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志峰在纪录片《大儒朱熹》中介绍茶百戏文化(图源:央视网视频截图)
各式各样的茶具、传统古朴的桌布、错落有致的插花,整齐地摆放在房间一隅,与墙面上一幅写有“茶百戏”的书法默契呼应。这是章志峰的工作台。章志峰是电视剧《梦华录》的茶艺指导,是福建省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宋代茶百戏的发掘者。
近40年的时光,从发现、重现到传承,茶百戏于章志峰而言,早已如同一位“老友”。如今,茶百戏终于因《梦华录》而大火,他也颇为感慨:“非遗茶百戏终于受到了大众喜爱。”
茶百戏是老祖宗玩过的“咖啡拉花”?
何为茶百戏?
许多“门外汉”初次听到时,大多会联想到戏曲、戏剧。但当旁人提醒“就像老祖宗用茶玩‘咖啡拉花’”时,往往又会因这之间的奇妙联系,感到好奇。
· 梦华录剧照(图源:环球人物杂志微博)
· 《梦华录》中的茶百戏图案 (图源:环球人物杂志微博)
但茶百戏的工序,远比“咖啡拉花”更为繁琐。一套完整的茶百戏,要经过炙茶、碎茶、碾茶、罗茶、侯汤、烫盏、取茶粉、调膏、注汤、击拂、分茶等十几道工序。章志峰介绍道,《梦华录》里的赵盼儿和茶汤巷老板斗茶的一幕,就很好地还原了这种古法工艺,“茶汤巷的胡掌柜,采用注汤的方法,使茶汤幻变出‘茶’字,而赵盼儿采用茶勺加水的方法,使茶汤幻变出花等图案。”
在章志峰看来,茶百戏是宋代点茶文化的精粹,这一工艺在剧中再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宋人生活的场景。这一点,在古诗词中也有迹可循:“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描述了分茶的情景;“松梢鼓吹汤翻鼎,瓯面云烟乳作花。”杨万里也倾心于茶汤中的花朵形态......
遗憾的是,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因点茶法不再盛行,茶百戏也逐渐消失。章志峰说,明朝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近代几近失传。
1983年,就读于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的章志峰偶从图书馆资料中看到对茶百戏的描述:“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鸟花草之属。”如何能在茶汤表面显现生动图案?带着这样的好奇,章志峰开始了寻觅之旅。
三次“照面”,打开一扇文化窗口
若仅按古籍中的描述复原茶百戏,这场求索注定遥遥无期。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1997年,章志峰前往日本留学,以期能从日本茶道中找到茶百戏的相关线索。但由于日本茶道学费高昂等因素,这趟留学之旅时间较短,也收获寥寥。
出乎意料的是,在2004年,章志峰受外交部选派,作为中国首位茶学专业的国际交流员到日本传播中华茶文化。他也因此再度获得了学习日本茶道的机会。
章志峰说,日本茶道,是日本僧人在宋代学习了中国点茶法之后融入禅宗思想和日本文化,经几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的,保留了中国点茶文化中“搅拌并饮用茶汤的泡沫”这一核心特征。交流期间,他常将所学内容与宋代点茶的记载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异同。
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竹筅、水注、茶盏等点茶工具,很快给予了他灵感。2005年,章志峰回到家乡闽北武夷山,再度开启了茶百戏的实验。武夷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为章志峰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便利。
· 章志峰的茶百戏作品(图源:章志峰个人微博)
选择茶园、对茶树进行栽培管理、制作青团饼茶.....四年的时光在一次次对比实验中溜走。期间,茶汤无法呈现图案、图案不够清晰稳定等问题频频出现,但于章志峰而言,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2009年,茶百戏的恢复性研究终于看到了曙光——茶汤中幻变出现了明显的图案,其原料、方法、特征都完全符合古籍中的描述。
从在图书馆的“惊鸿一瞥”、两次赴日研学再到返乡实验,历经与茶百戏的这3次“照面”、跨越20余年的不懈研究,章志峰终于完整复原了这一古老珍贵的技艺,也为大众打开了认知宋代文化的一扇窗口。
让茶百戏“活”下去
茶百戏“复活”了,但如何让其永远地“活”下去,成为章志峰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
为了避免茶百戏二次失传,章志峰的角色逐渐从“发掘者”转变为了“传承人”——2010年,茶百戏正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章志峰先后在多本刊物发表有关茶百戏的学术论文;2012年,由他所著的《复活的千年茶艺——茶百戏》出版发行;2013年,茶百戏技艺正式获得国家类33家发明专利。
· 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章志峰向外国友人介绍茶百戏文化(图源:国际在线微博)
· 章志峰以茶水作画诠释诗词意境(图源:国际在线微博)
除了在行业内推广以外,近年来,章志峰的身影还出现在了全国大小的活动现场。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他以茶水作画诠释诗词意境,让一众海外宾朋感受到了“中国式待客”的魅力,外国网红高佑思也被这一文化深深地吸引;今年6月,随着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人们又再次看到了“中国式浪漫”的深厚底蕴。
茶百戏为人熟知,章志峰是欣慰的,当越来越多的人上门求学,这个失而复得的千年茶艺有了传承的“星星之火”。但他也对此充满着隐忧,“近年,市场上出现假冒茶百戏(的行为),举着非遗标志,却用仿咖啡拉花方式冒充中华文化,严重误导公众对茶百戏的正确认知”,章志峰说,咖啡拉花将牛奶加入咖啡,是两种不同颜色叠加形成的图案,茶百戏则是只用清水在茶汤表面幻变图案。
在章志峰看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是不允许随意改变的,改变了就是丢失。让茶百戏“活”下去,“传”“承”都不可或缺。“传”重在坚守历史真实性,坚持古法传承,“承”则赋予更多延续的内涵。如何让茶百戏正确地“传”与“承”?带着这个问题,章志峰再度踏上了漫漫求索之旅。
部分资料来源:央视网、国际在线、新江苏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