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王安石与绍兴古城

2022-11-29 10:29:33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岳成龙
大号 中号 小号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由扬州调知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皇祐三年(1051)改任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赴任时都曾经过越州(今绍兴),并在州城短暂停留,留下《登飞来峰》等诗歌数篇,为绍兴宋韵文化增添一抹亮丽色彩。

唐宋时期,越州园林遍布,环境绿化良好,市民喜好植树养花,当时即有望花桥、花市坊等地名。王安石在越州期间,偶然看到市民搭棚遮阳养花,倍感惊艳新奇,作《越人以幕养花因游其下二首》:“幕天无日地无尘,百紫千红占得春。野草自花还自落,落时还有惜花人。”“尚有残红已可悲,更忧回首只空枝。莫嗟身世浑无事,睡过春风作恶时。”诗人的真情实感,为我们留下了当时以幕养花的形象记录,弥足珍贵。

绍兴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山水秀美。东南山水越为首,天下风光数会稽。境内千岩万壑,云蒸霞蔚。经唐宋众多文士游历吟咏,遂名动天下。又北宋名臣兼文士蒋堂、张伯玉、赵抃、范仲淹等先后任职越州加以褒扬,使得王安石慕名游览。在龙山州治,他写下《登越州城楼》:“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浮云缥缈抱城楼,东望不见空回头。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越州山清水秀,风景常新,越人以此为家,宜居宜业。首联高度概括越州优美山水环境,常被人引用。接着叙游宦漂泊之处境,写东望鄞县依依不舍之情,最后表达重游并归隐越地山水国的愿望。王安石还游赏了越州水的代表若耶溪,作《若耶溪归兴》:“若耶溪上踏莓苔,兴罢张帆载酒回。汀草岸花浑不见,青山无数逐人来。”

王安石还游赏了越州山的代表飞来山,作脍炙人口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又名龟山、怪山、宝林山,因山上有塔,今称塔山。

古今不少专家学者论证此诗写于绍兴,教育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收入本诗,赏析部分也注释为,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然而,写杭州飞来峰一说,近年经一些诗词专家、诗歌选集、诗词节目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大有积重难返之势,以致几成历史公案。经笔者以诗解诗,诗史互证,这首诗确为王安石鄞县任上过越州时所作。

早在南宋,李壁就在《王荆公诗注》注中说:“兴化军仙游县有大飞山,临安钱塘县灵隐寺有飞来山。介甫未尝入闽。若又以灵隐飞来峰,则初无塔,兼所见亦不至甚远。恐别指一处也。”意思是,在王安石那个时候灵隐飞来峰尚无塔,加之此山低小,又被群山环抱,所登不高,所见不远。遍查文献与实地考察,的确如此。而绍兴飞来山,山上有宝林寺,为唐宋时期城内香火最旺、最繁华的宝刹之一。此山有塔,且宏伟壮丽,高耸入云,代有诗人登临歌咏,留下诸多名篇。王安石闻名登塔,合情合理。

南宋施宿等撰《嘉泰会稽志》载:“龟山在府东南二里二百七十二步,隶山阴,一名飞来。……其浮图侵云汉。”北宋张伯玉《清思堂晓雪初霁望飞来山》诗云:“隐几高堂上,坐对飞来峰。梵塔倚天半,楼台出云中。又《题寺壁》云:一峰来海上,高塔起天心。”《宝庆会稽续志》云:“龟山,一名飞来。……有塔高二十三丈,随寺额以名应天。”应天塔,北宋乾德初僧皓成重建,叠为九层,愈加宏伟高耸。北宋秦观曾游历越州,数次登临飞来山,有《观宝林塔张灯次胡瑗韵》诗:“飞来峰上塔,然蜜奉慈观”,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高度重合,当非偶然。

“闻说鸡鸣见日升”,写因塔高可闻鸡鸣而见日升。《太平御览》引汉《封禅仪》:“泰山东南有山名日观,鸡一鸣时见日始出,长三丈。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王安石身在会稽飞来山,由眼前所见联想到文献“鸡一鸣时见日始出……吴观者望见会稽”,从而相互发明,引而成诗。

王安石作此诗时年方31岁,面临的政治环境尚不如后来之艰险。诗中“浮云”未必实指奸佞小人,而是实写身处云层之上,云层挡住远望视线的真实感受。应天塔高耸入云,登临之人常写到云。如张伯玉:“梵塔倚天半,楼台出云中。”北宋潘阆《登应天寺塔》:“闲上应天寺里塔,九层实兀入幽云。”又可与《登越州城楼》“浮云缥缈抱城楼,东望不见空回头”对读印证。府山越州城楼与飞来山应天塔相距不远,高度相当,故城楼上所见浮云与塔上所见浮云同为写实。因为身在高层,视野开阔,使人胸襟宽广,故诗人不怕浮云遮住眼睛以抒发不凡抱负。诗的后两句寓哲理于形象,可见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

王安石与绍兴,如上所述,缘分不浅。越中山水助其诗兴大发,哲思飞动,得以留下《登飞来峰》等千古名作。绍兴亦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加强挖掘研究,考辨源流,拨云见日,还原真相,并借梯登高,勇立高层,发挥名篇助名城的化学效应。(岳成龙)

责任编辑:冯小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