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云南因其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能歌擅舞,创造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流传下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有着非常宝贵的艺术及人文价值。
环球人物网将以视频+图文的形式介绍象脚鼓舞、布朗弹唱、章哈、孔雀舞、葫芦丝、基诺族竹筒乐以及泼水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追寻传承人的故事,展现彩云之南非遗的美和传承人的守正与创新。今日推出第一期《象脚鼓舞传承人:一代一代传下去》。
象脚鼓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象脚鼓舞是傣族流传广泛、表演水平高、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目的在于祭祀神灵、驱灾辟邪、庆贺丰年等。象脚鼓舞不仅流传于国内的傣族、德昂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还传播到东南亚多国。
其中,景颇族的象脚鼓舞有十几种跳法,村里修桥补路、起房盖屋、娶妻嫁女、德高望重的老人喜丧……都要以跳象脚鼓舞来庆贺。
在芒市镇大湾村,69岁的傣族“隆灶”朗四,是傣族象脚鼓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一名“网红大爷”,被尊称为“萨啦懈光”(象脚鼓能人老专家)。他坚持制作象脚鼓40余年。“制作象脚鼓的第一步是选木材,椿树是首选。”朗四说,“然后把它放到池塘里浸泡一年,这样可以让木材不开裂、不蛀虫。木材泡好后,就是钻孔打磨了;最后是上漆、绷鼓皮、穿鼓衣。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决定了最后象脚鼓的音色和质量。”
如今,朗四的儿子继承衣钵,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象脚鼓。朗四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象脚鼓的制作和象脚鼓舞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下去。”
来源:环球人物网综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