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是加快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是实验室与大市场的“连接器”。如何让这个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快马加鞭“跑”起来?四川省有新解答。
今天(5月31日),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级中试公司)在成都正式揭牌,标志着四川省加快中试研发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揭牌活动现场。
据介绍,省级中试公司运营采用“1+N”模式建设。“1”即在科技厅、财政厅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产业基金)履行出资人职责,首批联合川大华西医院、成都高新区成立的省级中试研发公司,“N”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等成熟度较高的中试研发平台,“1”平台和“N”平台将以“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方式进行合作。
据悉,“1+N”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体系,通过股权合作、费用分担、资本注入等方式,“1”和“N”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紧密协作、同向发力、合力攻坚,能够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组建省级中试公司,就是要进一步在高校院所“挖矿掘宝”,推动更多锁在“抽屉里”的成果开展中试熟化,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揭牌仪式后,省级中试公司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并与重点科技项目签订了中试研发意向合作协议。
“在省级中试公司筹建的阶段,就已经深度了解了我们项目在科技、资金等方面所处的阶段和相应需求。并且,省级中试公司以创新成果转化为结果导向的支持方式,不仅对像我们项目这样的‘未来赛道’产品和技术,实现市场化非常有利,而且对保障整个企业的良性循环能起到正向作用。”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睿睿说,目前,该公司开展的“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在前期研发阶段已经取得了不少核心技术成果,预计在今年内将形成一系列整机产品。
据省级中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省级中试公司将以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孵化的标杆平台为目标,聚焦我省六大优势产业,深入挖掘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力强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预计通过5年的努力,将开展300个以上概念验证、中试熟化项目,推动孵化50家以上本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并培育和集聚500名以上技术工程师,为四川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