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云南因其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能歌擅舞,创作出了热情奔放的歌舞,创造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也流传下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有着非常宝贵的艺术及人文价值。
非遗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物质文化,需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环球人物网将以视频+图文的形式介绍象脚鼓舞、布朗弹唱、章哈、孔雀舞、葫芦丝、基诺族竹筒乐以及泼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追寻传承人的故事,展现彩云之南非遗的美和传承人的守正与创新。今日推出第六期《基诺族竹筒乐:用音乐记录文字》。
生活在云南省的基诺族是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基诺族过去没有文字,多用刻木、刻竹来记数、记事。
基诺族以狩猎采集为生。过去,由于捕猎工具落后,获得食物极为不易,因此,每当捕获到猎物时,他们就会通过敲击木棍、竹筒等能发出声音的物品来表达喜悦之情,同时也是向村民告知狩猎消息。为此,诺族族利用长短不同的竹筒制作出“奇科”和“布姑”两种竹制乐器。
“奇科”和“布姑”是由七个竹筒分别组成7个音调演奏不同曲调、传递不同信息。“奇”寓意“小”,“布”则寓意“大”,基诺族的男子在猎获猎物的时候会在猎获处根据猎物的种类及大小当即砍伐新鲜的竹子制作“奇科”或“布姑”,并一路敲奏“过山调”至家。
今天,基诺族将它们搬到了舞台上、融入了生活中,使得“奇科”和“布姑”成为基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最优美动听的音符。
2005年9月,基诺族竹筒乐——《奇科·布姑》被列入为州级非遗项目,2022年12月,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基诺族竹筒乐“奇科”。李璐璐/摄
今年74岁的资切老人,被景洪市评为基诺族乐器“奇科”和“布谷”的传承人。作为最年轻的可以将这两种乐器做到最精致的传承人,资切一直为基诺族乐器的传承和研究工作默默地奉献着,使它成为基诺歌舞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乐器。
环球人物网综合中共景洪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