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电器的开关机构箱渗水后出现锈蚀,严重时可能会发生大面积的停电事故,而这个棘手的问题竟然被刘文刚的一件“小发明”给解决了。他用工具箱上的锁扣为原型,发明了一种新锁具,巧妙地解决了开关机构箱密封不严、雨天渗水问题。
爱钻研、爱琢磨,这是刘文刚给同事留下的最深刻印象,类似这样的“小发明”“小创新”实质上还有很多。作为一名生产技能专家,刘文刚先后获得了22项辽宁省和大连市质量科技成果奖,6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是大连供电公司名副其实的“发明专业户”。
解决“大问题”的“小发明”
作为大连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二工区变电检修五班的班长,刘文刚和班员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检修和维护大连市内40多个变电站内的变电设备,确保它们能够稳定运行,保障大连百万居民的用电需求。
三十年的变电检修工作,使刘文刚练就了一双“巧手”,这双手不仅能巧妙地处理掉设备上的故障,还能使身边看似普通的小玩意摇身一变成为解决“大问题”的“小发明”。翻看刘文刚的手机相册,工作现场照和小发明的照片就占据了一大部分。除了创新的开关机构箱锁具外,刘文刚的手机里还有另外几个新“宝贝”。
1号“宝贝”——变压器注油法兰盘。法兰,是一种用于管道、阀门上的连接工具,每次检修师傅给变压器补油时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当变压器油量过低的时候,就可能引发跳闸等事故,所以给变压器补油就成了检修师傅们每年要重复多次的工作。但变压器补油的油管孔径、型号、各不相同,导致工人在现场操作时难以准确判断所需的法兰尺寸,有时候一拿拿一堆,还不一定能拿到型号正好匹配的。在现场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刘文刚就开始翻看变压器的说明书和相关工具的文献资料,认真研究变压器的每一处细节,找到了解决型号匹配难题的关键。原本的法兰不会“变通”,他就把法兰眼距加长,变成类似滑道的一种东西,让普通法兰也“学会”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外出干活儿的师傅再也不用背着一大堆不知道对错的法兰去现场了,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个防腐材料溅到身上那可是很难处理掉的,你要是近视眼戴眼镜的话,那干完这个工作眼镜也是不能要了。”刘文刚边说边找出了照片,2号“宝贝”——防喷溅充电式喷涂装置。每年,变电检修的师傅们都要给设备喷涂防腐材料。以前大家都是拿着笨重的大气泵,再拖着一堆管子、电源到现场施工。一是作业不方便,二是一刮风防腐材料更是喷的大家伙满身满脸都是。这种材料沾到身上油乎乎、黑黢黢的,抠都抠不掉。谁要是接到了这个任务,那是万万不敢穿新的、干净的工作服去现场的。新工作服经历一次这样的“磨难”,基本就要宣布下岗了。带着防腐作业时困扰大家的两个问题,刘文刚秉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工具笨重就给工具“瘦身”,工具不听话到处喷洒,就给工具带上“口罩”。于是,一个小巧、可充电、便携还带着防风罩的喷涂装置诞生了。工人们常说:“哎呀,老刘,用你发明的这个东西,干活真是老省事儿了。”
说到刘文刚的“宝贝”,可远远不止这些。做开关特性实验时用到的创新插头、像水龙头一样,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创新取油样阀等等,这些从实际问题出发创新的“宝贝”,真真切切的解决了工人们现场作业时所面临的困难。今年已经是刘文刚参加工作的第三十个年头了,但他依然保持着创新的劲头和激情。只要有事情没想明白,刘文刚的吃饭时间就被拉长了。饭桌上的筷子就是他的笔,不停地构思比划,还拉着工友一起琢磨。等有了想法,饭菜都凉了。
刘文刚说:“创新这个东西,你要是有想法,就会处处留意。”刘文刚的创新源泉,除了来自在现场发现的问题外,其他同事、其他班组在生产会议上提出的问题也被刘文刚记在心里。会议结束后,他会带着问题自己到现场核实考察,找到原因后,便又继续琢磨。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一拍脑门”就有的,只有亲临现场、从实际问题出发,才能踏实、稳健的走创新之路。现在,2024年大连夏季达沃斯的保电巡检工作已经开始了,刘文刚也正在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给自己的“实践经验库”继续添砖加瓦。
