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古人的智慧:从《燕几图》到七巧板

2023-09-13 09:34:40 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张月悦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从《燕几图》到七巧板

清宫玩具《七巧图》和《益智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玩,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国古代,尽管圣贤书教导世人不能迷恋“奇技淫巧”,不要“玩物丧志”,却阻挡不了古人爱玩、会玩的心。在古人眼中,琴棋书画、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亭台楼阁、桌椅摆件等等,万物皆可玩,他们甚至把玩潜藏在生活的本质之中,并美其名曰为“雅趣”。

北宋后期著名金石学家黄伯思(字长睿),就是玩中行家。他编写的《燕几图》一书,是组合家具设计图册,也是现代益智玩具七巧板的萌芽。“燕”者,“宴”也,顾名思义,燕几就是宴请宾客的小桌子,黄伯思的雅趣就是“玩燕几”。他认为日常的燕几太过单一无趣,便改进一番,设计成六件一套的长方形案几系列,称为“骰子桌”,既可视宾客人数多少进行拼合,又可拆开来陈设古玩书籍。

黄伯思的朋友宣谷卿,也是位玩家高手。据说他在赏玩中发现六件燕几缺少灵动感,拼出的图形太少,建议再加上一件,取名为“七星桌”。“七”这个数字在古代符合天地之数,最是富于变化,《道德经》里所谓的“三生万物,逢七必变”。黄伯思得遇知己,欣喜若狂,并对“七星桌”开发出25类共76种不同名称的拼合方式,可谓丰富多样、变化无穷,并取名“屏山,回文”等雅致之名。

明朝时期,又出现了一位新的玩家严瀓。严瀓不满于黄伯思的燕几只有长方形案几的局限,他按照《燕几图》,跳脱出了长方形的基本形态,大胆引入三角形,设计出蝶几(因为案几形如蝴蝶而得名)。蝶几包括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腰三角形等共13件,蝶几相较于黄伯思的燕几,更为复杂多变、花样层出,令见者叹为观止。明代还有一位能工巧匠戈灿,被前辈的组合设计所吸引,编写出了《蝶几谱》之书,据说严瀓还给此书写了序,以传后人。《常熟县志》记载:“戈汕造蝶几且有谱。”

自此,燕几最早从家具界开始几经变化,后来顺应市场的需求流行开来,并在清初在民间演变为七巧桌。民间从不缺少智慧,不久之后,以七巧桌的样式为雏形造就出的七巧板走进了市场,成为妇孺皆知的玩具。从家具组合到拼图组合,这一小步玩心未减,便捷性却大大增加,流行度也开始铺天盖地。著名画家吴有如的画作《天然巧合》上,就有几位贵族妇女正在聚精会神玩着七巧板。十九世纪初期,世界上最早关于七巧板的书籍《七巧图合璧》在中国问世。此时,七巧板已经作为一种玩具风靡一时。随着七巧板的问世和流传,由我国传至日本,再传至欧洲,成为家喻户晓的益智游戏。

清代史料笔记《冷庐杂识》(陆以湉著)中,详细记录了七巧板诞生的始末:“宋黄伯思燕几图,以方几七,长短相参,衍为二十五体,变为六十八名。明严瀓蝶几图,则又变通其制,以勾股之形,作三角相错形,如蝶翅。其式三,其制六,其数十有三,其变化之式,凡一百有余。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七巧板由七块拼板组成,分别是一块正方形、一块平行四边形和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小一中两大)。它取材简单,制造容易,一块硬纸板,一把剪刀,就可以轻松做出。它经排列组合,可构成1600多种不同的图形,如人物、如花鸟、如鱼虫等,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可以开发人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据说,鲁迅先生就喜欢在写作累了之后,玩一玩七巧板拼图游戏,放松减压,有时还能创造灵感。流传到国外的七巧板,更是圈粉无数,一度被称为“唐图”。据说,拿破仑在流放期间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

从《燕几图》《蝶几图》到七巧桌再到七巧板,从文人之间的鉴赏和雅玩,到民间妇孺的玩具,不仅体现了文人在“玩物”中展现的睿智和才能,更体现了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物质和精神文化都或缺的时代,民间百姓灵机一动的“玩心”,丰富了生活的乐趣,也给世人留下了无穷的思考和感慨。

责任编辑:李佩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