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指导,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成都轨道交通集团、中建三局联合主办的2023年轨道交通绿色智能建造技术发展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建三局不断走向“智能化”,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全方位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累计参与中国20个城市的38条地铁线路建设,先后实施了中建三局首条地铁全线工程——成都轨道交通6号线三期和首条全自动驾驶地铁全线工程——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总里程突破300公里。
论坛现场,中建三局数字展厅引人眼球。该展厅由智慧化管理、工业化生产、智能化装配、模块化设计、绿色化建造及数字化运维六大版块组成,展示了中建三局在自主创新、高科技装备、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建筑工业化、数字化运维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和核心技术。
给工地装上“智慧大脑”
在展厅内,工程指挥中心大屏吸引众多嘉宾驻足参观。这个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智慧运维平台,集客户来访宣传中心、决策指挥调度中心、企业经营分析中心、预警告警风控中心、运营赋能服务中心于一体,通过全景监控、会商系统、单兵巡检、远程协同等功能,穿透工程建造全过程管理,让后方也能听到“枪炮声”,有效实施指挥。
如果说工程指挥中心是工地的“智慧大脑”,那么在海内外近2000个工程现场搭建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则是“千里眼”“顺风耳”,该系统通过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墨斗IOT物联网平台,实现“人、机、料、法、环、安全、商务、进度、测量、可视化”的全面管理。平台接入数万个摄像头及智能化劳务管理系统、消防烟感报警系统、扬尘噪音监控设备、智能水电监测子系统、5G智能安全帽等数十种智能设备,它们如同嵌入项目肌体的“神经末梢”,室内烟雾浓度、雾霾扬尘、水电安全、工友跟踪等均可实时监测、实时预警、实时处置。
中建三局“智慧工地”的另一明星作品是轨行区调度指挥系统,该系统通过现代5G通信技术,配合隧道组网定位设备,既可以保证隧道信号不“失联”,确保人员、车辆安全,还可以对现场铺轨进度、轨行区设备运行、计划管理进行全面监控调度,大大提高轨道工程施工效率。目前,该系统已全面运用于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依托这套系统,施工效率较之前提高40%以上。
智能装配赋能智慧建造
在现场,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可广泛应用于隧道、桥梁、地铁等领域的移动式高精度测量机器人精彩亮相。
“该机器人采用北斗技术,装载了多感融合的定位与导航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自动行驶、自动调平、精准设站和智能测量等功能,还可以实时显示测量结果,并将测量数据自动上传至云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和展示,操作人员只需在后台通过电脑,就能一键掌握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该机器人在高温、极寒、低氧环境可正常作业,综合测量精度在2毫米内,突破了国内外移动测量厘米级精度限制,而且8秒就可测试一个点位,效率比传统测量方式提高5倍以上,还可24小时不间断测量,为项目的数字化施工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展示现场,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铰接滑筒式连续掘进盾构机同样引人侧目,它能够实现连续掘进和常规掘进两种模式一键切换,可有效避免传统盾构掘进与管片拼装间歇交错而引发的施工不连续、盾构姿态控制不易,盾构尺寸较长不能实现小曲线转弯等突出问题。
该设备适用于城市地铁隧道、污水管线、线缆隧洞、石油天然气管道等隧道盾构法施工领域,施工效率可提升35%以上。
展示现场,还有一对“孪生兄弟”机器人——混凝土智能作业机器人引来多位参观者驻足。据中建三局数字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这对“孪生兄弟”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轨道道床的混凝土施工。哥哥“振捣”,主要负责混凝土振捣,弟弟“整平”,则主要负责混凝土振捣后的整平。
“过去,无砟轨道道床混凝土施工都是通过传统人工作业方式,由于轨道空间狭窄,施工作业面受限,工人劳动强度大,人工投入多。该款机器人投用后,可通过首次参数设定,自动完成后续规定范围内的作业任务,当遇到障碍物时,还可以自动触发紧急制动功能,既保障了施工作业安全,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一期工程,据粗略估计,该项技术至少可节省人工费用40%以上、缩短工期至少30%。
“黑科技”扮靓绿色建造
展厅内展示的“智慧化机房”成果也引发嘉宾的极大兴趣。据工作人员介绍,智慧化机房又名自适应空调,它通过内含的机电设备运维知识库与智能诊断服务,不但能够实现机电设备的智能运维,还可以实现通风空调系统整体节能率30%以上。
“富水砂层盾构施工关键技术”也是中建三局践行绿色建造的典型代表。该项技术可以让盾构机在软土底层和硬岩底层中自动适应调整刀刃长度,解决了以往富水砂层盾构施工中频换刀具的技术难题,有效避免了刀具磨损;掘进过程中,该项技术还可以实现同步注浆,可有效避免地面沉降风险。同时,该项技术利用全封闭地连墙加钢套筒,克服了深埋盾构在富水砂层中接收易涌水涌砂的风险,确保接收安全。
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武汉地铁21号线项目。
数字化运维描绘美好未来
数字化运维展台前,聚集着众多参观者,其中钢筋工程BIM翻样尤为吸睛。
中建三局结合“工业4.0”“柔性制造”“大数据”等先进理念,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自主研发了钢筋工程BIM翻样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反向生成对照图形、多重数据校核,构建数据中台及构件唯一标识码,实现95%以上的图纸信息自动识别,并同步生成满足施工精度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模型,有效解决了钢筋翻样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损耗高等行业痛点,提高了钢筋加工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AI智能识别,防火、防水实时警报,一键与现场人员“对话”……中建三局数字化运维理念催生下的智承基础设施智慧运营平台,实现足不出户掌控全局态势,经营运维情况、资产运行实况实时智能分析,并通过项目全景和细分场景下的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项目运行保障和巡检维护,综合管控、联动指挥、数据检测、风险识别、应急调度与事态评估等功能,为传统基建插上“智慧”翅膀。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技术广泛适用于管廊、路桥、水务、园区等多业态应用场景,目前已在武汉青菱管廊、襄阳樊西管廊、宜昌伍家岗大桥、荆州环长湖、杨泗港快速路等19个基建项目应用。
4月8日,与会专家学者们还将前往中建三局成都轨道交通27号线金牛公园站进行现场观摩。(张剑 岑文星 黄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