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的种类不计其数,先秦之时,便有以现实主义为主的《诗经》,以浪漫主义为主的《楚辞》。有唐以来天下太平日久,祝寿之风悄然兴起,出现了诸如《长寿乐》《盛寿乐》之类的大型祝寿歌舞。比及北宋,词体趋于成熟,词所展现的范围更加广阔且具生活化,寿词应运而生。两宋之时,商品经济繁荣,享乐之风极盛,南宋尤甚,此般风气也促进了寿词的发展。据《全宋词》《全宋词补辑》统计,宋代寿词共2554首,南宋寿词2347首,数量之多,可谓词史上一大奇观。在这些词作中,魏了翁便如词中泰山,一人拥101首,居两宋词人创作寿词之冠。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理学家、大臣。世人即便不知魏了翁,那也应该对鹤山书院或多或少有所耳闻。我国有很多座鹤山书院,除广东省鹤山市的鹤山书院与魏了翁无关外,其余都与魏了翁有密切的关系。在诸多鹤山书院中魏了翁亲自建立的有两座,一是其家乡的四川蒲江鹤山书院,魏了翁在此讲学十余年“士争负笈从之”;二是湖南靖州的鹤山书院,魏了翁因忤逆史弥远,遭其陷害,连贬三级,远谪靖州。此时魏了翁官场失意,更加把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上。在靖州的这段时间,魏了翁边讲学,边著书,产生非常大的社会影响,以致于宋理宗亲自表彰魏了翁的教学活动,特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为赠。但尤为重要的是靖州地处偏僻,建郡仅一百二十余年,还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魏了翁在此建立鹤山书院将内地先进的文化带到靖州,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可谓功利当代,亦利千秋。
魏了翁一生宦海浮沉四十余载,交游无数,既有当时名士,如刘光祖、叶适等;又有名门之后,如虞允文之孙虞刚简、张浚之孙张忠恕等。在与唱和的众多友人中,魏了翁与刘光祖交游最为深厚。刘光祖(1142——1222),字德修,南宋大臣,著有《后溪集》。其从仕时,时任宰相赵汝愚称其论谏激烈似苏轼,恳恻似范祖禹,世以为名言。
在嘉定十四年,刘光祖八十大寿,刘光祖年长魏了翁三十余岁,魏了翁先后为其作了六首寿词,敬重之情可见一斑。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这首《水调歌头·刘左史光祖生日庆八十》:
山岳会元气,初度首王春。扶持许大穹壤,全德付耆英。二万九千日力,四百八旬甲子,酿此杰魁人。玉剑卧霜斗,金锁掣天扃。学宗师,人气脉,国精神。不应闲处袖手,试与入经纶。磊落蟠溪感遇,迢递彭笺岁月,远到漆园椿。用舍关时运,一片老臣心。
整首词格调高昂,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可谓是真情的流露。词的上阕极力称赞了刘光祖的个人品格,“二万九千日力,四百八旬甲子”数词的运用和刘光祖的八十寿宴完美契合;词的下阕是对刘光祖的祝愿,希望他可以受到重用,继续在仕途上大展身手,又祝福他像彭祖一样长寿,像“漆园椿”一样常青。全词涵盖了刘光祖的一生功绩,尤其是“学宗师,人气脉,国精神”一句使得一个为国尽心尽力的老臣形象跃然纸上。
此外,魏了翁还是一个极其注重亲情的人,为亲人写寿词那也是必不可缺的。魏了翁出生在一个大家族里,魏高两家频繁祧嗣,魏了翁在襁褓之时被反过继回到了魏家,但是他对生母谯氏仍有很深的感情。嘉定十年,魏了翁因故缺席了生母谯氏的生日,十分惭愧,便作了一首寿词交给五兄,让其代为做寿,即《小重山·养得儿男百不中》:养得儿男百不中。年年随举子,踏春风。寿觞庭院燕泥融。将雏处、长是半西东。移孝便为忠。儿行虽在远,母心同。若将一念答天公。归来拜,也胜橘双红。
词首句就表达了自己缺席生母生日的愧疚,继而想象家里和乐融融的场景,然后又联想到燕子衔泥筑巢,把母亲比作燕子,为了自己的孩子经常跑到远方为孩子寻找食物,借此表达了母亲养育孩子的艰辛,可谓情真意切,令人潸然泪下。词的下阕直接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希望有时间可以好好去拜见照顾母亲,语短情长。
称魏了翁为寿词达人,若单是凭其创作寿词数量之多,恐怕是有些名不副实的。恰恰魏了翁不仅创作的寿词数量多,而且不少词质量也是可以称道的。宋末元初的张炎在《词源·杂论》中讲到寿词难作: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当总此三者而为之,无俗忌之辞,不失其寿可也。魏了翁的寿词便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譬如上文提到的《水调歌头·刘左史光祖生日庆八十》,此词主题虽为祝寿,但是他并未采用一般的“寿酒”“千秋”“万岁”之类的套语,从而使这首词避免落于俗套。魏了翁写给亲人的寿词也没有极言家人富贵之态,也没有“长命百岁”之类的奉承之语,只有真情的流露。以《小重山·养得儿男百不中》为例,全词仅以平常之语叙事抒情,不谈神仙,不论富贵。与魏了翁同时代写寿词的人也很多,如当时的文坛领袖刘克庄,就因为他给权臣写的寿词过于奉承,而成了时人诟病的一个污点,相比之下魏了翁的寿词便显得质朴许多。
诚然,魏了翁的寿词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些词作较为生硬晦涩,有些词作语言平淡美感不足,但是联系到魏了翁其理学家的身份,一切也便情有可原了。我们无需对古人做太多评判,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份真挚的感情,而非对错好坏。作为后人,感古人之趣,知古人之意,识古人之理就行了。魏了翁,鹤山先生,一个名与字都带着“寿”气的人,一个为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一个值得我们记忆的人。(文|张凯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