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高新)(以下简称“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迎来成立六周年纪念日。“莫向光阴惰寸功”,自挂牌以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始终将这句话贯穿于发展过程中: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完成《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赋予的129项改革试验任务,承接四川省政府三批次下放的管理事项121项。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作为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的汇聚之地与创新创造的沃野之田,在仅占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四川自贸试验区”)1/4的土地上,汇集了四川自贸试验区3/5的新设企业和3/4的外商投资企业,并累计形成140余项改革创新案例……这些数据从侧面记录了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少年辛苦终成事”的成长轨迹。
回首六年时光,“包容”“拼博”“创新”,作为关键词,串联起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成长道路。
以包容气质 拓开放格局
2020年8月下旬,网易、腾讯、字节跳动三大互联网巨头先后与成都高新区签约总投资280亿的重大项目;2021年1月28日,14个计划总投资277亿元的重大项目与成都高新区集中签约;2022年1—3月,投资额共计200亿元的腾讯未来中心、字节跳动生活服务全国总部等项目相继落地……这是近三年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迎八方来客的缩影,也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六年成长轨迹中的第一个“关键词”——包容,以包容气质,拓开放格局。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摄影:米克
历史上的四川有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一个移民大省,包容的气质显现在每一个川人身上,同样显现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区域经济指数中。
从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晒”出的开放型经济指标可窥见一斑:六年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151534户,新增注册资本总额13680.4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新增1763户,新增注册资本金1351.6亿元,贡献了全市自贸试验区64.4%的新增企业数和87.8%的新增外商投资企业数。
成都恒润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恒润安”)正是新落地的10余万企业中的一家。2023年1月,成都恒润安在成都高新区完成企业注册,2月14日,其总经理方雅明就前往菁蓉汇等地考察未来办公场地。
成都恒润安与成都高新区的结缘,源于2022金熊猫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正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说,“成都高科技人才多、科研院所多、军工企业多的特点,造就了整体活力无限的科技科创氛围,再加上项目的发展潜力以及成都高新区的创业活力,使这份千里结缘成为一场双向奔赴”。
事实上,除了科技人才多、科研院所多及活力无限的科技创新氛围等优势外,这里吸引企业的特质更在于“包容”。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这种包容体现在多种融汇中:这里既有彰显成都千年文化脉博的交子金融博物馆,亦有科技与时尚感交融的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既有巴蜀风韵与烟火气交织的铁像寺水街,亦有以“对欧商贸中心、交往中心、服务中心”为核心功能定位的综合合作交往平台——中国-欧洲中心……
包容的气质不仅吸引了新老朋友前来创新创业,也牵引着一个个重大投资项目来此共谋发展。翻开“双向投资”这一篇章:六年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双向投资平稳增长。
“引进来”方面,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累计引进98个经成都市投促局认定的重大项目,总投资额约2518.64亿元。其中,总投资130亿元的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总投资120亿元的昆仑万维全国总部和总投资50亿元的普联国际创新总部等项目相继签约并快速落地。
这些项目的签约和建成速度,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企业对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青睐。如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在签约一年后就已开园。开园仪式上,网易副总裁、网易杭州研究院院长汪源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席话充满了信心,“相信未来这里将诞生更多的优秀文创项目,诞生更多的现象级优质文化IP”。
“走出去”方面,高新区区内企业在批发零售、运输仓储、软件信息技术以及商务服务等14个行业领域,累计向境外投资207个项目,实现投资备案总额48.56亿美元,投资国家及地区包括美国、荷兰、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津巴布韦、开曼群岛、老挝、泰国等。
以拼搏精神 提升国际影响力
立足内陆、承东启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这是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定位,也指引着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一路前行。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摄影:米克
2022年底,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在SPARK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成都)主办的线上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沙龙上发布《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际化指数(2022)》。这一指数在“全球资源集聚力、创新组织引领力、国际创新竞争力、经济发展支撑力、开放环境吸引力”五个维度的基础上加入自贸区、政府引导基金等相关指标,对区域国际化发展程度进行指数测算。
测算显示,成都高新区国际化指数持续增长,2021年较2018年增长了49%,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化发展成效显著。其中,成都高新区创新组织引领力增幅最大,反映园区在研发机构、企业培育和创新活动开展方面成效卓著;开放环境吸引力增幅第二,反映园区在自贸区开放创新、宜居宜业、自然人文方面表现优异;国际创新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支撑力平稳增长,反映出园区在支撑城市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和国际竞争力表现方面稳扎稳打、持久发力,缓解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和产业链冲击。
