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考驾照,许多人立马就戴起了“痛苦面具”。
最近,这个“特别”的学员引起全网点赞↓↓↓
科目一、科目四,满分通过!
练科目二时,他拿着笔记本,一边认真记下,一边反复实践。
就凭这股精气神,谁能猜到他是一个85岁的老人?
这位老人叫孙振锄。去年,他在报名学车时,因为年龄被很多驾校劝退。
只有一家驾校的负责人觉得眼前的老头儿“有意思”,决定让他试试,条件是老人得先通过科目一的考试。
驾校负责人还是“太年轻”了,他当时压根不知道对方有着怎样的来历——这位老人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验!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曾在国防科工委某研究机构等部门工作,见证了“两弹一星“的辉煌。
高龄考驾照,为何?背后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这样就可以带你出门了”
最近一周,孙振锄和老伴李克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孙振锄(右)和老伴李克。
原来,在今年拿到驾照后,孙振锄终于提了一辆新型电动汽车。不过,他还没有独自驾驶过新车。
“我买的车跟在驾校里学的车不一样,所以还在慢慢熟悉。”孙振锄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说。
回想去年学车的经历,孙老感慨万千。他说,以前就有学车的梦想,但在这时学车,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开车陪老伴买菜、到医院看病。
因为做过手术,孙振锄的老伴行走、起坐都有些困难,很少出门。“医生说是神经方面的问题,她的手经常举不起来,站起来也比较困难,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
去年,他跟老伴商量:“现在国家放宽政策,70岁以上也可以考驾照了,我准备考,然后买辆车。这样就可以带你出门了。”
老伴非常支持他的想法。
就这样,孙振锄成了驾校的高龄学员。他的教练邓飞说:“孙老刚来时,年轻教练都不敢带,我看他虽然年纪大,但声音非常洪亮,动手能力很强。我想挑战一下自己,便答应教他。”
·孙振锄练车场景。
邓飞称,刚开始自己信心满满,以为半年就可以让孙老拿到驾照。“后来他老伴身体不好,又碰上杭州雨季等原因,中间耽误了五个月,最后用了一年时间。”
一开始,邓飞还不知道眼前这学员“大有来头”。直到后来,老人在学车期间一遍遍讲起那个在戈壁滩上的故事。
“蘑菇云”
1936年8月,孙振锄出生于浙江省永康市一户农村家庭,父亲残疾,全家靠养鸭为生。
他是家中唯一的儿子。15岁那年,他离开老家,被保送到杭州商业学校(现浙江工商大学)。当时,整个永康只有3人获得保送资格。
2年后,孙振锄考入了位于青岛的某军事院校。1958年,部队要推荐4个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报考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勤奋、机灵的孙振锄又被选上了。
·年轻时的孙振锄。
时代的浪潮推动着每个人转向前进。27岁那年,孙振锄即将大学毕业,突然被领导叫去参与一项“特殊任务”。
时间紧迫,来不及道别。他一溜烟地上北京、转西安,最终,落脚新疆。
在北京的那晚,他经组织批准,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要出一次远差,请父母不必担心。
他当时并不知道,父母接信后,曾四处找他,都找不到。说起这些,孙振锄叹了口气,“心里真的很愧疚”。
南方小伙踏足罗布泊的第一印象只有一个字——大。
现场分为基地和场区。场区位于戈壁滩,距基地足有200公里,去一趟相当于横跨一次浙江省。
场区没什么楼房,大部分人住着帐篷。令人难熬的除了漫天黄沙,还有匮乏的水资源。场区附近只有一条天山支流,水里含碱,就算过滤了,也是又苦又咸。
“我们主要是帮老师们做一些辅助工作,他们研究核爆的冲击波,核爆的光辐射光冲量。”
他永远忘不了1964年10月16日这一天。
所有人员撤出了场区,坐到距爆炸中心点50公里的一个山坡背后,集体背对爆炸方向。
由于符合标准的护目镜稀缺,他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观看爆炸瞬间,只能紧闭双眼,低头等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耳边只有风吹过地面的沙沙声。
“那一瞬间,哪怕闭着眼睛,也能透过眼皮感觉到地面发亮。所有人都知道,成功了!”
孙振锄回忆,许多人哭着拥抱在一起,把帽子抛向天空,一群年轻人迎来了真正的“毕业典礼”。“大家穿着破旧的军服,脸色蜡黄,对着‘蘑菇云’发了疯一样地挥手大叫……”
后来,孙振锄在国防科工委某研究机构工作。在那里,他有幸见到了邓稼先、程开甲等巨匠。许多当年的集体留影,孙振锄都装裱成框,挂在家中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孙振锄展示的证书。
说起这些,老人眼中神情和他年轻时的照片一样意气风发。
“金婚”
“在当时轰轰烈烈的国防建设面前,我个人的‘请求’真的可以先放一放。”孙振锄所说的“请求”,指的是自己的“终身大事”。
·孙振锄。
完成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任务后,孙振锄继续扎根新疆的大漠戈壁,以核爆地面和空中光冲量项目组长的身份,参加了大量核试验工作。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个人问题也耽搁了,在那个年代算是典型的晚婚。
他与李克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初。李克是东北姑娘,家中长女。相识时,她是中科院长春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的科研人员。
在同事的“牵线”下,趁着孙振锄到长春出差,两人见了一面。
可出差毕竟是短暂的,等孙振锄回单位,两人感情慢慢就淡了。
之后几年,两人断了联系。“隔太远,见不着面,写信也得一周才到。”李克说,“我们就这么和平分手了。”
后来,又有同事张罗着给李克介绍对象,没想到,又是孙振锄!
说到这,两位老人都腼腆地笑了。“这一次,我决定要把握缘分。”孙振锄说,“我跑去长春找她,又重新在一起,很快就走进了婚姻。”
1972年底,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李克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带着不到一岁的大儿子,从长春调到新疆。
“在新疆的日子,我们夫妻俩工作都太忙,两个儿子基本就是‘放养’。”孙振锄说,两个儿子经常兴奋地跟他讲在戈壁滩骑毛驴、去雪山下的小溪里钓鱼的事。
在新疆的日子,生活条件艰苦,但夫妻俩却甘之如饴。1995年,孙老带完最后4名研究生后,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就向组织申请了退休。夫妻二人定居在杭州。
去年,孙振锄85岁——他和老伴也携手走过了50年“金婚”。
活到老,学到老!
在看到孙老考驾照的故事后,网友纷纷留言:“我辈楷模!活到老学到老!”
·网友评论截图。
不久前,在母校的毕业典礼仪式上,孙振锄作为嘉宾发言时也谈到:“活到老学到老,是最有效的成长方式。”
·孙振锄在母校浙江工商大学发言。
“我今年已经86岁了,虽然休养在家,我还依旧爱钻研。比如钓鱼,这是我的一大爱好,我参加过不少钓鱼比赛,还获得了各种奖项。原因就是我自己琢磨做了个‘声纳探鱼器’,比别人有优势,钓到的鱼也最多,因此获奖。”
“此外,在上个月,我还参加驾驶考试拿到了人生第一本驾照......”
孙振锄引用庄子的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惟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大显身手。”
生活里的孙振锄,依然很忙碌,很多高校邀请他去演讲,他也很乐意与年轻人交流。
对于这次考驾照受到的关注,他表示很意外。但他最大的心愿,还是能尽快熟悉汽车的各种性能,带着老伴出去走走。
本文综自杭州日报、紫牛新闻、中国青年报、浙江工商大学校友会官方微信号。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 凌 云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