆白骨,到哪里去找凶手的痕迹和线索?慈溪警方决定请崔国华出马。
崔国华赶到慈溪,直奔徐家阁楼,重勘现场,最终在地板清漆下面找到了血滴。此外,装躯干的编织袋直到被发现时都没有被移动过的痕迹。这两点成了破案关键所在。
·警方对案件进行现场勘查。
原来,凶手正是徐家女儿徐丹,凶案发生在1996年12月18日晚上。胡建明当晚去参加了一个酒宴,回家途中从一位朋友口中得知徐丹已经与别人拍了婚纱照。之前两人谈了多年恋爱,胡建明一时接受不了,加上当时喝了酒,情绪十分激动,马上去找徐丹当面质问。
赶到徐家时,已经是深夜12点。徐丹坦言,自己很快要与别的男人结婚。两人发生激烈争吵,徐丹一气之下说:“就算我不跟他结婚,也绝对不会嫁给你。”胡建明听后一巴掌打了过去。
徐丹因此起了杀心。她叫胡建明上楼到房间里谈。进屋后,她将安眠药混入水中给胡建明喝了。等他昏昏睡去,徐丹找来一根电话线,当场将胡建明勒死在屋内,然后把尸体藏在床底下。第二天,徐丹到市场买回了砍肉斧等工具,把胡建明分尸装在木箱和编织袋中,藏进了家里阁楼……
“在没看到现场前,我不做任何评论。”崔国华曾说,每到一个现场,他都会先把脑子清空,以免先入为主。
破案占据了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每年有200多天,他都在出差途中。他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对每个办过的案子都存有文字记录、现场勘查照片、案情分析报告。如今,他走了,但他留下的案情分析超过100万字。
“砸锅卖铁也要上”
从以前无法依靠科技手段破案的艰难时期走来,崔国华很早就认识到,科技是刑侦破案的一把利刃。
早在本世纪初,他就积极呼吁建立DNA实验室、指纹电脑比对库、视频侦查工作室等。
他和同事一起争取实验室经费,说“砸锅卖铁也要上”,再一步步培养人才,最终大大提升了浙江公安在高科技破案方面的能力。
杭州公安刑事科研所DNA实验室负责人李佑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记得当时建一个DNA实验室要最少300万的投资,加上3个法医和化验员。崔国华一直在为大家保驾护航。”
2005年7月底,浙江省公安厅授予崔国华等7人刑事侦查专家聘书,这是浙江警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实行刑侦专家制度,另外还有68名刑侦行家。
2012年,崔国华退休了,但他并没有闲着,而是化身“小崔”返聘,依然在破案指挥部和刑事科研所的实验室中忙碌。
·崔国华旧照。
往事历历在目,崔国华却突然离去了。
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原支队长余伟民在回忆崔国华时说:“老崔祖籍山东,成长在淳安,他身上既有北方汉子的豪爽,兼有南方男人的细腻。他是一个极有条理的人,思路清晰,从来不会说这也可能,那也可能,而是毫不保留地就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甚至写下来,指导我们破案。”
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警务技术一级主任马继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老崔的爱好就是工作,有超强的职业敏感,一眼就能看到关键和本质所在,经常在出差的半夜里想案子,非常入迷的那种。”
马继雄和崔国华共事多年,两人一起侦办过许多起重案要案。他记得,有一次,专案组研究案情到凌晨2点才休息,可当自己早上起来后,崔国华的徒弟已经把成型的调查报告交到了他手里。他才知道,崔国华为了分析案情一夜没睡。“永远都不想停下来的刑侦人,这让我们都深表敬佩。大案要案需要侦破,同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崔老。”
斯人已逝,但人们不会忘记“老崔”的故事。
资料来源:“浙江公安”微信公众号、平安时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