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的工作服、常戴着白手套、严谨专注的眼神……周圣杰是国网大连市供电公司计量中心装表接电专责,在计量领域科创道路上,他已经“奔跑”了16个年头。
作为大连供电计量研发创新的“中坚力量”,周圣杰主持建立全国首个智能电能表故障分析诊断数据库、推动全国首个县级负荷管理中心建立和辽宁省内首个市级负荷管理中心实体化运作、还是辽宁省碳计量中心核心骨干成员......工作16年来,他努力提高检验检测质量和效率,从未停止脚步。
“就是要将用电故障扼杀在萌芽中”
2008年10月,周圣杰刚刚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内勤的电能表检验工作,这个工作一干就是12年。2020年,周圣杰转为外勤,负责高压电能表安装工作。小小的电能表,可以精准计量老百姓家里的用电情况。正因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周圣杰对电能表质量检验的把控十分严格:为确保电表质量过关,周圣杰会亲自到厂家调研,查看电能表零部件是否达到了合格的标准;电能表由厂家配送到公司后,周圣杰会一一查验;现场安装结束后,他还要实时跟踪电能表的运行状态,电能表如果出现故障,周圣杰会对拆回的电能表进行检测,根据拆回电能表的质量情况,反推现场还会有多少电表有安全隐患。
“我们要将用电故障扼杀在萌芽中,保障老百姓的用电安全、用电质量。”就是在这“五星级”标准的精心呵护下,经周圣杰检测出库的电能表合格率达100%,为老百姓的用电质量提供坚实支撑。
亲力亲为、细心负责,是周圣杰一贯的工作作风。2012年,周圣杰在对一批全新的电能表开展全性能试验时,发现两只电能表出现了同样的故障。“会不会是智能电表出现批量故障?”周圣杰警觉起来。接下来几天,他和同事联系厂家技术人员逐一检查,在排除几千个可能的故障点之后,终于找到了智能电表无法正常工作的原因:电容上有一个极其微小的裂痕。随后,周圣杰立即将这一问题反馈给技术部门,并连夜赶往生产厂家查找裂痕出现的原因。最后确认,是厂家生产人员在分割电路板时用手掰开电路板导致电容损坏。最终,厂家同意收回7万只智能电表,并改变生产方式,采用电路板自动化分割工艺生产电表。正因为周圣杰对待工作的细心与耐心,这次为公司减少了300多万的经济损失。
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
2022年,周圣杰作为项目负责人推动全国首个县级负荷管理中心建立和辽宁省内首个市级负荷管理中心实体化运作。“我们每一天都要监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包括居民的电力负荷情况,保证有序用电,保障民生用电。”周圣杰说,当前,负荷管理中心的重点项目是建立虚拟电厂,通过合理调配电力资源,保障老百姓的居家用电。周圣杰介绍,不同于实体发电厂,虚拟电厂实质上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用以辅助电力系统运行。比如,夏天用电紧张时,某地区发电厂是满负荷运行的状态,容易出现负荷缺口,虚拟电厂系统会将负荷缺口用技术手段分离出来,找到相应的负荷用户群体,通过合理分配用户的用电时长,来规避百姓的用电高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虚拟电厂很智能。
2023年2月到9月,周圣杰被抽调到省公司参与全国首例营销2.0系统建设。作为计量采集组组长,他要长期驻守项目一线,在沈阳一呆就是大半年。周圣杰回忆时说:“那段时间每天都是朝九晚九,每周七天在岗。”
营销2.0系统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核实全省2700万户的计量资产档案,每一户的电表信息40条左右,涉及条码号、厂家规格、电流电压等级等信息。周圣杰带领计量组同事深入库房,现场进行逐个核实盘点,总共核对约4亿条数据。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如今,营销2.0系统已经在全国推广。
2023年,辽宁省正式批准国网大连供电公司筹建辽宁省碳计量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完善碳达峰碳中和计量体系,推进碳计量技术创新发展。国网大连供电公司也是全国首批被授权筹建碳计量实验室单位,预计2025年建成辽宁省碳计量实验室。
在项目中,周圣杰主要负责碳计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参与相关规程和规定的起草拟订等工作。在筹备成立碳计量实验室时,周圣杰说最困难的地方是毫无前车之鉴。作为工作室的核心骨干成员,周圣杰带团队前往江浙、四川等地学习、借鉴,将学习成果消化理解后,探索符合辽宁地区个性的碳排放理论。同时,周圣杰团队还积极与清华大学进行沟通交流,对企业单位的碳排放量进行精准核算。在此基础上,参与起草《电碳表功能规范》《碳排放因子在线监测技术规范》等多项规范。“目标将大连地市规范逐步推广到省内各个地区,最终推出国际标准。”说起这项工作,周圣杰信心满满。
创新路上从不停步
周圣杰不仅经常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在他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也会主动研发创新。
2013年,周圣杰为了让一线工人工作更加便利,他研发出集成式接线端。周圣杰发现在实验室进行检定电能表的设备老旧,接线时需要工人们用手一根一根插好,对工人的要求极高,不仅有安全隐患,而且还容易接错。周圣杰发现问题后默默记了下来,在外学习时细心留意,他发现可以研发一个集成式接线端,将所有的线路放在一个装置上,既保障了安全,又可以提高效率、节省人力。在发明集成式接线端时,周圣杰和团队成员对接线方式的想法多种多样。最开始,他们选择用插针将线路连接,进行试验后,发现当电能表放置不正时,插针很容易被压坏,后来,周圣杰提出舍弃插针方法,选择用强磁铁吸附的方式,将每一个线路上安置磁铁,可以与螺钉进行吸附,稳固又安全。
2016年,在工作过程中,周圣杰发现,很多电能表的故障在现场没有办法确定,需要将电能表拆回到工作室再进行故障鉴定,这为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他决定主持建立全国首个智能电能表故障分析诊断数据库。但建数据库可是件大工程,得把现场的故障电能表拆回,逐一分析故障原因、特点、类型,才能形成算法,最终,通过算法来排查厂家送到公司实验室的电能表是否出现问题。周圣杰回忆,每只故障电能表运回来时都落满灰尘,在工作开展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拭电能表。因为电能表故障不同,情况各异,要小心谨慎地将所有电能表擦拭干净,才能精准导出数据,“那感觉就和排雷差不多。”周圣杰说。
电能表有6000多只,每只电能表的数据大概有五六千条,他们还要对每一条数据的特征进行总结,将所有故障可能性罗列出来,再进行逐一论证。经过团队大半年的努力,智能电能表故障分析诊断数据库逐步成型,已吸纳了6000多个故障数据,典型故障数据20多种。这一科研创新极大节省了人力,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020年,周圣杰转到外勤工作。他发现,深入一线工作的电网人在现场作业时,安全无法得到足够的保障。大型电网施工工程会有一套严格的安全管控措施,但是周圣杰所做的工作量小且繁杂,无法保证绝对安全。周圣杰发现问题后,用3年的时间,与研发团队一起发明出现场标准化作业终端,工人每一步要做什么工作,会通过工人手机上标准化现场作业管控APP进行语音或界面提醒。同时,周圣杰团队还研发出带有摄像头的智能安全帽以及智能手环,安全帽上的摄像头会将作业过程全部录下来,保证现场作业可追溯;手环可以匹配现场作业的电子围栏,确认工作范围安全,也会对安全工、器具是否携带齐全进行检查。当安全帽与手环超过1米左右的距离、安全工、器具配备不全时,手环就会进行语音提示,极大保障了一线电网人的人身安全,优化电网人的工作规范。目前,此项研发成果已经在全省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