“我师傅可是‘技术大拿’‘万事通’”
丰富的实践经历,让刘文刚成为了真正的“万事通”。对于日常检修工作的每一个细微环节,他都了如指掌。带年轻班员到现场作业时,与带电设备保持安全距离、检查接地装置、检查围栏和标示牌、让班员清楚了解作业危险点和防范措施等,每一个细节都要确保班员牢记。用刘文刚的话说,这就叫:“工作很大,细节很小”。
刘文刚身上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爱钻研、琢磨的劲儿,吸引了一批和他一样有实干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2022年6月1日,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为初心,刘文刚为领衔人的创新工作室成立了。目前,这个温馨的小团队已经有12名成员了。
在工作室成员眼里,他们的刘师傅可是一个“技术大拿”。“同样一个活儿,我干需要30分钟,刘师傅就只需要10分钟。”工作室成员段庆亮笑着说。加入创新工作室以后,段庆亮抓住一切机会,从刘师傅身上“取经”。变压器有载开关实验也是保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确保设备安全的关键一环。但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这样的实验每年只进行两三次。因为机会难得,所以只要刘文刚到现场做实验,段庆亮也必到。跟着刘师傅不断学习和实践,段庆亮也在一点点进步和成长。
“生产数据管理”,是段庆亮参与研发的一款微信小程序。以前,大家到现场巡检设备时要带着资料。有的设备图纸很大,背着费劲,检索起来也费劲。有了这个小程序后,只要输入变电站的名字和设备厂家的名字,该设备的电子图纸和检修记录就会立刻弹出来,让现场工人实现无纸化操作。回想小程序开发之初也是很复杂的。程序后台对录入的设备图纸要求很高,只有符合图画和文字都清晰的图纸才能进行第一轮的数字版转换,转换结束后还要对数字版进行新一轮的筛选,光是这个过程就大概持续了四个月。段庆亮回忆说:“当时刘师傅一直和我们一起做这个工作”。目前,这款小程序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了。
除了这样的小程序外,创新工作室的成员还发明了可调节角度的绝缘杆、液压机构压缩量的电子测量尺以及变压器吸湿器等等。新的发明拿到现场进行测试时,刘文刚会和大家分享经验、提出建议。要保证设备的安全,更要保证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李德一说:“师傅做事认真负责,每一个创新成果的落实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这一点真的值得我好好学习。”
谈到自己和团队的小发明时,刘文刚满心欢喜。在给大家讲解时,会议室里的笔、矿泉水瓶甚至是投影仪都变成了他的“讲解搭档”。再配合着手部动作,将现场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清楚透彻。听完刘文刚的讲解,连门外汉都觉得能经手拿工具置身施工现场开始操作了。
在这个创新团队中,年纪最大的就是刘文刚了。但是大家一贯认为的“岁数大了跟不上时代”这样的问题,在他身上可不存在。对电力系统的最新发展、新规定、新章程,只要年轻人学,刘文刚就跟着学。自己没有知网的账号,刘文刚就找团队里的年轻人帮忙,下载创新发明时需要的文献和最新的行业文献。“不学习,你就被这个社会淘汰了。”朴实的语言,真挚的眼神,在刘文刚这里,总是能真实的感受到他对这份电力事业的热爱。
这位电网领域的“发明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无异于普通人的小爱好。刘文刚说:“自己以前非常喜欢钓鱼,觉得钓鱼特别有成就感,鱼一咬钩的时候手感很好。”由于现在工作太忙,刘文刚已经将近三年没有出去钓鱼了。不过,现阶段对刘文刚来说,坚持学习和搞创新是比钓鱼还有乐趣的事儿。
(大连供电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