事实上,六年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以敢拼敢闯的拼搏精神日夜不辍地雕刻着“高新经济”,提升国际影响力。近来,更是加速出招,组织企业出海开展商务洽谈。
2022年12月8日,来自成都高新区的15家企业代表飞往德国法兰克福,开启为期一周的商务洽谈交流。“既要帮助企业‘人走得出去,单带得回来’,也要帮助企业维护客户、加强交流、促成合作,更要为更多企业组团‘出海’交流打下良好基础。”成都高新区国际合作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短短3天后,成都高新区商务交流团从欧洲传回好消息:“出海”首战告捷,拿下了多笔采购意向订单。“这一趟来值了”,签下订单后,成都晶宝时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桂楠发出感叹。除签下意向订单外,双方还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清洁能源领域技术合作等方面达成意向协议。
国际化影响力的提升,还表现在链接全球网络资源助力数字贸易发展上。借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项目的全球网络资源优势,成都高新区达成多项可持续发展创新成果,项目活动触及全球企业1600余家,跨界对接,联动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等70余次,邀请国内外嘉宾200余位,媒体关注总量达280万人次。
国际化的浓厚氛围,也体现在国别园区合作成效上。
中新方面,新川创新科技园重点发展5G、人工智能、新医学等领域,瞄准车载智能系统产业新赛道发力,率先建成了四川省首个智能驾驶示范场景,形成了研发、测试、示范体系化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环境;AI创新中心一期已聚集多家头部企业及高成长企业,汇集人才超10000人;占地1100平方米的新川国际会客厅,是兼具商务洽谈、推介交流、展示、贸易等一体的功能性合作平台,旨在促进中新经贸、文化、科技等多维度合作。
中韩方面,强化与高品质开放合作载体的协作,重点引进医美、文创、游戏等领域的韩国优势企业,已聚集对韩服务众创空间4家,累积入驻企业718家;“成都·韩国国际客厅”成为中韩创新创业企业合作交流窗口、产业商品展示平台、中韩合作信息资源枢纽,推动中韩两国商贸、文化、科技产业共同发展。
中日方面,构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引擎,围绕先进制造、信息技术、高端服务三大重点领域,拓展信息服务、现代商贸等外延产业的“1+3+N”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中日双向开放发展引领区、西部文创产业发展典范区、中日第三方市场联合拓展先行区;日资企业产业楼宇中日联合创新中心、中日会客厅等高品质合作载体,不断提升中日示范区品牌度。
以创新气度 释放带动引领力
1000年前,最早纸币“交子”的面世,力证了成都的创新精神。数千年后,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这种创新精神一直在延续。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摄影:米克
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一项项改革试验任务中:六年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140余项改革创新案例,其中,“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分布式共享实现‘银政互通’”等5项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中小科技企业双创债”“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度”等18项案例在四川全省复制推广,引领带动作用凸显。
制度创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注入了发展活力。以获得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为例,成都高新区针对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实行政府、银行、担保多方联动,用政策性引导、市场化运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方式,建立服务自贸试验区内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其扩大进出口规模,以“融资、降费、服务”为核心,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自贸贷”“自贸惠”“自贸易”等全方位金融服务,降低企业的融资和结算成本。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为95家企业提供“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为35家中小外贸企业累计发放“自贸贷”36350万元,“自贸通”企业累计进出口结算量达到37967万美元。
持续的“培育”,让成都高新区的企业从“树苗”长成“小树”,再到“大树”,最终汇聚成林。2022年,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008家,创历史新高;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实现三年翻番,累计达4320家,创历史新高。上市及过会企业总数达55家;“四上”企业2020家,同比增长7.8%。
制度创新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动力。在医药健康产业方面,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20%;在数字经济产业方面,实现营收1431.4亿元,同比增长8.9%;在金融商贸业方面,2022年引进5家国内金融科技领先企业,SKP等重大商业项目建成开业,涵盖首店品牌222个,一线大牌覆盖率达98%……
2023年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10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亦谋划了未来发展蓝图:将深入贯彻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以省、市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任务为指导,围绕开放型创新经济出成效、出亮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抢抓RCEP发展机遇,扩大对外开放;深耕制度创新攻坚,助推产业发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宣传自贸品牌。围绕这四大支点发力,让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多出亮点、多出成效,推动成都高新区在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快速融入全球体系。”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