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筑而歌”跨越千年而来
从大系绘画作品中看见中国源远流长的音乐历史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如今,人们在对荆轲刺秦王这段壮烈悲剧扼腕叹息之时,也对“筑”这一古老的乐器产生了遐想,它是怎么弹奏的?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又有什么样的魅力?
日前,在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嘉兴特展:古代人物画与服饰生活大系讲堂上,记者有幸和数百位观众一起目睹了仿佛跨越千年而来的“击筑而歌”,感受了我国最古老的乐器的魅力。
从绘画作品中挖掘音乐元素
“中国古代产生了种类繁多的乐器,而这些乐器和很多其他音乐元素会出现在一些画家的绘画之中,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中国源远流长的音乐历史。”本次讲座主讲人陈彦宏说,“所以画家不仅仅是画家,还有可能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自夏商周开始的钟、磬、琴、瑟、埙、箫、笛,到先秦两汉时期的筑、筝、笙、竽、琵琶,再到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扬琴、唢呐、阮琴、尺八、胡琵琶、二胡、三弦、大鼓……如此多的乐器如何随着时代演进从宫廷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又是如何影响到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甚至西方国家的音乐发展?“从历代文人画或宫廷画中,我们可以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窥见一斑。”陈彦宏说。
在讲座中,陈彦宏选取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20余幅绘画作品,深度分析其中的意象,在挖掘其中音乐元素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阐释了背后所代表的古人丰富的文化生活,通过具体的画面实例,展示出中华音乐文化在历代传承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交织过程中呈现的风姿声色,在场观众受益匪浅。
现场感受“击筑而歌”的魅力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幅清代画家禹之鼎创作的《乔元之三好图》,画中有一名女子怀里抱着一把筑,“这是大系中唯一一幅出现过筑的作品,我们按照上面的样式,并对照了宋代陈旸的《乐书》,对筑进行了复原。”陈彦宏说。
记者了解到,陈彦宏来自台湾省,是一名吉他演奏家,现在是嘉兴学院特聘教授。在研究乐理历史时,他对中国古代乐器和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时空的跨越,许多古曲和古乐器已很难还原,要想切身地体会到古时候的中国音乐之美,更是难上加难,于是陈彦宏便组建了一个团队对中国古代乐器进行修复,迄今已修复了包括古瑟、古琴、筑、编钟、编磬在内的众多乐器。
“在复原之后,我们便寻找筑的弹奏方法。古书上说‘筝以指弹,筑以筯击’,所以筑不能用手拨,应该是用竹片敲击。”陈彦宏介绍。而在本次讲座上,他将复原后的筑带到了现场,筑形似筝,状似琴,大头安弦,弦下设柱。在讲到筑这一乐器时,陈彦宏更是自弹自唱,重现了千年前击筑而歌的场景。
伴随着敲击,筑发出了清脆、洪亮的声音,余音悠长,激荡人心,虽像古筝,却又多一些金石之声,极具中国民族音乐韵味。而陈彦宏跟随筑音的唱和同样悠扬辽远,虽无歌词,但也深深吸引了台下观众,全场都沉浸在这一奇妙而又独特的场景之中,感受来自千年前“筑”的魅力。
市民孟夺说:“听了讲座,我了解到大系展出的作品里面不光具有很高的绘画艺术价值,还包含着许多古代的音乐文化元素,主讲人还能亲自弹奏这些古代乐器,实在是太精彩了。”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已经有很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丰富的艺术生活,传扬中国古代优秀的音乐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陈彦宏表示。
据了解,截至9月30日,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每周六都会有大系讲堂,想要参与的市民可以提前在“文化有约”微信公众号、“嘉兴美术馆”微信公众号上进行预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