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惠新,“野蛮生长”的农民画家

2024-10-16 16:18:17来源:环球人物网作者:李璐璐
  人物介绍:缪惠新,1959年出生,浙江嘉兴人,1983年后开始农民画创作,曾赴法国、美国和日本举办个人画展,代表作品《乡情》《七牛图》《家园》等,1998年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亚洲版)评为亚洲艺术家,2004年获“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称号,2010年被文化部授予“群文之星”,现为浙江省美协会员、嘉兴市美协理事、秀洲区农民画画友会副主席。
  
缪惠新在创作中。
  秀洲大地千年大运河旁,坐落着一个小村落胜丰村,这里是秀洲农民画的发源地之一,年逾六旬的农民画家缪惠新是这里的“领头人”。“我是画家,也是农民,我就喜欢待在村里,踏踏实实画画,画乡村、画农民,画朴实的生活。”缪惠新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觉得自己该干的是手艺活”
  缪惠新出生在浙江嘉兴秀洲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均务农,他在家中排行老六。“我小时候家庭贫困,生活条件艰苦,但父母重视教育,鼓励我们兄弟姊妹七人好好读书。”缪惠新说。他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也喜欢看课本上的插图。上小学时,缪惠新的一个哥哥经常在家画画。耳闻目染,缪惠新也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试着画起来。“我的家庭并没有能力为我提供专业的绘画教育,因此,我只能依靠兴趣来自学。”缪惠新说。他看到课本和故事书上好看的插图,就模仿着画出来。慢慢的,他画的越来越好,开始给班级画黑板画,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
  “虽然物质上匮乏,但我的家乡在文化习俗方面有不少讲究,比如,家家户户灶头上必然要画些万年青、长寿桃之类,女子出嫁会精心准备精致的绣品,家里的木质家具再简单也要雕花……”缪惠新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祖母手中那些好看的剪纸作品,小时候的我也总是在祖母身边看她,看得多了,自己也能上手画一画、剪一剪。那时的我,就觉得自己该干的是手艺活。”
  初中毕业后,缪惠新的父亲不甘心让儿子回家务农,便到处托人打听,终于让他走出了偏僻的乡村,来到县里读高中。“在那个年代,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可惜我读高中时正逢‘文革’时期,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每个学期都要花三个月时间在这些活动上。因此,我在高中并没有学到太多的书本知识,但我在学校里参加了各种文艺活动,老师们也给了我许多画画的机会,这为我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高中毕业后,缪惠新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教语文、美术等科目。业余时间,他依然坚持绘画,在广袤的田野上写生,观察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农民的日常生活。对这一时期,缪惠新总结:“我可以说是‘野蛮生长’。”
  画心中最感动的
  1983年是缪惠新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时候,我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在全国普及开来,农民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这一年,文化部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画比赛活动,这给了缪惠新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当时,嘉兴市文化馆正在组织农村青年参与这项活动,相关工作人员找到了缪惠新,希望他能够参加。缪惠新对此很感兴趣。“秀洲区文化馆组织了包括我在内的9名农民画家去上海参观金山农民画。我们到那里一看,画画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太太。画的画看起来也不是很复杂。连老太太都能画,我才二十多岁,为什么不继续画下去呢?我有了信心,就拿起了画笔。”缪惠新回忆说。虽然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但他凭借着对乡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正式创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农民画《乡情》。
  这幅画描绘了母亲在乡村劳作的场景。母亲的背影占据了整幅画面,她的发髻高高盘起,头顶上是太阳和月亮,代表着母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围绕母亲的是鸡鸭牛羊等家禽家畜。画面色彩鲜艳,构图简洁明了,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文化馆的老师跟我说,要画自己内心中最感动的,而母亲的背影就是让我最感动的。”缪惠新说。
  上世纪90年代,这幅画漂洋过海,作为礼物送给了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缪惠新作品《乡情》。
  《乡情》之后,缪惠新又创作了一幅画《七牛图》。在这幅画中,他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画了七头牛,并将牛头的正面、牛角和牛眼睛画成符号型的平面图形。这幅画一经展出获得如潮的好评。“《七牛图》也是我内心对农民和土地的深厚情感的显像。在农村,牛和农民是亲密的伙伴,都是在大地上劳作,为人类提供养分。”缪惠新动情地说。
  很多人问缪惠新,画画有什么技巧?对此,缪惠新回答:“我没有学过素描等绘画方式,更不懂技巧,我只知道,拿笔画眼前所见,心中所感。就拿色彩来说,我们画农民画的从来不调颜色,基本上就是红黄蓝绿直接用,这些单纯的颜色很能打动人。”
  
缪惠新作品《七牛图》。
  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缪惠新的农民画创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走出了国门,多次赴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乌拉圭、加拿大、丹麦、斐济等国家交流展出,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农民画艺术。
  缪惠新的农民画风格大胆前卫,作品感情真挚,又极具中国乡村特色。上世纪末,他被《时代周刊》列入“亚洲艺术家”之列,被海外艺术界誉为“中国的毕加索”,100多幅作品被中外博物馆、收藏家收藏。
  因为办展,缪惠新去了美国,造访了不少知名博物馆。在这些西方博物馆里,他看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艺术珍品,有书画、有器物,也有墓葬艺术,这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
  2004年,缪惠新回到家乡秀洲成立了“缪惠新现代民间绘画”工作室,同年被评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2010年被文化部评为“群文之星”。退休后,缪惠新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依然保持着对绘画的热爱和追求,继续创作着更多的农民画作品。
  除了个人的创作外,缪惠新还积极推动农民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他经常在乡村举办绘画培训班和讲座,传授自己的绘画经验和技巧给更多的年轻人。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事务,并担任了油车港镇胜丰村“文艺村长”,组织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激发乡村居民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缪惠新的影响和推广下,胜丰村掀起了农民画学习、创作的热潮,建起了秀洲农民画展示馆、创作基地和农民画创作个人工作室等,组织成立了“六大爷”“七大嫂”“九姑娘”等农民画团队。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农民画的创作中来。
  
缪惠新教孩子们画画。
  “我很高兴能帮助胜丰村积极推动乡村的文化旅游事业,用自己的艺术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缪惠新说。未来,他希望能打造一个农民画基地,囊括展览、培训、创作、拍卖等各个功能区块,将农民画投入市场经济,更好地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李璐璐
关键词: 缪惠新 农民画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